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昔日,纪特邮票如翩翩蝴蝶,随时都会不期而遇。自中国人民邮政诞生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邮政营业柜台上随时会有纪特邮票出售,看到那些漂漂亮亮的纪特邮票,用邮者多乐于贴在信封上,于是,成千上万的“国家名片”便飞进了千千万万的寻常百姓家。邮票的影响逐渐深入人心,原本不知道集邮为何物的许多年轻人,也因此被  相似文献   

2.
纪特新邮是邮市的热点、焦点,纪特新邮的发行量是邮坛上下最敏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邮市冷热、兴衰的关键因素。多年来邮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发行量大了好,大了,进入邮政通信领域的就多;发行放开有保障;集邮爱好者可顺利平价买到新邮,购邮难的老问题可以被解决……。也有不少人赞成“少”,发行量小,邮票值钱,邮市火热,参与集邮的人会增多,利于集邮队伍的扩大和集邮文化的宣传……。  相似文献   

3.
大家知道,对于文1套票,邮市早已价格不菲。整版票更是难得一见,现在算得上珍邮了。笔者曾经购买过一版文1版票(首枚除外)。说来也许难以置信,到手不久,就被同伴们“瓜分”而去,竟连一套也未保存下来。笔者集邮的历史并不算短,算来已有50多年了。初次接触纪特邮票,并无什么目的,只是喜欢,特别是新中国邮票都有纪特编号,非常容易“对号入座”,容易收集,给初集邮者极大便利条件。当然光凭信销票是难以集全的。靠《集邮》杂志,还有京、沪、穗集邮公司的热情服务,按照公司赠送的邮票目录,大体上集全了老纪特邮票,当然多为盖销票。文革中,邮票取消志  相似文献   

4.
国家邮政局为使广大群众和集邮爱好者提前了解下一年度纪特邮票发行计划,及时向公众介绍和宣传我国纪特邮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于1999年10月始印发“2000年纪特邮票部分图稿”,图稿为对开彩色的招贴画,供各邮政局、所和集邮门市部对外宣传张贴使用。2000年11月国家邮政局第二次印发“2001年纪特邮票部分图稿”,此次新邮图稿有两种规格,一种对开彩印;另一种16开。新邮图稿虽然大大方便了集邮者,但还存在着携带不便、不易保存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04,(2):1-1
新春祝愿 金羊退位,灵猴登场,集邮的春天依然阳光明媚。国家邮政局关心集邮事业的发展,倾听集邮爱好者的呼声,第三轮生肖邮票全套1种,面值适于用途最大的国内平信,让人不禁回想起庚申金猴初临人世之际,多买一些不愁在通信领域用不出去。观察近些年来的纪特邮票,发行量逐年“减肥”,面值结构也在朝着趋低的方向变化,诸多改革正在力图顺应集邮爱好者的意愿。“猴三世”发行首日的红火景象,预示着今年邮坛的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6.
邮票被誉称为国家名片,而其中的纪特邮票,以其精心设计和一次性印制,随时载录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节日、重点题材,更被形象比喻为方寸间的大百科全书。一部纪特邮票集,就是一个国家的编年史,一个国家的博物志,一个国家的风俗画,一个国家的民族卷。在世界集邮史上,集邮活动的长足发展,正是由于纪特邮票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同时也带来了集邮方式的巨大变化,集邮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传统类型为核心,专题、极限、文献等多方式、多范畴并存的综合模式。反过来看,集邮方式的变革与集邮活动的发展,又  相似文献   

7.
近一年多来,被集邮新人称为“老古董”的老纪特票强势爆发,不少精品票更是涨势可观,如《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从一年多前的5万余元升到了目前的16万元,曾被市场一度遗忘的老纪特票眼下又成了邮市香饽饽。老纪特票指的是新中国成立起到“文革”开始发行“文”字邮票为止,  相似文献   

8.
在2003年的《人民日报》上,有204篇消息、文章、图片的内容涉及邮政与集邮。这里说的“涉及”,是指文献中出现的词汇有“邮政”或“集邮”,或“邮票”。提到“邮政”的文献有134篇,提到“集邮”和“邮票”的有70篇。在这70篇文章中,最多的是纪特新邮发行的消息报道与相关知识,有14  相似文献   

9.
宋琛 《中国集邮》2001,(11):36-36
我国的集邮活动自1979年恢复以来,加入收藏邮票行列的集邮与日俱增,导致了J、T邮票呈现了洛阳纸贵的状况。为了缓解集邮购买纪特邮票的不便,全国各地的集邮公司于1981年开始逐步推出方便集邮购买新邮的措施,新邮预订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集邮》2001,(11):5-5
据日前《中国集邮报》消息,国家邮政局2002年将对纪特邮票的结算、计划分配和销售方式进行重大改革。消息披露:2002年邮票版式全部为16至20枚的小型版式,雕刻版邮票将增加到5套。本刊于“国庆”、“中秋”双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10月8日举办了又一次“集邮茶座”,就2001年邮票版式的特点以及建议进行了议论。  相似文献   

11.
邮电部为维护国家邮政信誉,加强对集邮业务的管理,逐步解决纪特邮票在集邮市场上低于面值销售的问题,1996年9月决定对部分纪特邮票和普通邮票等邮资票品进行销毁处理。11月18日下午,在警车开道押送下,装有待销毁邮票的面包车驶入了地处上海市西区的宝山造纸厂,记者随车采访了上海第一次销毁行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笔者拜读过《集邮博览》第九期上北京李蔚清和上海宝木两位先生分写的《呼吁纪特邮票在邮政窗口出售》和《新邮减量究竟有没有用》两文后,觉得邮政窗口不出售纪特邮票责任在邮票发行部门。  相似文献   

13.
1.您是什么时候开使集邮的,最早收藏的邮票现在还保存吗,现在价格如何?1965年我参加工作就开始收集邮票了,那时还不懂得集邮,只是看到小小的邮票中有山、有水、有人物,花花绿绿非常好看。那时,老纪特邮票在邮  相似文献   

14.
张绍先 《收藏》2001,(1):63-63
全国的集邮市场处于低谷已近3年了,近期尚无复苏的迹象。其原因众说纷纭,我以为集邮公司体制僵化才是主要原因。邮票由集邮公司发行,不归邮政营业窗口,虽然上缴双轨制给国家邮政局带来了高效益,但却深深伤害了集邮事业,因为近10年来发行的(经集邮公司预订)邮票,根本没有消耗,大量滞留在邮商和集邮者的手里,消化这些邮票的新的集邮者群不可能在近期诞生。而现实的利益又使国家邮政局难以痛下决心改变目前的状况,高喊多年的“纪特邮票回归营业窗口”至今未能实现就是实证。  相似文献   

15.
公元2000年也是新千年,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国家邮政局日前公布了这一年的纪特邮票发行计划。而且,该计划纪特邮票的绝大部分图稿也已亮相,并在许多邮局张贴和一些报刊上刊出。提前推出新邮图稿,是我国邮票发行历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使我国邮票设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的举措。对明年的20套纪特邮票的选题等,以及其中的一些设计图稿,已经有不少人提出各种看法。我想主要从邮票选题如何适应世界上集邮热点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纵观明年的新邮选题,那种具有国际化的题材比较少,与世界集邮热点相一致的题材不多。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两件大事引起了广大集邮者的关心:一件 是,2005年10月17日,全国集邮业务经营管理工作会 议在郑州召开,邮政方面公布,2006年将实施集邮业务 专业化经营,纪特邮票销售“预订和零售并举”;另一件 是,国家邮政局在2005年9月给全国人大代表杨先龙 作了书面答复(对杨先农等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中国 邮票打折问题解决途径的议案的答复)。  相似文献   

17.
"邮政窗口应该出售纪特邮票",作为广大用邮 人的急切呼声、一个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已经提了 多年,老生常谈了。结果呢?年复一年,窗口的状况 风光依旧,奔走呼号的诸位心气已然都凉了。 回过头来看,呼吁邮政窗口应该出售发行期内纪 特邮票的,都是集邮人士或者是普通顾客。他们的理 由:一是有利恢复纪特邮票作为邮资凭证的本来面  相似文献   

18.
视点扫描     
新邮发售政策将做重大改革据《中国邮政报》报道,2005年10月17日,全国集邮业务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上,国家邮政局副局长冯新生、张亚非讲话,并参与讨论,听取了与会代表意见。冯新生说,2005年国家邮政局在治理内部经营环境,解决低面值销售纪特邮票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严厉且行之有效的举措。一是缩减普票印刷规模。二是降低纪特邮票的发行量。三是适当收取邮票保证金。四是开展了全国集邮品库存封存、盘点清理工作。五是加强了对邮票市场的监督。六是加强2005年邮票年册制作工作。七是加快了集邮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印制邮票,邮票的知识性日益显现出来,于是就有了“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这一名言,这是邮票的文化功能。集邮的日益发展终于使邮票发行部门尝到了甜头,印制成本极低的邮票到了,集邮者的邮册里安家落户,邮政部门不用担心为发行的邮票去付出邮政劳务。当今纪特邮票的第三功能即特殊商品功能,终于呈现出强大的经济作用,发行邮票已成为世界各国邮政财政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集邮协会成立15周年纪念邮展征集展品,希望大家打开思路,放开手脚,“兴之所至”,发扬特色。我想参加“一框展览”,自定主题为:邮政兴趣和集邮迷。 集邮离不开邮票,而邮票离不开通信。几十年来,我看到有关通信画面的各国邮票,总忍不住手痒,无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