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概念,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哲学)等三重维度进行过论证。但是,从《哲学的贫困》开始,马克思以更为科学的用语,逐渐替代了“市民社会”概念。这种“市民社会”概念在哲学中的被替代,凸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意义。市民社会是在近代从政治杜会中分离出来,是从事物质活动的商品的经济社会。我国从未出现从政治社会中分离出来的市民社会。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培育、发展和形成我国的市民社会为社会组织载体。当然,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冲突,规定着在培育我国的市民社会中,要注意克服其缺陷,用社会主义政治社会的人民性调节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领导权"和"我们"这两个核心概念蕴含了拉克劳和墨菲后现代政治建构的一种特殊逻辑:在市民社会中重建政治共同体。这种政治逻辑不曾也不可能出现在传统社会及其政治理论之中;它是西方后工业社会或者说发达的市民社会的产物;它意味着市民社会被建构为"领导权"和"我们"在其中运作的一个具有政治属性的公共领域。其中某些观点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公共领域建设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入手,剖析了西方现代性进程,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市民社会又是承载现代商品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实践领地;由于市民社会内蕴着深刻的矛盾,因而必须超越“市民社会”走向人类社会,即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按照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次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最后要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4.
上海沦陷时期由通俗文人创办的《万象》杂志,其散文以实录的笔墨记叙了沦陷时期普通市民的生活动荡,其杂文运用隐晦曲折的方式讽刺日伪,伸张民族精神。“时间性”、“活泼”、“言大报所不能言”是这一刊物主要特点。这也引发我们对1990年代以来的沦陷区文学研究提出一些反思意见。在对“不言”的理解中,对“言”的宽容,几乎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共识。而《万象》所显现出来的是,在市民大的“公共空间”缺失的社会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言说空间。由此我们也可看到“回到原点”、“回到文学现场”这一文学的期刊研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休谟、斯密、弗格森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接续了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凸显了市民社会先于国家的基础性地位与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汲取了孟德斯鸠有关国家对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政治洞见,充分肯定了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威与政治服从的重要性,克服了洛克式“社会先于国家”理念所潜在的政治边际化倾向,此外,与之后的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褒贬不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反复强调与申辩市民社会在伦理上是自足的,不需要国家的道德救济,相反视国家为不可缺少的恶,从而其思想理路又与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迥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经济关系”、“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物质交往关系”等论断,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也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想范式。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逐渐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法治进程中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适度干预与调节可体现为“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奠定了基础。它有利于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实现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整合,从而促进法治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有关“市民社会”的讨论与这一术语在西方背景下的意义关系十分复杂。作者通过分析这种语意上易混淆的情况,不仅阐明了西方对“市民社会”的界定,指出中国历史上并未形成过西方那样的“市民社会”,而且阐明了近现代中国文献将它与中国本土的许多观念结合起来了。在西方传统中,“市民社会”指一种非乌托邦式的政治秩序,德性和理智上容易犯错误的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操纵着一个难以控制的国家,以达到减少政府对他们生活的干预等目的。然而,在中国文献中,关于“市民社会”的这一非乌托邦式的“自下而上”的定义被淘汰了。而代之以根深蒂固的乌托邦式的“自上而下”的观点,据此观点,应该由有德性和理智的学者们来治理这个国家和社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努力都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超越市民社会及其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哲学,从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主张从市民社会出发揭示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寻求超越市民社会的力量、途径与策略;在把视角降落到市民社会,以及发现了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缺陷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剖析和超越市民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病理学诊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阐释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命运;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超越的革命路径,为人类从市民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逐渐分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法治进程中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适度干预与调节可体现为“大家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巳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为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莫定了基础。它有利于协调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实现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整合,从而促进法沽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1.
亚当·弗格森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其启蒙思想以市民社会理论见长.他从人之“自我保存的天性”、“联盟的天性”与“争斗和分歧的天性”等多样性的人性中,有力地立论了自利、竞争、奋斗、协作等现代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他不仅是第一位以“市民社会”为书名的著作家,而且还独具特色地从道德的维度考察与反思了现代市民社会勃兴的“利”与“弊”,尤其是对分工的异化、德性的腐化、公共精神的缺失与政治奴役表露出深深的伦理忧思,并试图通过重拾古典的公民美德如勇敢、爱国、政治参与来消解其危害.尽管弗格森的伦理思想因其具有古典共和主义的背景而折射出一定程度上的复古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其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对于当下我们积极培育与发展公民社会具有很大的启迪与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社会正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演进而在中国孕育、生成,因而我们在理论上也不应回避“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这一概念,我国正在建构、生成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应是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唯其如此,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研究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理论,源于古希腊,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西方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变化,研究更趋向于实际。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吸收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列宁政党学说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直至今日对于我国和世界的市民社会问题都具有指导意义。正确理解葛兰西的市民社会,可以促进市民社会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从现实意义和学术方面,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都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为我们对市民社会和法的关系的反思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丈本基础,通过对马克思话语下的市民社会和法的关系的分析,对民法和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出宪法的意义首先在于昭示了市民社会的独立,其次才是政治社会的存在,也就是说宪法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本法——民法,其次的意义才是对国家制度的确立、对国家的授权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遗产与葛兰西的“完整国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念以及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思想,可以说达到了近代以来这一问题讨论的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并为后来国家与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确立了一种崭新的认识路径。葛兰西在吸纳马克思理论遗产的基础上,从西方社会已经变化了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完整国家”的思想,并据此实现了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论域的当代转换,即由把市民社会主要看做是经济活动领域,转换到把它主要看做是一个社会文化交往领域和赢得文化领导权的社会空间。这一转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市民社会”无疑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语。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源自西方的历史性概念,在历时态上它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在共时态上它的概念所指也因学科领域(如法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不同而有着很大差别。因而,某个时期或某个领域的具体规定就很难具有普适性,致使这一概念的使用却随着不同学科和不同观点之间讨论的日渐深入而渐趋模糊。那么,怎样才能祛除繁多的“领域壁垒”和复杂的历史演变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遮蔽,还“市民社会”以普适性的本质而使它成为一个适用于不同学科和理论领域的范畴呢?在我们来看,政治哲学的解读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维度。从政治哲学视域来看,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多重层级的复合性概念:家庭是它的基础性层级,经济交往关系是它的核心性层级,而公共领域则是它的扩展性层级。这一规定对于解决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对市民社会概念解释的歧义、混乱和矛盾不失为一条崭新的理路,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恢复性司法源自西方,其与市民社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呈现政治国家一极独大,市民社会极不发达的局面,即使改革开放之前的我国亦是如此,这样的社会结构不利于恢复性司法的践行.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市民社会慢慢在我国起步,这为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践行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结构空间,但还远远不够.以恢复性司法基本理念为指针,着力在我国培育与壮大市民社会,从而使恢复司法在我国的践行逐渐获得一个较大的社会结构空间,应当是我们理性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中国的社会正在实现结构性的转型。可以预见,必将出现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这是认识、研究和解决我国现在和未来各种社会问题的立足点。 “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现在,平均寿命居世界前列的日本及欧美许多国家都已面临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据推算和估计,再过四五十年,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将面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而中国也会在2000年进入“老人国”的行列。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将对很多国家和整个世界造成深刻影响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科学地研究、积极地解决。 一、中国正在发育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理性主义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综合发展而培育出来的。自从黑格尔、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的概念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背景的不同,其内涵也不断地有所发展、变化。 有的同志认为:“市民社会是西方文化之产物。”“中国不可能发育出市民社会。”因为“从历史看,中国国民不接受理性主义文化。”而理性主义文化是市民社会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葛兰西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市民社会和意识形态领导权为核心的市民社会理论,有助于我们认清我国社会结构及发展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组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