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问题。因为人的能力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与国家建设、民族富强休戚相关的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为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课题。(一)培养学生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在传统教育理论中却很少研究和论述这个问题,致使学校教育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对培养学生能力问题必须重新认识,使我们了解培养能力在学校教育、特别是在教  相似文献   

2.
我们过去受传统教学论的影响,往往把打基础狭隘地理解为只是打好知识基础。因此,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使一些学生虽然知识不断增多,而学习能力却停滞不前或发展不快,造成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失调。根据现代教学论思想,探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该打好哪些基础,怎样打好这些基础,是研究改革低  相似文献   

3.
一、善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的本质在于创新思维,而善思最初是以善问的培养为基础的,善问能力又必须依赖于教育的连续性培养。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善问能力的培养,以至于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提出问题越少。而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在这个更具挑战性、竞争性的社会里,知识总量迅速膨胀,知识陈旧周期缩短,社会观念、生活情境日益多元化,现代信息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普及。教师和学生经常面对着同样不知道答案的问题,面对着谁也不知如何处置的情境。传统…  相似文献   

4.
美国数学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十分注意学生的数学阅读.而当前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的一大缺陷就是忽视了这一点.多数学生只听不读,读不懂数学书.教师也只着重于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国内外教育家都强调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我国的体育教育将会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方面去努力。一、转变观念,树立创造智能观传统体育教学往往注重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形成技巧,而忽视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应进入传授知识一培养能力一培养创造能力这个立体教学中去,体育教学也毫无例外的要遵循这个教学方式,即强调在…  相似文献   

6.
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突出和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却程度不同地忽视和偏废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美和培养美感的教育。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爱美情趣、审美能力、欣赏水平的发展,也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美感教育,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动憾心灵,触发情思,  相似文献   

7.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对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和培养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一年级是学生步入小学阶段的开始,数学阅读能力将决定学生将来的学习数学的水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先天有着对探索数学的兴趣,却不知道从哪里看起。于是,我们积极实践探索一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罗时好 《考试周刊》2012,(77):34-34
纵观我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有令人自豪的四大发明,而现在科学技术却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难道是中国人的智慧不够吗?不,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不好,重视了学生的知识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它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成绩只能代表学习的一个方面,不能凭分数高低对学生论成败。我们的教育观念应更新,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实在实际教学中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教育正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型。在这转型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 :传统的教育将人脑看作是盛知识的容器 ,只注重传授、灌输知识经验 ,忽视学生的地位和权利 ,忽视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 ;而发展为本的教育则更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正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场所。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尝试 :亲———亲切对待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师生关系的亲密 ,可缩短情感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家制定的《技术内容标准》中,从五个方面为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生设立了技术教育标准,从培养技术素养的视角,它为美国技术教育提供了目标和操作准则。它启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技术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课程设置中,我们需要构筑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更新技术教育方法,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的机会,确保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渴求知识。丰富技术教育内容,拓展学生了解熟悉技术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出现了不容乐观的状态:各级艺术教育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而忽视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忽视了学生艺术外围知识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对于艺术课程在美国学校中到底应该占什么位置,是属于核心课程还是属于边缘课程,艺术课程究竟发挥着什么作用等,人们还存在很多的争论。 然而,在20世纪末,美国再度兴起了对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教育偏重传授已成定论的知识,忽视发展学生的能力,更不重视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应强调重视发散思维训练。自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首次把发散性思维视为创造能力的  相似文献   

13.
一、数学教改的困惑 1、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目前数学教改活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重视知识和解题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目前教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是灌知识,讲题型,遨游于题海,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问题. 2、教改活动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的教研员很有理论知识,但却很少进行实践活动;另一种情况是教师总结了一些教改经验,却难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外,很多教师的教改在盲目地进行,缺乏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的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我们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廖以爱 《云南教育》2004,(20):15-16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知识,长智能,会创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提高。知识、能力、创新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能力和创新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而知识  相似文献   

16.
针对学生忽视校园精神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学校应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需要,是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使得学校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既有高尚的知识水平、思想素质、价值观念又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一、60—80年代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概述 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远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由于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出于竞争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在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新数学教育运动。一方面把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内容下放到中学,另一方面在中小学增加一些近代和现代的数学内容。由于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尖子的需要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而忽视数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学大纲指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途径。然而,在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语言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整体性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种种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点。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仅不重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忽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意之中抑制了教育机能的创造因素和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认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宏新 《新疆教育》2013,(14):190-190
高中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而又吸引学生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它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它的生命,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动力之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片面注重知识灌输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求知欲的启迪与引导,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