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记者的成败,大半决定于“眼力”。名记者,处处留意,事事用心,才能养成一种特殊的“眼力”,见人之所见。也能见人之所不能见。甚至预测未来。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记者契诃夫.据说就有这么一双犀利、睿智的慧眼。有一回。他与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同去戏剧院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他们在化妆室内聊天.进来了一位斯坦尼斯拉走的朋友。  相似文献   

2.
冀平 《新闻知识》2001,(8):17-18
一个记者,尤其是一个出色的记者,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善于或者从人们都司空见惯的人人心中有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小荷露出尖尖角”的现象中,“捕捉”别人没有感觉到的深刻内涵。这种“发现”和“捕捉”,就是新闻敏感。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一种较强的新闻敏感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强不强,素质高于否固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但重要的还在于对生活深刻感受的悉心培植。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感受越深,新闻敏感才能迸发越快,新闻敏感才显得越准,新闻敏感的平台才能越大。  …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写中,以对比的方式自然展开分析思辨,可以使模糊的变得清晰,隐晦的变得鲜明,平淡无味的变得奇峰突起,从而洞开新的视角,见人之所未见,言人所未能言,使新闻作品开掘出给人以启迪的应有深度。实践表明,别开生面“比”中来,对比是新闻采写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方法。一、通过对比能发现独到的新闻视角我们在司空见惯的“普通事实”中,要发现独到的新闻视角,这当然与个人的眼光、学识、功底有很大关系,但善于对新闻事实进行纵横对比,也能有所发现。任何事物都在普遍联系着、发展变化着。所以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才能看出变化。俗话说,“不怕不…  相似文献   

4.
唐楠 《军事记者》2004,(11):31-31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构成新闻的因素的总和,因此,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这些客观存在要体现在新闻之中,又同新闻工作的识别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大关系。一名记要想使自己的日常采访工作与别人有不同的地方.即在众多记对同一事件进行采访报道时,写出与众不同的稿件来,就必须下一番苦功,磨练出一双敏锐的慧眼,把看似平常的事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好的新闻报道,实际上就是一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视角的记,对一些看似平常的“旧闻”冶炼成新闻的过程。“冶炼”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选准独特的视角,将其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开掘出来。  相似文献   

5.
挖掘数字新闻“富矿”需要一双慧眼,媒体在呈现数据的同时,常常同步配发解读,剖析数据背后的支撑。因此,数据新闻的挖掘梳理需要记者有积累沉淀的功底、有以局部见整体的本领,知晓国家政策、了解城市发展思路格局,才能将数字新闻做出趣味性、可读性,从数字背后挖掘有趣有料的新闻线索,推出优质的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6.
宋双峰  王绣宇 《新闻界》2004,(5):69-70,72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人——总统可以不见记者,但他必须每天都与记者唇枪舌战;总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不能在记者面前说错半个字。这个人,就是有“白宫之嘴”之称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7.
新闻贵在求新,离开了一个“新”字,新闻就变成了没有新闻意义的旧闻。对于一堆新闻素材,只有抓住其中的“新”字,素材的矿石才能化为新闻的黄金。那么,新闻的新字都是指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四新”:即“新”选题、新思路、新角度和新手法。 一、新选题。新选题就是要选择新的主题。主题的新旧与否,是一篇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如果你选择的主题是别人写过的主题,那么你据之写成的稿件就会成为“马后炮”不能发表。如果你选择的是别人不曾写过的新主题,你写的稿件稍差也可以经编辑修改后见报。对选好新的主题,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寻找发现别人不曾写作过的主题。比如,在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政府部门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时,你就不要再凑热闹去写政府各部门怎样去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而应该开拓新主题去写下岗职工转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要正确引导舆论,也要讲求宣传艺术。而加强新闻评论的感情色彩,则是提高新闻评论宣传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什么新闻评论要追求感情色彩 一、受众共性心理的要求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即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天生具备并且喜欢分享别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托尔斯泰说:“艺术活动就是建立在受别人感情的感染这一基础上的。”俗话更有“合情合理”、“通情达理”、“情理交融”…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活产生新闻,新闻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何不让有价值的新闻与你失之交臂,你必须要有新闻发现力,也就是要有一双慧眼.就像和氏璧故事,只有独具慧眼,才能识璞为玉,从平凡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凡.不少新闻界前辈则把这双慧眼归结为新闻敏感.同样一件事情,旁人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新闻,你一看,就看出新闻来了.  相似文献   

10.
文无定法。“导语”作为消息的开头,也有多种类型和方法。但是,不论什么方法,有一个原则需要遵循,那就是文章一开头,就要有吸引人的魅力,使读者欲罢不能,非看下去不可。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此一经验之谈,对于新闻写作同样有借鉴的价值。怎样在“开卷之初”,就能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呢?利用人皆有的“好奇之心”,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最容易取得这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新闻记者是社会活动家。他在采集新闻时,必然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联系。而要获得别人的信任,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在心理结构上,首先的要求就是诚。诚者,诚实、真诚、诚心诚意之谓也。《礼·乐记》称:“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后汉书·马援传》中说:“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就是说,对朋友要洞开心扉,说心里话,不遮遮掩掩,不口是心非。这样,别人才会对你说心里话。有了心的相通,有了信任感,才能实现真实信息的双向交流。三国时顾幼与庞士元初次见面时,  相似文献   

12.
广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扩张新闻的影响力度,就应该注意吸纳电视等媒体之长处,补自身之短处。也就是说,如果在我们的广播新闻报道中也能做到电视新闻的既见“人”又见“物”,让新闻中的人、物更加形象、更加立体,使广播新闻尽量符合听众的收听要求和审美情趣,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  相似文献   

13.
周一 《新闻战线》2021,(1):16-18
能否打通深度报道“最后一里”,考验记者的专业能力、责任担当。见人所未见,通过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看到别人没看到的细节、发现别人没发现的真相;言人所未言,通过深入研究、反复比较,说出别人说不出来、没说出来的话,才有可能抵达核心,抵达真相、抵达本质。  相似文献   

14.
盛沛林教授撰文认为:一、梳理思维方式。非事件性新闻素材纷繁复杂、扑朔迷离,许多有新闻价值的的信息深藏其中,需要有“新闻眼”才能慧眼识珠。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要善于梳理思维方式,要有一种独特的感知、领悟新闻价值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主要有:发散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以一个典型的新闻事实为轴心,充分开动脑筋,开拓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创的思维角度,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和突破D。连锁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从某一特定的具体意象和新闻事实出发,进行由此及彼的广泛联想和连锁思索,从中开拓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地方新闻如何从新闻元素的神经末梢上发现时代脉动、体现时代价值?如何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把握最佳报道时机常写常新?这就要求新闻人练就一双慧眼,在看似“千篇一律”的身边人和事中发现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从而写出新意,创出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6.
搞新闻的同志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只有深入采访,才能发现和写出有分量、有价值的新闻。对于这个道理,我是通过一位编辑的榜样,得到深一层认识的。去年春天,《五家渠报》的编辑梁新民同志有事到我们团场来,他在完成通联和发行工作后,顺便想采访点团场新闻。当他听到四连有个名叫马荣的农工,在1985年把一个家庭农场办得很有起色时,挺感兴趣,决定去采访。这个家庭农场以前是其他人经营的,由于管理不善,1985年亏损二千多元,这家人索性不办了。如今马荣把别人扔下的“剩骨头”当做“肥羊腿”拣起来,这种魄力本身就是新闻。找估计,这位编辑回报社后,肯定会让这条新闻见报。谁想几个月过去了,并未见有关报道。麦收刚过,梁新民同志又一次有事来我们团。  相似文献   

17.
知识的火花     
在上一期的《函授学员之页》专栏里,我们以“新闻就在你的身边”为题,讲述了从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新闻报道的一些想法。读了这篇文章2后,一些学员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那些有经验的记者,何以能做到“慧眼识新闻”?当今的一些“点子公司”,为什么一些事情经他们一点拨,出点主意,会立刻改变面貌?那篇文章虽然后边讲到了记者也好,点子公司的人物也好,他们的“慧眼”,他们的“思想火花”,并不是头脑里凭空产生的,而是知识的积累,知识由此及彼的演化,知识的相互碰撞,才能引伸出看来是全新的东西。简单的说,…  相似文献   

18.
犹如时下“小区”可以“出新”一样,时事新闻也是最适宜通过新闻资源的重新组合,而使之面目出新、成为版面亮点的一个新闻品种 做时事,编新闻,时间一长,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经历:今天“事”多,稿子涌,版面不愁安排,新闻就好做;今天“事”少,不要说头条扒拉不到,就是稍有亮点的、可读性将就点的稿子都难找。此时,“靠天吃饭”极可能出现“饭不够,汤来凑”的结局。汤汤水水自然算不得佳肴美味的。这时,倘若编辑能慧眼识珠、巧手编织,把不起眼的2条或更多的新闻组合起来,很有可能出人意料地让版面为之一亮。这就是新闻出新的表现方式之一——二次编(改)写。  相似文献   

19.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20.
翻阅报纸,许多平庸、呆板、沉闷的新闻报道充塞版面,令人生厌。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闻报道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使我们的新闻报道能深入人心,为受众所喜闻乐见,使宣传效应得以增值?笔者以为,改进新闻报道的写作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一、新闻作品的本质特色在于求新出新。我国著名报人邹韬奋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精神。”俄国作家契可夫也说过:“新手永远应当凭独创的作品开始他的事业。”前者说的“创造精神”和后者说的“独创的作品”,其核心就在于一个“新”字。新闻姓“新”,是述别人所未见,言别人所未闻的“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东西。凡是“第一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