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无论就公众外交的区域层次还就其文明层次而言,都可把海外华人作为公众外交的客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形成是公众外交兴起的关键条件.从这两项条件出发,美国可以成为中国公众外交对象的一个典型.对美籍华人开展公众外交,应注意其指导原则、推进时机、操作方武和路线选择上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内的一些政治家和许多民众认为,美国民众和民意对外交决策的影响无足轻重。如何正确地全面评价公众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不仅要考察公众舆论,更关键的是要考察透过公众舆论反映出来的普遍存在于广大公众心目中的思想意识、政治文化。因为这种影响是长期的、间接的。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内问题与国际同题的界限日益模糊,一国利益与他国利益日益紧密联系;也由于美国选举政治的多元化、利益集团政治迅速的发展,公众对美国外交事务的关注以及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在不断地上升,应引起政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外交官,在其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坚持“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原则,不仅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保护华侨权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外交经验,这些对我国外交史研究和推动当前外交工作有着较好的史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外交官,在其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坚持"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原则,不仅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保护华侨权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外交经验,这些对我国外交史研究和推动当前外交工作有着较好的史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1年,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2003年,中国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标准的比例为1.98%,较2001年增长了0.58%。但是,从总体上看,“与欧盟15国、日本和美国在2001年进行的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结果相比,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还是处于落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为民意调查最频繁的国度,公众舆论被看作人权外交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冷战后公众对中美人权问题的态度及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及分析公众舆论与人权外交的互动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诸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给其他国家及其公众留下的综合印象.公共外交是提升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开展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8.
科学文化素质是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与美国等国的公众科学素养对比出发 ,在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中 ,结合总结并借鉴国内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 ,提出了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9.
公众舆论作为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生活。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媒体也高度现代化,公众舆论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公众舆论通过公众传媒手段已经与美国的外交政策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0.
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制度是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它是环境法的重要制度之一。本文在阐述公众参与制度的基本涵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公众参与制度的理论基础,并着重分析了公众参与制度的核心概念,提出了完善这一制度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1.
扎实推进公共外交是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之路。大学生是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其他公众群体不可替代的优势与责任,大学生公共外交意识的培育直接影响着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力量的传承与发展。针对目前大学生公共外交理性认知模糊、理解程度浅显、行为自觉缺乏等诸多问题,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外交意识应强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心理认同,深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理论共识,内化大学生对公共外交的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12.
以市场导向型营销为特征的战略营销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具有启发意义。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包括制定总体目标、分析内外部环境、细分目标市场、整合和实施公共外交策略、考量公共外交效果等五个方面。为此,需要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机构设置作相应的调整,把公共外交机构独立出新闻司,并在内部设立反馈、评估、协调结构和分地区的部门机构等。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形势下,曾纪泽很早就接触、学习过国际公法知识。1878年准备出使期间和出使途中,他加强了学习,对国际公法的作用、规则有了一定了解。出使抵欧洲后,通过继续学习,他对国际公法的由来、精神、作用及原则有了进一步认识。曾纪泽不仅关注国际公法,还在处理中国和巴西建交、改定伊犁条约、中法越南问题交涉时积极运用国际公法维护国家民族权益。曾纪泽注意学习、运用国际公法与中国传统外交近代转型、他对时局的认识及国际公法对弱小民族的维权价值、国际公法洋溢的人文精神有关。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多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参与建立中非合作论坛。本文共分三部分:一、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的背景分析;二、中非合作在战略、政治、经贸三个层面上的意义;三、从中非合作论坛看中国的多边外交之特点。  相似文献   

15.
总理衙门存在四十余年,虽非正式外交机构,但在近代中国同西方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总理衙门的设立步履维艰,但清政府在屈辱和无奈中终于缓缓地拉开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帷幕。随着这一机构的演变、发展,中外交涉逐渐向规范化和近代化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利益是驱动中国对外关系最基本的因素,也是中国外交关系研究中的核心命题,如何解读中国国家利益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学者争论的焦点。从理论上阐释中国国家利益内涵、属性以及国际关系中实现的三分性,对中国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活动中,坚持国家利益三分性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很早就参加了多边外交活动 ,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 ,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多边外交活动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核心的文化外交逐步发展到公共外交新阶段,成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和提升国家形象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战后韩国的"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演进的历史表明,韩国的公共外交已经从国家事务的相对边缘地带逐步走向政治中心,对韩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和平崛起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腾飞阶段,外交也随之经历了三次转型。以经济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是和平与发展的契合点和中国外交的本质内容;以经济外交为核心的全方位外交是和平崛起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这是基于世情国情的必然选择。公共和人文外交源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发展的内在需要。进入新世纪,中国积极主动开展公共和人文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战略高度,健全投入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培育多元化参与主体,加强理论研究,整合人文资源,构建起面向未来的公共和人文外交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