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巴洛克时期作为欧洲声乐作品荟萃的时期,可谓是佳作倍出,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无论是在题材上,内容上或是曲式上都具有多样化,但巴洛克时期的声乐演唱则具有严格的要求,一字一句都需遵循美声的规范,因此巴洛克时期也被称为美声的黄金时期。本文将对巴洛克时期的声乐创作与演唱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巴洛克时期是欧洲声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特定的社会背景与艺术思想使音乐的风格特点进入了特定的风格时期,本文浅述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体裁以及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总结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体裁和在实践中对作品处理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演奏钢琴作品时,了解并熟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代表作曲家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力度风格的把握不容小觑。对于同样的力度标记,不同作曲家的见解和触键方法不尽相同,因此针对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作曲家钢琴作品演奏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力度方面问题进行阐述,以期更好运用到钢琴演奏、教学等各方面。  相似文献   

4.
巴洛克时期的小提琴艺术在西方小提琴音乐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本文对巴洛克时期的小提琴制造业、小提琴演奏技术、小提琴作品、小提琴作品体裁形式、小提琴教学、小提琴教学著作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此探究巴洛克时期小提琴艺术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J.S.巴赫生平及其键盘复调作品的了解、熟知,以及对《平均律BWV846》的研习,不仅提高了对巴洛克时期及巴赫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而且也增加了我们对巴赫和巴洛克时期作曲理论知识的学习经验。因此,巴赫作品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征对我们在音乐上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浅谈声乐教学中咬字吐字的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就其整体声乐艺术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着如何同中国的语言特点、传统歌唱美学观念以及中国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相适应的问题。我国的歌曲大多是建立在以汉语普通话为基础的歌唱语言,所以其中尤以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宇吐字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17世纪时,男中音以气息沉稳、音色独特等特点在意大利美声唱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中扮演者许多丰富多彩的角色。本文旨在剖析男中音在声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研究出有效解决策略,以此为广大声乐教学者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巴洛克音乐追求奢华、奇异的效果,作曲家的创作打破了传统,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小提琴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掌握演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演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需要用一种稳定的律动以及一般内在的力量去推动整个音乐的发展,因此能够正确的演奏好巴洛克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古典复调音乐大师、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杰出代表亨德尔一生创作了丰厚的音乐作品。作品包含了清唱剧、管弦乐及歌剧,仅歌剧就有40多部。他的歌剧延续了意大利正歌剧的传统,继承了巴洛克早期的音乐风格,并且把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创作推向新的高潮。亨德尔的英雄题材《朱利乌斯·凯撒》中女主人公科里帕特娜的唱段《我哭泣,为我的命运》,是一首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咏叹调。作为歌者,必须广泛地浏览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不断提高音乐修养及艺术修养,也正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1685年,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在我们的概念里巴赫即是"巴洛克"时期的代名词,他的作品是巴洛克时期宫廷和宗教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复调音乐。本文笔者将对《二部创意曲》的第七首——e小调二部创意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做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11.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作为我国声乐界的两大主要唱法,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对如何科学辩证的认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联系与区别,将是我们研究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本文就声乐界一直研究和探讨的关于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特点、歌唱表演、题材曲目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以探究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音西唱,即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特色风格的声乐作品,以完成音乐形象的再塑造。第十四届青歌赛美声唱法个人单项决赛中对必须演唱中国作品的规定,给我国今后各级各类比赛增添了新气象,同时也给高师美声教学以新的启示与活力,对于促进美声唱法与中国作品相结合,表现我国人民丰富的情感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声唱法是声乐艺术中的瑰宝.美声唱法成了中国声乐教学的蓝本.发展中国美声,有利于美声唱法的世界化,有利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有利于国民艺术素质的提高.但是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歌唱语言的差异,声音至上意识,快饕文化的冲击都制约、障碍了美声在中国的发展.发展中国美声,要注意"美民"结合,加速美声的民族化;注重个性声音的发展,艺术歌曲的创作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强化市场意识,加强美声唱法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4.
解放后,高校的声乐教育以美声为主,并且用美声的方法演唱中国的音乐作品。但是,由于汉语的发音和民族文化的差异,用美声的方法演唱中国作品时,既要改变语言的元音以利于歌唱,又要以歌唱的元音清晰地去接触语言,把中国的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摆正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可以真正做到声音、感情、表演、风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唱法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洋美声唱法合理结合的产物,继承中国民族声乐优秀传统与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是未来中国民族唱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研究意大利美声唱法"咽音海豚音"发声训练方法,通过海豚音、狼鸣音发声科学原理,将意大利美声理论的经验形态教学提升到科学理论指导训练,将难以捕捉的抽象的声乐训练创新成简易、科学的训练法,应用于高校声乐教学。  相似文献   

17.
双语教学引入到声乐教学领域,能更快、更直接地使中国的声乐教学研究与国际文化接轨,并形成使西方学者熟知且承认以美声唱法为主要内涵的中国声乐学派。"一对一"美声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双语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专业潜力,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声乐人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声乐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被无数歌唱家不断创新,有了很多的流派。声乐在中国主要分为美声、民族、通俗,近年来又出现原生态唱法。那么中国的声乐学生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美声唱法的要点?美声训练又该从哪里入手呢?从教学实践出发,给出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文化为题材的创作作品的教学曲目主要来源于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的推荐歌曲,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种教学模式,表现为一种基于现代声乐技术手段的行为方式和技术策略,一种以现代音乐为审美想象的"他者"行为。在这种现代性音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想象中,贵州地方文化往往仅仅作为元素或素材,运用到现代音乐艺术的形式逻辑中。  相似文献   

20.
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借鉴文学、民歌、曲艺、戏曲等姊妹艺术,汲取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门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语言是演唱作品内容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