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诗学理论贡献也多为学者所论道。在其诗学论述之中,尤以其诗歌批评方法最有特色。“胎性说”是钱谦益独创的诗歌批评方法,它包括“先天胎性说”、“圣胎说”两层含义,是钱谦益考察诗人诗歌水平优劣高低的基本方法,在中国古典诗歌批评、鉴赏活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钱谦益因其政治立场问题,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诗学上的理论贡献也多为学者所论。其诗学观念之中,尤以诗歌批评方法最有特色。“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然而此种方法传至钱谦益手中,却有了新的涵义与使用。按照这一批评方法,诗歌中能否看到人世间真实的历史痕迹,能否感受到诗人的内在心志,是钱谦益判断某位诗人诗歌“有诗无诗”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3.
鬼趣 兵象──钱谦益论竟陵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竟陵派自明季产生以来。批评最力者当数钱谦益。钱谦益探源索流,勾勒竟陵派在学术渊源和诗学特征上与南宋刘辰翁的承续关系;进而批评竟陵派“幽情单绪”、“孤怀孤诣”的诗学宗旨;“尖新割剥”、“势尖径仄”的语言特征;以及评选诗歌教责古人以从我的标准。钱谦益的这些批评基本上是公允的,对明清之际诗风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钱谦益是清初著名的诗学理论家,他对前后七子诗派的批评是其诗学理论构建的重要内容和现实要求。钱谦益与前后七子之间的关系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前后七子诗学对钱谦益的影响,主要集中于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早期,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不利的一面,也有正面可取的一面。一是钱谦益对前后七子诗学理论的批评,在具体的批评中钱谦益注意到了知人论世和区别对待,这些批评几乎贯穿钱氏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5.
钱谦益是清初著名的诗学理论家,他对前后七子诗派的批评是其诗学理论构建重要内容和现实要求。钱谦益与前后七子之间的关系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前后七子诗学对钱谦益的影响,主要集中于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早期,这种影响既有负面的不利的一面,也有正面的可取的一面。一是钱谦益对前后七子诗学理论的批评,在批评中钱谦益注意到了知人论世和区别对待,这些批评几乎贯穿钱氏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唐代诗学成就斐然。诗歌批评领域,传承并凸显了一种“感悟式批评”的品诗方法。梳理“感悟式批评”的表现,进而分析其利与弊,在中西诗学比较的视野下,以期实现其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7.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古文家,同时也是诗文理论家,其诗文创作与文学主张对当时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其晚年提出的"香观""望气"说不仅视角新颖独特,而且内涵十分丰富,钱谦益以此作为其鉴赏、评判诗文的重要标准,是其诗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力图在研究分析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以钱谦益诗学核心理论"性情"为依据,对"香观""望气"说的内涵重新解读,并对"香观""望气"说的批评指向做一番详细梳理。  相似文献   

8.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诗坛上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被称为"文苑宗师",以至"四海宗盟五十年"。但由于他是"贰臣",过去很多学者对他持有偏见的态度,对他在诗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也肯定得不够。杨连民从诗学批评的角度,着重研究钱谦益诗学形成的背景及诗学理论的内容,颇有价值。同时,杨连民把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不因人废言运用得恰到好处。本文着重透析《钱谦益诗学研究》一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叶燮的《原诗》是一部有较严密理论体系的诗学著作,分《内篇》和《外篇》。“批评论”是其《外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历代诗学和历代诗歌的批评。它和“正变论”、“本质论”和“创作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是对宋至明代以来诗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总结,更为后世诗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自在的诗歌批评史价值是:在一种平实客观的批评语境中,推崇儒家传统诗学思想与审美诗学思想的整合共融;对各种诗歌的体制、源流及艺术特征做了比较明晰的阐述;对历代诗歌的大体风貌予以观照;诗学辨证的内容丰富而精微.其潜在的诗歌批评史价值是:批评应回归文本;建构出诗歌发展史的雏形;诗歌批评应秉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2023年10月21-22日,“第九届中美诗歌诗学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围绕“诗歌的多维文本批评”“跨艺术诗歌研究”“诗歌的跨文化译介与传播”“诗歌的民族、国家与共同体想象”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展示了诗歌理论探索和跨界批评的方法与范式新突破,促进了中外诗歌研究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2.
“元体”是宋代诗学批评中的常见话语。在诗学批评史上 ,“元体”由南宋被贬、元明被忽视到清代 ,特别是晚清的被褒和被高扬 ,最后成为宋诗“鼎盛”的代表 ;在政治发展史上 ,“元”时期却是从北宋末到清代 ,始终处于被褒扬的地位。这其实是“元”政治内涵向诗学批评的不自觉渗透、移植 ,元时期并不是宋诗顶峰时期 ,因此 ,“元”也不具备宋诗鼎盛的代表意义。北宋诗歌莫盛于“元”的诗学观念是需要重新思索的。  相似文献   

13.
“元祐体”是宋代诗学批评中的常见话语。在诗学批评史上,“元祐体”由南宋被贬、元明被忽视到清代,特别是晚清的被褒和被高扬,最后成为宋诗“鼎盛”的代表;在政治发展史上,“元祐”时期却是从北宋末到清代.始终处于被褒扬的地位。这其实是“元祐”政治内涵向诗学批评的不自觉渗透、移植,元祐时期并不是宋诗顶峰时期.因此,“元祐”也不具备宋诗鼎盛的代表意义。北宋诗歌莫盛于“元祐”的诗学观念是需要重新思索的。  相似文献   

14.
钟嵘提出“滋味”说,上承前人乐味论,下启司空图辨味论,对我国古代诗学批评中以味论诗的辨味批评的出现作角重大。钟嵘不仅对“滋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而且把其作为自己诗歌批评的标尺,在批评实践中予以贯彻。“滋味”是钟嵘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范畴,在现代批评的语境下,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的诗学著作虽然缺乏一个明晰的、逻辑的本文作为载体,但却并非无体系可言,从其诗学著作的内在联系中可以发现其诗学体系的潜在.王船山诗学对诗歌的重要问题是从哲学的高度作出理论阐发,以及不囿于儒家见地论诗.是其思维优势所在.王船山对某些名家名篇的谴责有失偏颇,是他在诗歌批评上的明显失误.究其原因,主要基于船山以儒家的“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及“晋宋风流”的诗艺理想为衡量标尺所致.  相似文献   

16.
李健吾的诗学批评是在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新诗的批评中确立的,是对中国新诗现代化趋向的呼应,其同现代诗的契合之处,在于对“纯诗”的追寻和倡导。在具体批评中,李健吾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审美接受,先形成“独到的印象”,再“形成条例”,基本原则是强化主体意识的“自我发现”,深入作品内部的文本分析,立足建设目的的自由批评。李健吾强调诗人的经验和批评家的经验双向交流,具有现代批评精神;同时,李健吾又强调诗学批评对诗歌作品的审美超越,可以包括阐发关系、互补关系和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元代文人游历之风盛行,形成了具有鲜明元代特色的游历诗学。元代游历诗学强调游历对拓展诗歌题材和提高诗歌水平的重要影响,强调地域、空间等因素对诗歌风格形成与南北诗风融合的重要作用,凸显了“诗可以观”的社会文化功能,是对“江山之助”诗学命题的丰富和发展。放在中国诗学发展的历程中来看,元代游历诗学观既有继承性,也呈现出变异性。梳理这种继承性与变异性的关系,对于认识古代诗歌发展与诗学变迁,观照当代诗歌创作与诗学批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代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以“元和体”(“白体”)为突破口,复兴了白居易诗歌及理论的现实主义主张,重新体认了元和体“自适旷达”风貌的矛盾性。对白居易的批评视野的开拓,也加快了宋人梳理白诗题材的脚步。正是在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中,宋人开启了建构“宋调”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的诗学思想,直接针对文坛的现实,正本清源,"建镳一代".钱谦益对诗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他以"诗言志"说为依据,构建自己富于个性、同时也适应时代要求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诗歌应该"言志"、"有物",并且"有本",应该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钱谦益对诗歌的通变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诗歌是"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神交相击发"的产物,把"适变"视为当时诗歌创作中救衰起弊的有效手段.他甚至将诗道的隆污与世道的盛衰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把诗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史.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实践了其诗论主张和审美理想.他的诗是他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富于典型性的情绪和思想的忠实记录,被人赞为"足称诗史".  相似文献   

20.
朝鲜诗家曹伸在其诗学批评中大量运用摘句批评,涉猎内容广泛,包括摘句批评诗人做诗喜好、诗眼、诗歌意境、诗歌题材、诗歌风格等,并摘句消融了传统诗学观点,审美视角独特,论诗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