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澳大利亚建立了基于职业技能标准的国家培训体系,推出符合教师个体需求的培训计划。维多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中心以职教教师能力框架为培训导向,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弹性化的专业发展服务,并且构建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职教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借鉴其经验,可在健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能标准,搭建丰富的专业发展平台,以及进一步完善职教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等方面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专业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健全职教教师专业标准,成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文章通过分析美国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背景、内容和特点,为我国持续完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职教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教师的成长过程,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决定性因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进一步确立了职教教师的专业地位,规范了职教教师的专业准则,为职教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专业标准,应把握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制定分层分类的教师标准体系,为教师提供成长路径,提升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品质。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应该超越现有的专业标准,努力构建个性化的职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全面实现职教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为职教界广泛关注。本文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从国家职教政策、教育人事制度、学校管理层面、教师个人层面及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几方面分析当前制约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几大因素,并围绕主要因素对造成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困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与人才需求结构升级。职教师范生被视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后备军,加强职教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是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职教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价值理念的立足点可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可以赋能职教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能助力职教师范生培养迈向高质量。然而,当前职教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还存在职教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理念脱嵌,数字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渠道脱耦等实然困境,这制约了职教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实效的提升。为此,应明确目标导向,扎实推进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提升;突破时空阻隔,拓展数字技术教学空间环境;加强协同育人,建立共同体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焦点问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必然条件。完善职教教师管理制度,实施“产学研”结合教师素质培养途径,强化职教教师培训与进修,职教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职教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是实现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付晓 《职教通讯》2019,(13):21-27
职业院校师资问题是职业教育领域特有的问题,是研究职业教育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应届毕业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职教领域的师资现状,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从革新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及其程序、构建“校企双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三个方面,探析中国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供给优化路径,为解决职教领域面临的职教师资问题提供可能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职教教师队伍存在高层次学历教师少、“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明确等问题。基于国内外高层次职教教师培养经验分析,应通过加大定向培养和常规引进培训相结合、独立培养和联合培养相结合、构建专门化培养模式等措施,全面提升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能力;通过制定与类型教育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严格实行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要求等措施,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相似文献   

9.
《职教论坛》2015,(4):65
<正>徐国庆、唐正玲、郭月兰在《职教论坛》2014年第34期中撰文,通过对职校教师专业教学参与情况、已有职业教学标准开发与使用情况、国家专业开发必要性、紧迫性及其关键性等方面的调研揭示了职业教育对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客观需求及其开发中一些潜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数智时代,数字技术融入社会与经济领域,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全球经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数字化战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数字素养,以适应当前背景下科技变革带来的生活和工作上的新挑战。从职教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缺乏政策引领、职教教师数字意识不强、职教教师数字技术技能薄弱、职业院校数字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出发,提出注重政策指引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职教教师数字化意识、增强职教教师的数字技能、促进数字资源建设与使用循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将网络教育视作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并认为网络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新的要求,因此十分重视对网络教师的培养。本文从宏观背景、资源建设、实践平台、质量保障四方面分析了美国对网络教师的培养。文章首先介绍了美国《国家技术教育规划》的沿革,并以此作为美国网络教师培养的宏观背景;其次,分析了美国多元与系统的网络教师培养课程及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介绍了作为美国网络教师实践平台的虚拟学校的现状;最后,梳理了作为教师质量保障的专业素养标准与系统支持。文章最后探讨了美国网络教师培养对我国的启示,包括把握网络教育的本质、重视网络教师的培养;明确网络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并据此系统设计培养课程;重视网络教师的自主发展并支持经验共享。  相似文献   

12.
职教教师教育的系统化设计,如教育标准、教育体系、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构建,是保障职教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确立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素质标准是构建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和前提,但现实状况是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从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现状来看,对教师的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要求是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但如何与普通院校教师的专业标准区别开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建构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素质标准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理念与质量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大学化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介绍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理念;分析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质量观念;并探讨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包括实施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确立教师教育认证制度、变革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核心因素。针对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普遍面临专业化基础薄弱、政策支持缺失、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明确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和要求,完善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高职教师教育体系,是全面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文章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和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职业院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有数量的保证,更要有质量上的保障。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采用的"五环教学模式"是一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熟悉并掌握该模式教学,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业务能力、自身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内涵及制定原则进行了探讨,研究了职教师资人才素质要求,在分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职教师资培养现状基础上,从专业能力标准、普适能力标准、职业素质标准三个方面对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进行了构建,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全国职前教师教育鉴定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制度是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和提高的有效机制.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建立教师队伍高标准资格框架,奠定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前不久,澳大利亚教学与领导协会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由毕业生标准和培养标准为基础的职前教师教育鉴定制度,以保证教师教育机构培养出合格胜任的新教师.文本勾勒了澳大利亚全国鉴定制度主要背景,对其基本框架和鉴定标准作了简要说明,并就该鉴定制度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quality assurance ‘regime’ that spans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internationally is underpinned by a number of unchallenged assumptions. Nowhere is this more apparent than within the external examiner system in the UK, an instrument for the professional self-regu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ne such assumption is that external examiners are assessment literate.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 literacy is a concept in its infancy, but one that has the capacity to reverse the deterioration of confidence in academic standards. Whilst the concept is becoming integrated into the sectorial vernacular, its fluid and negotiated nature is under-conceptualised. The primary aim of this article lies in investigating the extent of external examiners’ assessment literacy and to use this as a base to initiate a discussion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hared discourse of assessment literacy, thereby providing a tool for greater conceptuali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