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层报道员在一起,常诉苦衷:生活在基层,事情平平淡淡,没啥新闻可写……。其实,新闻来源于生活。4年来,我利用空余时间采写了200多篇新闻稿件,大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一次,我和连队几位战友聊天,大家反映星期天难休息。我联想到在其他连队采访,也有类似情况,感到应该反映一下。于是写了一篇《请还给战士的星期天》的稿子。发稿那天上午,团机关一位干部来我连检查工作。我把稿子拿给他看,他告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园地     
身在基层真没啥可写吗? 鄢陵县只乐乡吕屯村梁国安许多基层通讯员常感到没啥可写,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都是些琐碎事,写也没啥意义。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后来,我注意学习政策,常把日常生活中的事跟政策联系起来,就感到有啥可写了。去年8月,我去小营村走亲戚,晚上乘凉时同村民话家常,农民梁林安说:以前总认为打老婆是家庭内部的事,别人没权干涉,听了广播,没想到打老婆也犯法!听过这话,我马上跟当前正进行的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一个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要多上稿,除了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外,还要面对现实写新闻稿。比如说,你是农村的通讯员,看到农民施化肥都用手抓,既撒不均匀,手又洗不干净时,就可写一篇“建议生产撒肥器”之类的稿子,而当听到农民治各种虫害分不清使用什么药的呼声时,就可写篇《分清虫害对症用农药》的稿子。比如,有个通讯员在路上看到:一青年将一老人撞倒后就要走,一过路人喊住这青年,说他丢了一样东西,并要其将老人扶起来后才奉告,待青年照做后,路人说,刚刚你丢了道德,现在给捡回了……后来,这  相似文献   

4.
在平时写稿中,有不少好心人在劝我,要多栽花少栽刺,他们说,你毕竟是个农民业余通迅员,采写批评稿子,不仅调查工作量大,花精力多,而且弄得不好就得罪人。这些我全然不顾,我想,通迅员坚持为报刊、电台写稿,是革命事业的需要,只要是新闻单位需要,我们身边又有内容可写,就应该写,不写就是失职。因此在去年,我仍然连续写了《撕毁合同被撤职的队长》、《被撤职的村长》、《为了一只鸡,处罚六百元》、《为了一棵树,两家吵破天》、《县政府下达的红头文件也兑不了现》等10多篇批评稿子,都被县台、《淮阴信息》等采用  相似文献   

5.
我是基层通讯员,过去写过很多稿子,但上稿率很低,原因是什么呢?读了《新闻通讯》后,结合自己过去写的稿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在于缺乏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例如:我刚退伍时,觉碍乡里的春节活动较有特色,当天就写了一篇题为  相似文献   

6.
我是从1980年开始业余写稿的。刚开始时,我认为报纸天天看,广播天天听,写稿子没啥难的。当时单凭着一股子热情,见啥写啥,结果写了近一年,一篇稿子也没有见报。周围有的同志说:“把本职工作干好就行了,何必自寻烦恼!”这时我也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政治处主任知道我在写稿中遇到了困难,鼓励我要知难而进,还送给我一木《新闻写作常识》。我从这本书中受到很大启发,懂得了要采写有价值的新闻,而不是有闻必录。打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位笔耕30载,暮年仍“爬格”的老通讯员。《新闻知识》编辑部对我的新闻敏感强.见事早,行动快,常有稿子写的通讯作风,倍感兴趣,约我写一篇如何捕捉新闻题材的体会文章。显而易见,编辑部的意图在于推出一个通讯老兵的体会,以帮助初学新闻写作的年轻同志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只要深入生活,广交朋友,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时代脉搏,就有抓不完的题材,写不完的稿子。下面谈谈自己抓题材、写稿件的具体做法。上对中央方针,下联工作实际,抓住典型认真写。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8.
看报的启示     
去年六月份,我无意中得到一张河南农民报.其中《大家都来珍惜土地》专栏对我启示很大。我想,我乡有不少开荒造田的典型事例,自己为什么没想到呢!现在不妨采写几篇关于这方面的稿子往上投投看。说干就干,第二天我听说本乡沟杨村建新房烧砖没毁一分田、而且又开垦了不少良田一事,就骑车去采访。采访归来,连夜写了《建房烧砖不毁田,开垦荒丘造良田》一稿,送到县广播站,当天就播了。这篇稿子的采用,对我鼓励很大,我又连续写了《门刘村平荒造田》一稿寄往河南农民报.不久,便刊登了.看了一张报纸,收获竟如此之大,是我料想不到的。从此以后,我就注重看报,从报  相似文献   

9.
我乡宋家村残疾青年白五堂,这几年订阅报刊收集信息,引进良种免费服务乡亲,很受群众欢迎。我便专写一稿在8月18日《陕西农民报》开办的“残疾人天地”专栏上发表。稿子见报后,正赶上秋播,不少人看了报后找白五堂联系良种。我自然也为自己写了  相似文献   

10.
与通讯员在一起,时常会听到一种抱怨:整天呆在基层,哪有那么多新闻写?初听,不无道理;细一想,却不尽然。不可否认,业余通讯员由于条件、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象专职记者那样走南闯北捕捉信息,但这并不等于就无新闻可写。关键看你是否愿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并注意用新闻这个尺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自己从事业余报道11年,工作之余不停笔耕,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西安晚报》、《陕西农民报》等国内20多种报刊上发表各类稿件600余篇。从中得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我喜欢写稿,但觉得周围的事都很平常,没啥可写.一次乡领导让我陪一位记者采访,当我们听了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介绍后,那位记者却对壁毯厂石料厂产生兴趣。拿石料厂来说,每天运输车辆达500多车次,采石炮声达600多响,21年内无重大伤亡事故,他从安全生产方面写了一篇很好的稿子.地毯厂虽较平常,但它的产品有一部分销往国  相似文献   

12.
偶然翻开我的刊稿登记本,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稿件。粗略地估计,我写的稿件有三分之二是农业题材,其中,新闻稿件90%是农业报道。农村、农业、农民才是我写新闻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通讯员写稿,要走出农村、农业、农民题材没啥可写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报业市场的竞争,今年各家报纸纷纷进行新闻改革。原先那些纯工作性的一村一店的报道不搞了,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相应增多了,这对写惯了这类稿子的通讯员是个很大的冲击。 基层宣传干部和通讯员如何适应这个改革呢?我个人体会是要敢与记者争夺版面。截止4月底,我在《湖北日报》发了好几篇自己满意、领导也满意的较有份量的稿子。如 4月 10日 A2版刊发的《武当山游客量为什么增长慢》,2月14日A1版刊发的《武当山庙产不再是“唐僧肉”》,以及与记者合作稿子《武当山精心筹办“旅游套餐”》(3月21日B1版),《武…  相似文献   

15.
有的人认为写小稿子成不了大气候,提高不了写作水平。笔者5年来写稿中感到,并非如此。从我爱好写作起,就为自己立下了规定:凡生活中可写的新闻题材,无论是一句话的标题新闻,还是三言两语的简讯,只要“碰”到,就用心写作。我在这不被人重视的写作的“羊肠小道”上,渐渐熟悉了文章的语言运用,谋篇布局,选角度。稿件的采用率提高。实践告之,写小稿并非易,它需要作者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揭示深刻的思想。去年我写的《业余天地播音乐》的小文章,刊在工人日报上,此文还在全国首届《我的人生》征文大  相似文献   

16.
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民主与法制》杂志河北站的张君等人找到我的办公室,送上他们的2012年第14期样刊,同时送上的还有一些溢美之词,说我写的稿子是××直接编辑的,是本期的压轴戏。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为印刷品,而且占据了好几个版面,又配了插图,就像看到自己走失一年的孩子突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今年以来我有两件喜事。一是5月16日观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二是6月9日我代表基层官兵写给彭丽媛等演员的一封感谢信被军报采用。 看了总政歌舞团的慰问演出以后,为了表达我们基层官兵由衷的谢意和感激之情,我写了《致彭丽媛的一封信》。信写出来了,可是往哪里寄呢?有的同事说:“只有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才有可能被艺术家门看到”。也有的同事说:“你一没资历,二没关系,这么长的稿子,人家编辑看都不会看的”。我有点犹豫了,但转念一想,既然写出来了,试一试吧,遂将稿子寄给了周末文化版责任编辑曹慧民老师…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民主与法制》杂志河北站的张君等人找到我的办公室,送上他们的2012年第14期样刊,同时送上的还有一些溢美之词,说我写的稿子是××直接编辑的,是本期的压轴戏。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为印刷品,而且占据了好几个版面,又配了插图,就像看到自己走失一年的孩子突  相似文献   

19.
我是刊院学员,回顾一年多刊院的学习。收益不浅,成效显著。我是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曾写过不少稿子,但是由于没有学习新闻专业知识,未掌握写作要领,投出去的稿子,都是泥牛入大海,杳无音讯。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到一九八四年底共写稿件三十多篇,可是只被《陕西日报》采用了一篇,使自己大为灰心。就在我放弃写作的时候,我看到了《陕西日报》上刊登的西北新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中秋佳节,我带着自己近年来见报稿件剪贴本回到了农村老家。在节日的气氛中,一些亲戚朋友不解地问我,你每年怎么发这么多稿子?面对这种询问,我只说了句:跟着宣传动向写。报纸是党的喉舌,那么基层通讯员写什么样的稿件才能与喉舌共振呢?跟着宣传动向写。1994年初,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徐洪刚的高潮,大力宣扬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精神。当时由于我刚参加新闻报道的行列,写了好多篇爱岗敬业。清正廉洁方面的稿件,但无一篇发表出来。后来《前卫报》社的李编辑告诉我,要想多发稿子,发好稿子,一定要跟着宣传动向写。1995年初,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