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象征主义戏剧大师莫里斯·梅特林克一生对"狗"情有独钟,自然而然地,"狗"成为了梅特林克戏剧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梅特林克笔下"狗"绝非单一的忠诚、勇敢形象而是在不同的戏剧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多重象征意蕴。本文首先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归纳梅特林克主要戏剧代表作品中出现的"狗"意象并对其象征意蕴进行细致解读;其次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梅特林克赋予"狗"的多重象征意蕴的成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狗”的意象图式发展使得流行语中多了大量“狗族”词汇,其中“VP成狗”更是风靡一时,为大众广泛使用“。VP成狗”的发展是隐喻机制作用的结果,它的固定化、语法化与意象图式变化相关。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概述“VP成狗”的构式来源和演化路径,以及“狗”的意象图式的修正与再建对该构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两个方面剖析杰克·伦敦"狗的小说".其一,作者再三在狗的身上折射出狼的意象,表明作者有一种强烈的"狼的情结",作品中,狼的意象表现为强者和自由的象征;其二,作品描绘的奇异而精美的人狗之爱,其实质是作者强烈的生命渴求之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历来有很深的“夕阳”情结 ,“夕阳”意象不仅代表了时间概念 ,而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到了中唐以后 ,“夕阳”、“黄昏”等开始频繁地出现在诗歌中 ,主要被用来象征时光易逝、象征生命无多、死亡将至 ,或象征怀乡念人 ,或象征国家的衰微等等 ,这既与中晚唐诗人们感爱到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有关 ,也与诗人自己迭遭贬谪的坎坷经历有关 ,更与时代诗风的演进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6.
狗,又名犬。我国是世界上驯养犬最早的国家之一,中文里“犬”字早在甲骨文时代已出现,《诗经》中也有许多犬的记载。因为狗与人类关系密切,于是在我们的语言里,许多时候就用“狗”去喻事喻理。那些不守规矩,横冲直撞的叫“疯狗”;没有主见而受人指使的为“走狗”;讥人口吃谓“大舌狗”;骂人胡言乱语叫“放狗屁”;做人太守本分曰“做狗就吃屎”;痴心妄想就是“饿狗想吃肉”,因为“狗咬骨头,猫吃肉”,各人福气不同呀!狗因主而荣,往往“狗仗人势”,因此才会有“打狗看主人”“打狗看人面”和“打狗欺主”之说。“恶狗咬人不作声”或“咬人狗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文学作品中桑意象频频出现。在这些作品中桑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桑,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内容:桑既象征古代先民原始的生命与生殖力,也象征着男女之间甜涩忧伤的爱情;既是吉祥的化身,同时也象征死亡与悲伤,既流露出古人浓重的家园意识,同时也象征着岁月的永恒。仔细打量中国古代文争艺术中“桑”所呈现的丰富意蕴,便可窥见中国古代先民富有神话而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8.
“水”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也是一个含义多样化的意象:灾难与死亡象征、生命与希望象征、净罪与再生象征。在《荒原》中,艾略特把“水”意象植入了传统的这三方面含义;由于这三方面含义,有助于解释荒原“有水却缺水”的矛盾;同时这三个含义也紧密联结《荒原》的基本主题:“死亡-复活”意识,通过神恩和自救从死亡到复活。  相似文献   

9.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 ,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 ;“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 ;“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 ,“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 ;“走”是他的原型 ,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 ,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迅围绕“立人”思想 ,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 ,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是农历的狗年。在中国化中,狗又称犬,是用来看家护院的,常为人们所不斥,如词语“哈巴狗”、“狗仗人势”等就体现出了人们对狗的厌恶。在西方,人们却把狗做为宠物来养,昵称狗为“he”,对狗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嘘,听![编按]  相似文献   

11.
“坟墓”这一意象在五四新文学作家的笔下反复出现,鲁迅、何其芳、穆时英、废名等作家都写了坟墓,并赋予这一意象不同的象征含义。有的把坟墓当作对过去生命的纪念,有的把它当作梦想和爱情的埋葬地,有的把它当作一个很美的诗情,写进风景和民俗风情画中。在大革命失败和五四运动落潮的苦闷阶段,这些作家通过不同的方式,以“坟墓”这一意象为思考的立足点,对生命价值进行叩问,面对人生的终点,寻找有意义的生命的路。  相似文献   

12.
古典文学界把意象当作意境的构成元素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上,意境理论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诗歌,存在大量有“象”无“境”之作;在理论上,意境与意象在适用范围、内涵、性质、形象的审美特征上各自有别。这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在文化变迁中,意境取代了意象,从玄妙难解走向生命体验,显示着意境对意象的超越,这也同样证明它们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分析“月”的形态、光色、时空等意象特征,阐明古典诗文中“月”这一意象的多边性。人们的悲欢离合之感,生命苦短之叹,冷漠孤寂之情都借“月”这一意象出现于文本中,使得“月”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理解了月的意象的丰富性,以及它在特定语境中意象的具体性,对我们学习或鉴赏一些古典诗文也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释“狗”     
狗是人类最早的家畜之一,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大约一万两千年之前,从旧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以后,狗便被驯养成人的伙伴,并充当打猎的助手。随后又出现了牧羊犬、导盲犬、警犬、玩赏犬等等。所以“狗”字以及“犬”字应该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  相似文献   

15.
清华筒《程寤》篇中“太姒梦见商廷惟棘”的内容,在传世文献中也有载录。这一情节具有政治象征意义,预示着周朝将取代商朝。《程寤》这种梦是现实预兆的观念在先秦时期比较广泛地存在着,《左传》就以梦占预言记叙了一系列政治史实。“廷惟棘”这种以植物象征政治易替的意象在先秦也不是孤例,《诗经·王风·黍离》与麦秀之歌就是以植物变异象征政治变动的典型案例。汉魏六朝的史著和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廷惟棘”的植物意象,以象征国家败亡、政权更替。这些意象都寄寓着深切的感伤哀思,已由政治意象发展成为文学意象。  相似文献   

16.
成语“画虎类狗”,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原文是“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这是马援给侄儿写的信,意思是告诫侄儿:不要轻易效仿伯高、季良这两个人,学得不好,就学走了样子。后来,世人用这个成语比喻模仿别人,反而弄得不伦不类,也有的书作“画虎类犬”。其实,“画虎类狗”中的“狗”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狗。  相似文献   

17.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在剧作中,作者用了许多蕴含象征隐喻意味的原始意象符号,如雷雨意象、死亡意象、出走意象等。“窗”在《雷雨》中多次出现,因其蕴载了作者情感及人物命运和剧作主题的众多内容,从而使之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并成为《雷雨》整体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从文化象征的角度来说,“窗”意象与“门”意象属于同类意象体系。“门”是一个出入口,“象征着两种状态,两个世界,已知和未知,光明和黑暗,财富和贫匮之间的出入口。它开向一个神秘的世界。但是,门具有动态和心理的意义;因为,它不仅表示出入口本身,而且还请你跨…  相似文献   

18.
“意象”这一古老的关学范畴在当代文艺理论中又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一个时期以来,在对意象的探讨中出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理论,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现象。“意象”与“意境”有联系而又有区别;“意象”与“抽象”其含义相距甚远,不可同日而语;“意象”并非仅仅指艺术形象或心理意象。“意象”与“意境”、“典型”同为文艺理论中鼎足而居、相辅相成的审美范畴,三者均代表着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井"这个司空见惯的生活事物,不但有着显在的表征,而且也有着丰富的隐喻内涵性。在古代诗词中,"井"象征的是"春天",表现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和对生命的向往。而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井"象征的是"死亡",它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凄凉的感慨。然而在陆文夫小说《井》中,他赋予了"井"深刻的文化意蕴。本文通过分析古代和当代文学中的"井"意象,来阐释陆文夫小说中"井"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20.
狗作为跟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动物,常常出现在文人的笔下。鲁迅先生就特别擅长写狗,在不同的作品中,或浓墨重彩,穷形尽相,或轻描淡写,简笔勾勒,均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和特殊的效果。试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为例简析之。 有的实写狗,借以烘托环境气氛和人物心理。如《药》开头写华老栓买药.“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突出了环境的幽寂.与华老栓坚信“药”能治好小栓病的兴奋心理形成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