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意义焦子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持中贵和的中庸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往今来,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一、儒家“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媛 《文教资料》2010,(2):83-86
“中和”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独特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无论是崇尚以“和为贵”礼制建筑,还是建筑节奏中的宇宙观.以及法自然的营构模式的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和”的展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大量哲学、审美史料的梳理,对“和”文化的源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和”内涵的两种不同意蕴。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诸家,尤以史伯、晏婴为代表的“和”思想,从符合客观规律的角度把握“和”内涵,作为传统“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中和”观出现,它以维护封建礼法秩序为目的,具有着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作为“和”文化的主流源头,儒家“中和”现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目前传统“和”文化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和”、“中和”两个概念不分的倾向。正本必须清源,要继承传统“和”文化的精华,对“和”文化两个源及其流的区别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译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现代译学应以传统译论为基础,立足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起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亦是当今我国课程发展的方向。儒家“中和”思想引领下的传统和谐课程思想,虽然存在着价值取向单一、重继承、轻变化与创造的偏向,但在寻求课程诸要素之“中和”与“时中”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挖掘“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在创新中构建全面、系统、开放的和谐课程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和”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是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概念,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处于世纪之交,惟有对其全面正确把握,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才能被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文章阐述了古代“中和”观的渊源、发展及基本特征,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创造为先导的新时代“中和”观。  相似文献   

7.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然而,在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和”始终被视为最高准则,“狂”通常被当做一种异端的审美风格。作为对“中和”的突破和补充, “狂”在文学及思想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丰富了传统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是由宏观的“太和”、中观的“协和”、微观的“中和”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对立统一的“和合”大系统。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年来,有些人把它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甚至作为一种生态哲学。实际上,从“天人合一”的本义看,“天人合一”探讨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不是一种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新时期建党规律的科学总结。这其中也继承并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研究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可以更好地加深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以“和”为美是我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它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中和”思想的历史的具体化。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中和审美观又有温柔敦厚的“德”和与自然无为的“道”和的不同。“德”和与“道”和的互渗互补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独具民族特色的古典美。  相似文献   

12.
“中”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起源于西周时期“中罚”的法律观,儒家学派将它由“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并随着历史的积淀,逐步演进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研究“中”是因为传统文化决定着法律思想的公平观、正义观、价值观,法律思想也总是通过各种概念、命题和原理,最终归复到文化准则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中的“中和”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思想影响深刻。元代汉族士子,尽管在仕途上不如意,却在文学创作上处于领军地位。他们创作的元代戏曲,在戏曲情感模式、艺术技巧、风格特征等方面深受儒家“中和”文化的影响,并遵循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使某一情感、艺术方法或风格特征不过分外露,从而达到“和顺积中”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华夏文明五千年孕育了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东方特色,更有其自身不可忽视的弊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民族性格等起了重要而深刻的积极影响,也有不为人所注意的负面影响,“中庸”、“中和”思想必然催生“迷信权威”、“崇拜中心”的社会心理,而这对中国人的创新意识萌发起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当下,这种负面效应仍在持续.高校文科专业,作为中国创新性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储备库,作为一个以思想创新为培养核心的受教群体,这种负面影响显得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与高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该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本文认为对大学生应进行“仁爱意识”、“中和理念”、“民本思想”等三个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内容十分丰富,在历代思想家的哲学著作中都不乏有大量关于重和思想的论述。随着时代的演变,它已内化为全体国民的生活样式、价值方式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和”文化。正值我国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西方文化出现危机之际,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哲学重和思想的文化内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学"浅议     
“新学”是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一种新的形态,是特定历史时期中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是在中国传统旧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中西兼容的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新学”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启了进步思想之门,同时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先祖在3000多年前就已提出的哲学命题与思想观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哲学表达,并在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也得到具体反应。汉唐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空前繁荣,这些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影响并推动艺术的发展,艺术也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带来积极影响。汉唐舞蹈的风格特征、动律动态极具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思想。本文从诗经中的《桃夭》思想及汉唐舞《桃夭》的文化内涵、"中和思想"在汉唐舞《桃夭》中的体现两个方面集中研究,分析汉唐舞《桃夭》中体现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武术,在“和”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的浸润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以和为贵”的武德美以及“中和适度”的艺术美的基本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品格具有传承性与中和性。“传承性”是指中国文化从发端到现在是一个中间没有断裂的“文化连续体”。“中和性”是以“执两用中”、“中和”、“中庸”为理论基石,取调和折中之路并兼容外来文化。这种品格对当代楚辞研究及未来学术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即既运用传统学术方法进行研究,也采用西方学术方法进行研究。中外交流、中西合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