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干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尽意(情)。在这个“形上等级制”中,“情伪”不是指具象世界中的真假之象或虚实之象,而是与“道”相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人谓“立象以尽意”,“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从而使之具有情感色彩。换言之,“象”是“意”的载体。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史上概括造型过程的概念是写形、立象 ,这两个概念包含了写形求形似、立象为尽意的内涵。中国画的形象是一种提供轮廓线与结构线、要求观者通过联想补充块面而形成的立体形象 ,并非是一种“平面构成”。中国画的形象特点制约着中国画的立意、线条、色墨 ,因此探讨中国画的发展应充分注意象、意、线、色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张若滢 《时代教育》2007,(9Z):53-53
在当今中国绘画思想纷繁复杂、艺术标准多元并存的局面下,欲将中国人物画引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高度,就必须博采众长,充分发展绘画中“意象造型”的思想。重审“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观点与法则,加强绘画主体和客体的情感沟通是其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是“象”,“象”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极强生命力。“象”与教育技术同源、同构、同质。“象”的内涵、特征、特点、功能及其行象的方法:观物取象、制器立象、立象尽意、想象、兴象、象外之象、超以象外、得意忘象等均妙契于教育技术,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彰显教育价值提供了有力手段,也为构建教育技术“象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言、象、意”三者关系中,“象”只是文学语言的一个审美载体,而不是目的,语言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意”。但语言要“尽意”,必须通过“象”才能实现。“象”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言”与“意”的中介,成为思想的有效载体。这样,“言”、“象”、“意”彼此之间就有了一定的指称关系。  相似文献   

7.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想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因“言不尽意、,诗人便将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立象以尽意”。所以,诗词留给读者的往往是一些多棱面的“象”,鉴赏者只有“辨象以会意”,才能与作者感情沟通,心灵相撞,真正体味到诗词内在的无穷思致。  相似文献   

8.
对“象”的认识由来已久,意象在我国的语言运用中也有深远的渊源,从老子的“道”到《易传》中的“圣人之意象”再到后来的“意中之象”与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语言理论联系紧密,意象美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立象以尽意”是解决“言不尽意”的办法,亦是艺术语言重要的表意、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第一部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善于以象比人、以形传神。在魏晋玄学“言意之辨”与“形神之鉴”的语境下,它不再将人物置于功利视角加以剖析品评,而是既注重立象尽意的诗性表达,又注重以形传神的画意营造,以充满诗性画感的美学笔触达到以玄韵为宗的审美境界,开创了世说体写人风范。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其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谓意象的古义是“表象之意”。所表“之意”,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象,或者说是一种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它的符号意义是意象自身性质和象征效应的统一,它是对事物的拟态表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了所假之象本身的象限,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发话主体为“尽意”所立之“象”,是一种佯谬性的复合意象,具有多向性、扩展性,能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主体“立象”只是为“尽意”创造了条件,真正的“尽意”要通过受话者接受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汉民族儒道互补思想的统领,使汉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世界。汉民族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汉语“无中生有”的意义生成方式,而这种意义生成方式,又造成了汉语在表情达意时常常会感到“言不尽意”,进而也就促成了汉语“立象以尽意”和强调“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话语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3.
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它的符号意义是意象自身性质和象征效应的统一,它是对事物的拟态表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了所假之象本身的象限,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发话主体为“尽意所立之“象”,是一种佯谬性的复合意象,具有多向性、扩展性,能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主体“立象”只是为“尽意”创造了条件,真正的“尽意”要通过受话者接受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观象制器”由《周易·系辞传》提出,历代易学家对此有不同注解。本文则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它的意义。一“象”在《周易》中有不同的内涵:概括起来不外三种: 一是指物象,即事物运动变化所呈现出的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现象(包括物质实体),如“仰观象于天”;“天垂象,见吉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在天成象”等。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物象在《系辞传》中多指天象。而地上之物则以形言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形谓山川草木也。“朱熹在注解《系辞》时也说:“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不过,《系辞》虽注重天象。但也不排斥地  相似文献   

15.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的语言活动,它是以一种变异的超普通语言的手段来创造出生动可感的意象而实现其审美功能,完成其艺术效果的。一切语言材料到了艺术语言中都要经过艺术的熔铸和加工,使之为创造艺术形象服务。古人所说的“立象以尽意”,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化的途径。人的精神美质,情感美质,只有通过“立象”的过程,也即艺术化的过程,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在纷纭的世象中,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把握至美,外化于形,于是,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玩味不尽的美的语言世界--艺术语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 ,辞欲巧”的信仰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性言语观 ;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 ,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诗之至处 ,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渺 ,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 ,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因“言不尽意” ,诗人便将不可言之理 ,不可述之事 ,“立象以尽意”。所以 ,诗词留给读者的往往是一些多棱面的“象” ,鉴赏者只有“辨象以会意” ,才能与作者感情沟通 ,心灵相撞 ,真正体味到诗词内在的无穷思致。  相似文献   

18.
从先秦到魏晋,“言不尽意”逐渐成为学理论的重要命题,“意”也就逐渐用来指称学艺术要表现的内容。学要表现的是人内在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它也是难以用日常语言“尽意”的,从传统的学创作实践及理论来看,学超越日常语言的主要方式是“立象以尽意”,但学语言所立之象不是日常司空见惯的现实之象,而是以审美之心所绘出的超越现实的虚拟之象,即语言乌托邦,学超越日常语言的主要语言策略,一是以有限寓无限,二是运用比喻和象征,三是利用语言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周易·系辞上》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地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和情境作比、描述,这就是比描,是道理和形象的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看下面两个句子:  相似文献   

20.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理论之一,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有着主体的审美意义,而且,对西方现代诗派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诗论在西方现代诗派中的美学转换.要阐明意象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审美意义,首先得对意象的有关理论作一探讨.意象的概念最早见干《周易》,古人所谓“《易》者象也”即认为《周易》就是一部关于“象”的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里的“意”是“圣人”之“意”,即圣人体察的天意;“象”是符号化的卦象,与审美和艺术创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其将不可见之意用可见之象来表达,则有着暗示与象征的意义.汉人王充将意与象缀合成一词时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