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54):136-137
随着明朝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明朝监察制度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相对成熟的形态,其监察制度中具备高度严密的监察体系、中央―地方垂直的监察模式、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这些都极大地优越于历代监察制度。因而,对明朝监察制度的机构创设、特点、意义等的研究探析,对于解读明朝历史和现代社会治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荒政监察因关乎无数灾民的生命,在监察工作中尤为重要。明代在无论是报灾、勘灾、赈济等救灾环节,还是仓储、水利等备灾环节,政府都加强了监察,而且监察主体由多元趋向抚按一体,职任由单纯监察趋向监察与统领并重,监察官本身也成为被监察对象。总体而言,明代荒政监察取得了明显成效,然因后期政治腐败、吏风日下,监察官无法独善其身,故而荒政监察效果不佳。显然,澄清吏治、整顿吏风,是强化荒政监察、保证救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时期,监察制度在借鉴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加之这一时期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明朝的监察制度与其他朝代相比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政务督查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对于建设高效政府,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加强执行力建设,提高行政水平的重要保障。本文以福建省某市为个例,在对该市的政务督察的现状、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地方政务督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徐州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救荒成为地方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漕粮通过多种方式被用于地方救荒,在地方社会救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漕粮救荒成为徐州地方荒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漕粮参与地方社会救荒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代帝王为维护皇权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大多注重官僚体制建设,几千年的监察制度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在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上,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皇帝和中央监察机关定期或临时派员巡视地方,这就是巡视制度。与这种制度相似,西方国家普遍设立了相关机构,如监察特使、巡视官、督察专员等,并为此颁布了相关法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察特使制度。对中国古代监察巡视制度与国外监察特使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制度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初仿秦制在地方设监郡御史,负责督察地方官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监郡御史逐渐与地方官吏沆瀣一气。失去了应有的监督职能。刺史和司隶校尉于是应运而生,为汉代监察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明代是中国古代荒政建设较为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荒政的制度趋向完备、立法逐步加强、监察趋于强化,并一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救灾民于危难,促进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而且有益于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同时,明代的荒政建设也存在着诸如制度僵化,程序冗长;财政恶化,备荒不力;政治腐败,致使荒政难以施行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沈葆桢荒政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清朝封疆大吏的沈葆桢 ,任职江南数省达几十年之久。作为其社会政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荒政思想的形成 ,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又有复杂的个人因素。其救荒措施涉及诸多的方面 ,从灾前防范到灾后救济 ,从储粮备荒到以工代赈及发展生产等方面的措施无不体现出沈葆桢的备荒救灾思想与现实社会的统一。沈葆桢的荒政思想不仅丰富了晚清荒政理论体系 ,而且为今后的备荒救灾活动提供了极强的社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简论南宋的幼儿生养与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重视婴幼儿生养与救助的时期,当时封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婴幼儿的生养和灾荒时期遗弃幼儿的救助。南宋时的幼儿救养措施,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幼儿救助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代辽东自然灾害频繁,其中水旱灾害次数多,破坏性较大,给辽东军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辽东地处东北边疆,在军事上对明朝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明朝政府十分重视辽东地区的救灾工作,采取过蠲免、赈济、中盐、暂开海禁等多种救治措施,但重救灾轻防灾的做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河政与荒政这两项曾被国家高度重视的事务陷入了混乱,这在清廷对铜瓦厢决口的应对问题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清廷正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疲于奔命,因此决定“暂缓堵筑”决口,对灾区采取的救济措施也非常有限。通过清廷对整个事件的应对可以发现: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形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已经大大地了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明清以来的河政体制走上了解体的道路,救荒事务更加地方化。  相似文献   

14.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建立厉坛制度,随之向全国推广,后被清王朝所继承,而与乡村社会密切相关的则是乡厉坛。作为帝国的符号,厉坛制度的建立成为国家控制地方乡村的重要途径,经过明清两代政府及地方官员的推广,虽然其间屡有荒废,但成功地融入于乡村民众生活之中。在政府主导下的乡厉坛逐渐荒废之后,地方民众结合自身社会组织及历史传统的乡厉坛却不绝于缕,成为明清乡村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5.
明朝前期在备荒赈灾活动中,政府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官方赈济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从一开始便不乏民间行为的参与。自宣德年间开始,官方赈济系统渐趋于无力,因而官方开始劝赈于民间以期减轻自身的施赈压力。正统以后,民间赈济的地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明朝建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驿站。徐州由于其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明代政府在这里设置了彭城驿等众多驿站机构。驿站机构在明代前期对徐州地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驿站机构发展到后来,消极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驿站的夫役粮草供应也渐渐成为了徐州当地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国民政府时期新地方精英阶层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清时期,士绅在地方公益,治安保卫,教育教化,民事调解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将政权体制向农村社会深入,任用在籍离职官员和清末以来地方自治机关中的新官绅担任公职,因此而形成了新的地方精英阶层。新地方精英依托国家行政参与和主导地方公共事务。同时也构成一种超越国家行政的社会势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战争女神最初是西王母,随着西王母的仙话化,九天玄女成为战争女神并最后定型。从唐代到明代,九天玄女的战神形象深入人心,对文学尤其是小说产生很大影响。清代小说中的九天玄女人性化色彩增加,而且还出现了很多具有战神职能的女神。战争女神群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小说中参战主角多是男性的现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女性参与主流社会和具有与男性平等权利的思考,又与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影响有着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9.
传统社会的地方政府文献,是研究古代乡村和家族文化的重要依据。从《新会县志》看,政府主导的良溪古村所在棠下盆地的开发,至迟在明初就启动了;良溪古村和家族被政府重视,始于清初康熙年间;到晚清,良溪古村几成“圣地”。一个家族居然拥有如此重要的文化地位,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