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羿 《上海教育》2012,(Z1):92-93
教师,是文化人,读书就理应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是专业人士,读书就理应是一种成长载体;教师,是儿童成长的引路人,读书就理应是生命之树常青的源泉。书墨飘香,润物无声。一直以来,上海市实验小学工会始终坚定"教师之于学校,一如参天大树,根深方能叶茂"的信念,把学习作为教职工发展的第一需求。十余年来,以"书香行"系列品牌读书活动作为工会的特色工作精心打造,不断激励教职工争做"学习型、知识型、专家型"人才。学以立德、学以培智、学以陶情、学以修身,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思想情操,磨炼教书育人技能;弘扬先进文化,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范桂华 《中国德育》2013,(11):58-59
六七岁的孩子从"破门"入学,甚至更早,就和书结了缘。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其实,我们不只是在学生时代需要读书,工作以后还要继续读书,因为读书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读书,不仅是一种职业需要,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乐趣、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校园里才能飘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相似文献   

3.
正在出去参加会议的路上,我与几位校长交流起教师成长这个话题。每个学校的做法虽然略有不同,但大都集中在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上。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也大都停留在磨课、说课、示范课的范畴内,很少有人提到"技术"以外的教师成长因素。其实,一名教师要想获得发展,得以成长,除了埋头苦干和熟练的技术以外,还需要很多能力以外的东西,这也恰是每位教师需要时时进行的自我追问。追问一:你有没有把经典读透?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正教师如何读书?这个问题在教育领域很普遍。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倡导教师读书,把教师读书作为教师成长的第一要务。似乎只要教师开始读书了,就开始成长了;只要教师读的书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快要达成了。其实,这是对教师读书的一个误读,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教师只要读书就可以获得专业发展,读书,对于教师成长并不是万能的。这里其实涉及读书的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怎么读?一是要读出"一根桩"。教师读书并不是  相似文献   

5.
武金福 《学周刊C版》2014,(8):134-135
从基本理念上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回归儿童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生活又是儿童学习思想品德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在此,笔者就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来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6.
周海燕 《学子》2014,(8):60
正一、返璞归真,把童年还给孩子1.用文学滋养心灵教师创造的"自然"环境可以是书香氛围。学校的学习生活比社会、家庭生活多了一些场所限制,因此,教师便可以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这也是学校生活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之一。优秀的儿童作品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孩子的心灵需要这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最为关切、最为明了的概括,人是经由生活实现成长的。作为生活着的儿童,其生活的异化,即意味着儿童远离了符合自己缪斯天性需要的生活,丧失了滋养自身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系统探究阻碍儿童健康发展的异化生活的实质、表现及其成因,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儿童生活现状的反思和对儿童的理解与尊重,并为其提供适宜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角色游戏作为儿童在园学习与成长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儿童角色游戏行为的标准化、游戏场域的写实化、游戏过程的功利化等问题。从儿童游戏的内涵分析出发,可以得出儿童角色游戏在游戏行为、游戏场域、游戏过程三方面分别体现出儿童的生存、生活、生命三种成长意蕴。教师要有效介入儿童角色游戏,就需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重视儿童角色游戏行为指导的具身性与交互性,强化儿童角色游戏场域创设的体验性和生活性,突出儿童角色游戏过程引导的遭遇性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9.
张其莹 《甘肃教育》2014,(21):68-68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读书是否该成为一种职业,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可以断言: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读书具有其专业价值。一、生成专业智慧教师是需要一种专业智慧的,没有这种专业智慧,教育必然是肤浅的。教师的专业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儿童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的主要渠道.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真正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乐学而设计的课堂,应该是充满儿童气息的课堂.我们要让儿童"热爱"道德与法治课,让儿童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热情"不断升温.打造有"热"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抓"童"特点,有效导入;寻"童"生活,深入细节;重"童"体...  相似文献   

11.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界定:"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一、带着爱心走向学生学生要教师的爱,要与人交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  相似文献   

12.
寇章云 《考试》2014,(11):39-39
<正>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实验区指导专家成尚荣先生说:"当你把办公桌变成书桌时,你才是真正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他用自己成长的经验告诫我们,读书对教师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读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为深远,有位资深专家说:"读书的确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笔者深有同感,当然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因为,不读书就没有语文学习是语文学习就必须读书!语文教学要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13.
当读书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成为支持教师自主发展的良好习惯,成为教师汲取生命滋养源泉的时候,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有目的、有方向、有策略地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正>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想问题、做事情。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儿童的人格,有教无类是大爱;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儿童的个性,因材施教是智慧;总之,好老师一定要懂得尊重每一位儿童成长的权利,这才是儿童教育的真谛!我的"儿童观",想来想去就两句话:一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我认为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善待儿童、学会对每一个儿童心存期待,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儿童是一个个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一个读书的地方.理应书香飘荡.书韵弥漫。尤其是当学校拥有多年读书节举办经历和一卜佳书香校园”称号时.全校教师更应当把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校长也更应当在读书引领上做足文章,唤起广大教职员工读书的热望和对读书坚持的定力。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小西湖小学是南京市"书香校园"之一。校本课程《心智阅读》以指导"阅读经典"为切入点,使儿童心灵更加灿烂、美好、幸福为价值,努力将儿童引领至一种喜欢阅读的状态,使爱读书、会读书成为校园生活的风尚。学校通过创建"我的读书成长记录袋"、班级读书博客、"我的读书生活"个人读书博客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儿童及时地倾诉、交流读书的收获,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享受快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努力成为一种对话的文本,而不是“独白”的文本。教科书在儿童面前就好像跟他进行对话的另一个人,通过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在使用新教材时,我们不仅要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树立这种对话观,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同样也需要树立这样的对话观。在新课程中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地在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的一切,而是通过与教科书平等对话以求得专业支持。教材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但它依然是重要的资源。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通过与教材对话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嘟嘟的故事     
《人民教育》2007,(22):37-39
这篇自然来稿,心情和作者一样,忧伤而复杂。怀着童年伤逝的情感,我们很能理解作者的困惑:由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在习得社会规范的同时,是否意味着要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封闭?人类本性中那些至纯至善的成分难道就不能保留下来么?这是作者在同我们的讨论中反复提及的问题。作者自己无法解答,而我们的讨论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理想的层面,这一切到最后让人有些沉重。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事情并不如想象中悲观。在与宋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中国儿童教育的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自觉思考与探索中"发现了儿童"。"发现儿童"必将引导出具有现代文明精神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正是现代教育的起点,它意味着对儿童世界、儿童成长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主张成人给予儿童更富人道的影响。什么才是更富人道的影响呢?首先它并不放弃对儿童成长的指导。粗暴和专制地将儿童当作"成人世界的附属"当然不正确,但完全把成人作为儿童的对立也不正确。更富人道的儿童教育应通过对儿童天性、儿童世界和儿童文化更仔细更科学的了解来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儿童成长。其次这种教育影响要求教育者既拥有儿童本位观。能够融入、尊重儿童,又应该是一个理解儿童成长愿望、具备人格魅力的成人世界代表。在学校教育中施与这种影响的人是教师,因此,一个具备现代文明精神的教师,理应是儿童文化、儿童世界的"守护者",是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那个过滤、筛选社会文化的"把关人"。教师,用鲁迅的话说,应该"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一切需要主动创造、自觉担当。惟此,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健康而美好的儿童未来。  相似文献   

20.
一、积极奋斗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与社会价值具有决定作用.积极奋斗的人生态度就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坚强信念,支撑我们不懈奋斗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小学教师要从事教育科研必须有一种积极奋斗的人生态度,教育科研要求教师必须有效地改变那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陈旧低效的教学生活,中小学教师繁重而复杂的教育教学任务更需要积极奋斗的人生态度来支撑其积极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