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这两部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生动地描写了曾经显赫一时的部族、家族在时代潮流中不可避免的没落与凋零,为它们曾经辉煌的过去唱了一曲无奈的挽歌。而且,两部作品中都出现了一个傻儿子的形象。傻子在两部作品中的作用异常重要,以其为叙述视角对部族、家族的衰落史进行了全景展示,再现了傻子视角下独特的时空观,借此展示了作者独到的时间意识。傻子在作者的描写下还变成了具有一定神性的人物,两部作品都是"痴人说梦",却也给人以历尽沧桑之后的"大智若愚"之感。  相似文献   

2.
从众人熟悉晋惠帝到现当代作品中的"二少爷"、"引生"、"丙崽"、"宝坠"等形象,越来越多的作者倾向于写傻子,并在文坛上谋得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种与众不同的视角,之所以被众人所接收和喜爱,是因为傻子文学中蕴含的对人类本真和人性的探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产生了共鸣,傻子本真性格与行为把人们带回了纯洁的人性思考,而这些在当下是极其缺乏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宗教视角出发探索小说中人物的人性,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以及宗教对人性的影响作用,进而阐释作者浓厚的东方宗教情愫及其对人性的悲悯.  相似文献   

4.
"傻子小说"选取了边缘人物——"傻子"作为叙述视角,为小说思想艺术的表达留下明智的空白,构成更大的解读张力。迟子建以童年生活中的傻子为原型,运用其纯净、温情、浪漫的笔调,给我们呈现出了世界上最淳朴、最可爱的"傻子"形象。本文阐述了"傻子叙事"的价值,迟子建作品中"傻子"叙述运用的游刃有余,更在于解读儿童与傻子之间那种神秘的共通性,构建一个浪漫的"傻瓜乐园"。  相似文献   

5.
《尘埃落定》以土司傻瓜儿子的个体生命经历和傻子所特有的眼光作为小说叙述的视角,呈现了土司制度下延续多代的沉重生活,见证了土司制度走向消亡的历史过程。在反讽式的故事叙述中,作者隐喻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通过对一个完整故事的寓言化来蕴涵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及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小说感悟人性,生发出对人生价值、意义、永恒、失落等问题的哲理性思考,是一部当代史诗性的寓言。  相似文献   

6.
《尘埃落定》以第一人称"我"——傻子少爷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藏族家族的兴衰史。作品通过对土司制度下"人性"的沉沦、丑恶形态的展示,呼唤"人性"的真、善、美,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发生的语言论转向深刻地改变了作者的地位,上帝般高高在上的作者沦为"现代的抄写者"。英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约翰·福尔斯的短篇小说《可怜的KoKo》可以看作是一部隐喻文本作者地位下降的寓言,从语言表征危机和知识霸权显现两方面解构了传统观念中的作者权威。  相似文献   

8.
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通过对各色人物的描绘为我们生动地呈现出嘉绒藏区在历史转型期的众生相,尽管自发表以来对作品人物的评论较多,但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作品中的老土司、傻子和翁波意西等主要人物的各具特色只是表象,作品其实重在揭示历史转型的"尘埃"弥漫时人性堕落扭曲的过程,并最终经由人物之口为人性为制度唱起挽歌。  相似文献   

9.
傻子视角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叙述视角,是对正常经验和正常思维的一种疏离与叛逆。通过对"傻子""疯子"等疯癫形象的具体剖析,探寻疯癫面具下的理性世界。首先,以叙事学为切入点,在理论上对傻子视角加以厘清和界定,剖析其在叙事学中的边缘地位;其次,结合具体文本和典型人物形象,从复调诗学、反讽诗学以及理性书写等方面,深入分析傻子视角的叙事特征与文化意义,以期进一步认识新时期小说中傻子视角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浴女》的主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文本中我们读到更多的是铁凝对完美人性的期待。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每个个体具有勇于忏悔的能力。中国人向来缺少忏悔意识,作者通过对尹小跳、尹小帆、章妩、唐菲等一组人物的塑造,在相互对照中试图努力阐明这种意识的缺失,进而实现她对完美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兹杰拉德的代表作,具有典型的叙事学意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该文本的显著特色,使文本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作者的意图、心理人物与功能人物以及文本的社会意义等均可从叙述视角中找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韩延明 《考试》2014,(Z1):4-6
<正>技法指导:对寓言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与传记类、游记类文本大同小异。除了准确理解文言知识之外,还要把握寓意,弄清楚故事内涵及弦外之音。一、整体浏览。宏观把握。寓言类文言文一般故事性较强,可读性也比较强,理解上难度不会太大。面对文本,应该首先通览全篇,了解故事内容。要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把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一一勾画出来,然后再把它们放到  相似文献   

13.
小说视角是当代理论家小说家非常关注的修辞技巧。严歌苓小说中采用了儿童视角、男性视角、女性视角、动物视角、民间视角等,根据不同的主题、情节与表现人物的需要,精心选择叙述的立场,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展现了世界与人性的复杂。在她的叙事时间中,作者将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连成一线,对故事进行剪切、拼贴,时而预测未来,时而回溯过去,时而跳到当下,不断将"过去时"、"完成时"、"现在时"、"将来完成时"组成一体,让故事过去中孕育着未来,未来又渗入过去。在这样的跳跃、流动中,将不同人物的背景、命运,条理分明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积极参与到历史真相的共同揭示中来。  相似文献   

14.
叶弥的小说《猛虎》是一个独特的文本:叙述中大量的空白,形成一种召唤结构;人物间的互相对抗,贯注着探讨人性的意向;主题意蕴苍凉的底色,构筑成现代人类的生存寓言。  相似文献   

15.
颜渊(名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同时,在我们这个以“人物寓言”为传统的寓言国度里,也是一个颇为常见的寓言人物。一部《庄子》,就有关于他的寓言十三则,其他,汉至近代,寓言中亦不乏他的形象。直至当代,寓言作者们仍乐于借助他的形象来创作寓言。可以说,颜渊作为寓言人物,其“知名度”,恐不次于淳于髡和东方朔。  相似文献   

16.
王利华 《考试周刊》2014,(44):41-42
无论是在电影叙事还是在文字叙事中,采用多重人物内视角不仅能使故事运行方向变得具有多种可能性,而且能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最大限度的开放性,有助于挖掘故事的深层内涵,明晰作者意图。从多重人物内视角进行解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是提高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作者借着《全民目击》广受大家关注的契机,探讨运用多重式内视角对小说文本和作文审题作多元主题解读及写作方法的指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晓芳 《学子》2012,(12):23-23
一、情境的设置,应让学生自然地把握情感基调目前,被选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各自的"独立存在",这个"独立存在"是作者在创作文本时的一种价值定位、一种心理诉求、一种情感积淀……正是这个"独立存在",才使这个文本有别于另一个文本,正是这个"独立存在"才让文本彰显出别样的风采。而这个"独立存在"首先表现为文本特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阿古顿巴从民间传说走进文本,其身份经历了从贫困农奴到富裕贵族再到民间流浪汉的建构和重塑,而在《尘》中,阿古顿巴被赋予汉藏双重血统演变成了众所周知的“傻子”。从作者对这一民间人物的身份与血统的重塑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文化思考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三言"概念是对《庄子》文本中"寓言"、"重言"、"卮言"概念的合称。通过对"三言"术语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认为"三言"具有"名称"和"概念"的双重性。"三言"作为名称,它指庄子所运用的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寓言、重言、卮言;"三言"作为概念,它指阅读和研究《庄子》文本时所运用的解释性工具。  相似文献   

20.
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划分给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中"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提供了理论根据。译者在"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指导下,既不会超越作者的主动,也不失自己的权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