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伶俐 《新闻前哨》2012,(10):69-70
如果说2005年刮起的“超女风暴”让中国观众第一次认识了音乐真人秀节目,那七年后的2012年无疑称得上是音乐选秀节目的“转型年”。这一年共有十余档音乐选秀节目集体开播,无论是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还是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都纷纷举起了创新、革新音乐选秀节目的大旗,寻求突破。而白热化的竞争中,“黑马”《中国好声音》却后来居上,独占鳌头。第二期节目收视率就高达2.8,第三期收视率更以3.093博得全国收视冠军,创下了历年来音乐选秀节目最快之成长速度。《中国好声音》缘何在短短数周内迅速串红,其原因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2.
方国康  王跃 《视听界》2012,(1):115-116
文艺专题节目是中国广播史上的传统节目形态,是一种既有新闻特性、又有文艺广播特点的节目,它融新闻的纪实性与文艺的欣赏性于一体,以文艺为主体,这是文艺专题节目区别于其他文艺广播节目的显著特征。文艺广播专家王丹以音乐专题节目为例这样说:音乐专题节目“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必要的叙述之外,应尽可能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使它既具有新闻性,更具有音乐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声音系统,也是广播传播的基本介质之一。音乐不仅在广播节目系统中占有很大比例,涉及各系列台的几乎所有直播和录播节目,而且作为节目构成要素之一,以各种形态进入节目制作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节目音乐;当音乐经过电声技术处理,并列入广播节目序列时,音乐编辑(包括节目主持人)利用手头掌握的这部分节目音乐又可以创造性地制作出具有广播特性的作品——音乐节目。本文就广播中的“节目音乐”和“音乐节目”特征及其作用等问题进行探究。一、节目音乐的形态、作用及其美感效应。当音乐与语言、音响等相…  相似文献   

4.
如何增强广播的收听效果,提高广播的竞争力,是广播工作者致力探索的问题。广播节目以音乐为主线,以游历于城市、山水、人文为内容的节目,能够“引领”听众的思维和感官,使之产生“同步运行、身临其境”之感,有电视“音乐风光片”声画结合之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从“听觉”到“视觉”转换,有利于提高广播的可听性。那么,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如何增强广播的收听效果,提高广播的竞争力,是广播工作者致力探索的问题。广播节目以音乐为主线,以游历于城市、山水、人文为内容的节目,能够“引领”听众的思维和感官,使之产生“同步运行、身临其境”之感,有电视“音乐风光片”声画结合之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从“听觉”到“视觉”转换,有利于提高广播的可听性。那么,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朱锦 《中国广播》2005,(11):72-73
得知《崇尚自然,万物有灵——介绍独具特色的佤族音乐》节目获得2005年度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所颁发的“雷恩哈德·昆纳纪念奖”时,我除了惊喜更有些许的意外。这样一个篇幅短小的节目在国际上获得肯定,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是极大的鼓励。回想创作这个节目的点点滴滴以及由音乐带给我的感动,我有一种冲动要将自己的创作感受述之笔端,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7.
与电视相比,广播虽然能给人更广阔的遐想空间,但其表达方式却不如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彩。所以,一位“老广播”曾经说过:“广播就是用语言和音乐为受众搭建的一座充满想象的平台。”由此可见,广播需要精美的语言和相得益彰的音乐来丰富节目内容,甚至可以说:广播永远离不开音乐。广播节目中的配乐可以看作是广播与音乐两门学科中的“交叉学科”。在近百年的节目制作与播出实践中,广播配乐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在电波声中愈发鲜明地体现出自己特有的表现力。广播配乐既有一般音乐艺术的普遍规律与共同性,又受广播节目具…  相似文献   

8.
方子民 《东南传播》2018,(7):134-136
《耳畔中国》是2017年安徽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节目,节目突破了以往音乐歌唱类节目千篇一律的节目模式,将音乐与传统文化创新结合,在"唱"民歌的同时又"说"民歌,"说唱结合"的创新,打破了民歌演唱纯表演式的展示,缔造了一档真正有意义的、能够代表"中国声音"的节目.文章从节目的制作主题、节目模式、内容叙事、整合传播等四个方面入手,对该节目如何将音乐与传统民族文化完美的创新结合做出探讨,以期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视觉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电视选秀节目要想在扎堆出现的同类型节目中脱颖而出,不但要有好的内容作支撑,视觉上的美感也不容忽视.本文以《中国好声音》和《中国最强音》两档同类型音乐选秀节目为例,从LOGO、片头、VCR、字幕、色彩、舞台场景几个方面,分析电视选秀节目中视觉样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身为广电人,相信都曾经有过为寻找合适节目配乐而烦恼的时候,现在随着版权音乐在广电媒体中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这个问题已经被迎刃而解了。那么什么是版权音乐呢?版权音乐,也称为商用音乐或制作音乐(Production Music),俗称“罐头音乐”,这是一种为广播电视节目宣传量身定做的音乐素材.  相似文献   

11.
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媒体,大多以新闻和音乐这两种节目为“起源”节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简而繁,逐步生成、繁衍、发展起来的。追溯最初的音乐节目形态,不外乎在播出前将若干音乐作品加以编排组合而成。因而,也可以说,它是音乐这一“起源节目”的“起源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丁霞 《声屏世界》2002,(10):49-50
笔者在市级电台一直从事播音主持人工作,本文试图谈一点对办好广播法制节目的肤浅认识。法制节目定位要准。法制节目的定位主要有内容上的定位以及听众的定位。从内容定位上来说,法制节目题材广泛,专业术语枯燥难懂,因此从内容上说我们要考虑节目的题材能否吸引听众,在日常生活中听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哪些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如新余台《人与法》栏目曾经播出过“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经济损失,应向谁提出赔偿”,“存款被冒领银行有没有责任”,“签订保证合同的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节目用通俗的广播语  相似文献   

13.
贾春晓 《新闻世界》2012,(11):27-28
当下,各类音乐综艺选秀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建构品牌的支点。但是,在人们艺术审美和收视趣味不断升级、变化的情况下,音乐秀节目要获得受众的看好和认同越来越难。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却是一个例外,在短期内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本文围绕《中国好声音》的运作机制对节目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该节目“真音乐,真声音”的基本定位,给大众提供了最真实和平民化平台的运作理念,精心策划和建构双向沟通的运作机制,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也为我国电视“音乐秀”节目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涛  李新建 《中国广播》2012,(12):97-I0005
音乐之声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类型化音乐电台,以纯粹的节目内容、独特的运行模式、精准的目标定位,开启了中国广播类型化运营的全新时代。为中国广播史册镌刻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闪光标识,以“品质节目”和“品牌活动”,成为全球华语流行音乐最具领先性的指标电台。  相似文献   

15.
《视听界》2002,(Z1)
【出《华人音乐世界》题头各位好,欢迎收听《华人音乐世界》,请听音乐专题《新世纪,新民歌》。【出斯琴格日乐歌曲《新世纪》片段,然后压混……节目开始想声明一点,我不是一个民歌节目主持人,相反,我做了整整九年的中文流行音乐节目。我很想把今天这档专题节目做得更像一档常规节目,所以我们不会在节目中研讨“民歌的推广”或是“流行音乐的民族性”,我只想和  相似文献   

16.
广播短信互动节目因其轻松灵活的形式、贴近有趣的话题迅速在都市广播媒体蹿红。这种“广播主持人脱口秀+短信+音乐”的节目形态被大量复制,然而由于主持人语言陷入恣意“闲聊”而呈现内容苍白、形式单一、将人际交流的私语化空间完全搬到广播节目中的随便聊聊。这不得不说是当前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品位滑坡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好声音》缘何造就收视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卫视在中国蓝“顶层设计”的感召与呼唤下.积极践行电视创新传播与健康传播的时代理念,推出了大型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音乐荡涤、视听享受以及快感冲锋让2012年的整个夏天沸腾了起来.也让“好声音”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中国好声音》以“好声音”、“好音乐”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消解了昔日音乐选秀节目中浓重的“形象意味”,让真实而富有力量的音乐梦想在华丽的舞台上尽情绽放。四位导师的专业性、选手故事的真实性以及内容选择的大众性给《中国好声音》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让电视娱乐释放出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正能量”与“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国跃 《中国广播》2007,(12):40-4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在“中国广播改革20年高端论坛”上演讲时,针对“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以及当前许多广播人看不清广播自身特点,毫无方向地与报纸、电视、新媒体竞争的状况,提出了广播“回归”概念。其中心思想就是:广播媒体首先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善做的事、能做的事,然后再谈更高层次的开拓和创新。尤其是在节目内容的“回归”上,应该做好三个基本种类的节目:一是做好新闻,二是讲好故事,三是放好音乐。  相似文献   

19.
河北音乐广播开播三周年了。三年来,河北音乐广播秉持“先进、健康、流行、时尚”的理念,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流行音乐频道”取得了丰硕成果:《心迪音乐时间》、《雕刻时光》、《音乐动力场》、《音乐加速度》等一批特色节目在听众中的影响日益广泛;赛立信媒介研究调查显示,在河北省33个主要广播频率中,河北音乐广播的收听率、市场占有率以及听众满意度均有上乘表现,树立起了良好的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20.
刘菁 《中国广播》2010,(8):57-60
本文以“信息”这一新闻传播要素分析广播音乐节目。文章将音乐节目分解为音乐信息和语言信息,并以“硬信息”和“软信息”的形象概念,结合北京广播市场深受欢迎的音乐节目《中国歌曲排行榜》、《就听好歌不听话》的成功经验,研究音乐节目的“制胜关键”。文章详细分析了音乐和语言传达的不同信息内容、传播环境和方式对内容的影响,以及合适的信息比例;以生动的案例分析了“编辑主导性”和“主持人主导型”节目中各自最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为制作听众喜爱的音乐节目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