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问有答     
如何让孩子喜欢户外运动? 我的儿子是冬天出生的,由于家里人少,我又要看孩子,又要做饭做家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可能是养成习惯了吧,现在儿子上小学了,我感觉他依然对户外活动不热情,甚至对一些器械项目表现出害怕的情绪,体质和体力也不是很好。我应该如何帮助他喜欢上户外运动呢?  相似文献   

2.
幼儿离园,通常都是父母或祖辈来接孩子,但有时父母或祖辈有事,也会委托他人来接孩子。对于委托他人来接孩子,教师往往不放心,担心孩子出意外。为此,我园制定了填写“委托书”制度,我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幼儿园统一印制“委托书” (委托书附后 ),凡委托他人代接孩子的家长必须事先到本班教师处填写“委托书”,接孩子时,受托人必须在“委托书”上签字后,教师方可放孩子。“委托书”由幼儿园保存。家长在填委托时间时,根据自己的情况既可填某日,也可填某段时间。所以,“委托书”既适用某日委托他人代接…  相似文献   

3.
“家园双通道”是我的良师益友。“家园双通道”为我与家长沟通架起了桥梁。我班有一个小朋友 ,长时间养成了吃手指的毛病 ,看见孩子几乎露出嫩肉的小手指 ,我有些于心不忍。有一天早上 ,我当着几个送孩子的家长的面 ,告诉这个小朋友的奶奶吃手既不雅观又不卫生 ,孩子的奶奶顿时面露不悦之色 ,只说了句“孩子还小” ,扭头便走了。我感到尴尬和不解 ,读了“家园双通道”中“把握与家长谈话的技巧”的有关文章 ,我找到了原因 :“孩子是自家的好” ,当着他人的面直接指出孩子的毛病 ,家长心里自然不痛快。是我没有把握好与家长谈话的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4.
低年级的孩子普遍缺乏物权观念,他们有一个心理特征就是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以为自己的和别人的都是一样的。他们往往分不清东西的归属,我的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他们没有偷东西的意识,只要喜欢某样东西,就会顺手拿过来,根本不经对方同意。当然,有些孩子没有物品归属意识也与孩子早期教育有关,有些家庭过分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养成过分自我的习惯,认为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拿走。按偷窃动机来分,可与“偷窃癖”一同归为无动机一类。  相似文献   

5.
王香云 《山东教育》2005,(18):62-62
当前幼儿,特别是独生子女已成为家庭中关怀、照顾的重点对象,过种单向的爱使大多数幼儿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任性、不尊重长辈、不关心他人等不良品格。若孩子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将来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才能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6.
具有快乐性格的孩子是父母的至爱,是亲人的开心果,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小主人。活泼开朗的性格可以使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微笑地面对他人,自信地与他人交往,乐观地承受必要的挫折,充满朝气地面对未来,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养成良好个性的关键期,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儿童呢?我想:我们年轻父母首先要做好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才能引导孩子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一、父母的关爱是孩子成长的源泉婴幼儿对眼前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通过自己的需求与周围环境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起始年级,热情洋溢地迎接我的新学生。虽然一张张面孔不甚熟悉,但总能感受到阳光般的热情,还有随行而来的家长们的微笑。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将和我的学生一起走过三年高中时光,我也确信,从这一刻起,我要和这些学生的家长们一起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秉持"孩子永远的老师是家长,永远的学校是家庭"这一理念,为了我的学生们健康成长,我开始实施了我的班级养成计划。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面对他人的关爱,他们很少想到要去感谢和回报。这样下去会使孩子们缺少爱心,缺乏责任感。为此,我更多地关注班里学生的情感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学会感恩”,在“学会感恩”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于是我选择“学会感谢”这个主题开了一次班会。  相似文献   

9.
浙江余姚读者余娟问:我的孩子腼腆、不爱说话,上课时,明明会的题目,也不积极发言。我该怎么帮孩子养成积极发言、大胆说话的习惯呢?主持: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在他人面前感到害羞,不愿意说话,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合适的教育方法得到改变。下面我们看看余姚市的部分家长是怎么做的吧。观点一女儿活泼,对人有礼貌,在课堂上,她踊跃发言,声音响亮,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对此,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因为这是我平时对她教育的结果。我经常注意培养女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是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每天抽时间给她讲故事。讲故事时,碰上不懂的词句…  相似文献   

10.
秦守芬 《山东教育》2008,(7):122-12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都是感恩。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惯和行为,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情感脆弱、凡事唯我独尊、对父母的苦心不理解、对他人缺少关心等。其实,就是他们缺乏感恩之心.我们的孩子既不知道为什么要感恩,也不知道如何感恩,这种现状很值得父母们深思。  相似文献   

11.
我的孩子今年才4岁,却通情达理,懂事较多,谁见了都要夸奖一番。孩子的“懂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发展起来的。我是从以下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首先,我认为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日常小事抓起。孩子最初往往是在机械地模仿父母行为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学习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我特别重视日常生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在孩子刚能在饭桌前坐的时候,我就引导孩子尊重他人。  相似文献   

12.
丁蕊 《今日教育》2007,(1):22-23
学会尊重他人,是孩子必须具备的一种品德。只有尊重他人的孩子,才可能正视他人的意见。不尊重他人,他人对他提出的忠告,他也决不会接受。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与社会处于一种隔离状态。尊重,也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不尊重他人,他人也不会尊重他,甚至不可能信任他,这样就会失去许多朋友的支持。让幼儿学会尊重是良好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前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提供帮助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帮助他人的意愿和行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我们可以教孩子学习更多帮助他人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孩子了解向他人提供帮助的时机和注意要点,帮助孩子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培养良好的情感。我们要让孩子懂得“爱是相互的,只有你爱他人的同时你才能得到别人的爱”;要培养孩子从小就有爱心.体贴长辈;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守公共道德;引导孩子看到成功的一面,帮助他形成乐观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4岁多的儿子总是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常独来独往,自己的事不肯让别人搀和,别人的事他也很少主动参与,缺乏热情和与人分享的大方——这似乎是现在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了帮助儿子走出自我的小世界,和别的孩子和睦相处,我决定有意和他拉开距离,疏远他。儿子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天被陪着、逗着,似乎大人天生就是他的“专职玩伴”。加上他的玩具、零食、图画书、衣服等,都完全归他一人拥有,久而久之,他不仅养成了独处的习惯,而且脑子里很少想到他人,总是以“我”为中心“,我”就是一切。为了促使他…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有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并受到家中成员的厚爱与周到细致的照顾,容易形成自私、唯我独尊等不良个性。以幼儿为对象的一项调查表明:刚入园的孩子,有90%以上以自我为中心,不适应集体生活,更谈不上养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务他人的社会态度与行为;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自私、独霸、不合作、不分享等种种问题,正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什么理论原则.而是凭着一个母亲所固有的本性和直觉。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分清哪些内容适用于自己的孩子,哪些内容不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班里的孩子特别浮躁,这可能与我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最近我儿子生病住院了,我请了一段时间的假没来园里,所以孩子们有带班老师来照顾和学习,可能是孩子们欺生的原因,孩子们都不听带班老师的话,所以养成了上课坐不住爱说话,没有安静"倾听"的好习惯。带班老师也拿他们没办法,于是不管是在听老师还是他人讲述时,都喜欢争相  相似文献   

19.
<正>当我们的生活铺天盖地都是"穷养男孩,富养女孩"理论,我很庆幸,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爱和自由的钟摆里,我没有晕头转向,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使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规则中长大,才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这才是我不变的信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孩子才会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一、培养自立,我是一个"懒老师"美国权威儿科博士詹姆斯告诫家长说:"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说,真  相似文献   

20.
<正>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充分体现了孩子的社会性情感的养成,孩子从小就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不够意志坚强,不懂诚实守信,不会跟同伴合作,不懂分享,有的孩子不会礼貌待人不关心他人……那么怎么样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呢?一、礼貌待人,关心他人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同生活,做他们的朋友,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