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左走,向右走,平行还是交错?十七岁,花一样的少年。虽还是稚气满脸,但壮硕的身体己俨然是个大人。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他,已经发育成熟了。可是长大的少年,却让父母越来越操心。逃学、恋爱、打架、沉迷网络游戏……父母越是禁止,他就越有兴趣去做,并且做得变本加厉。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  相似文献   

2.
父亲     
夜晚,华灯初上。爸爸抵不过弟弟的软磨硬泡,同意带我们去那家垂涎许久的煎饺店。路上聊着聊着,又聊到了学习。我说:“我真的特别怕,自己万一考不好,让你们的付出付诸东流,我怕你们会对我失望,我怕自己未来没有什么能报答你们……”父亲沉吟了一会,才说:“我不需要你报答,做父母的……从来不需要儿女去报  相似文献   

3.
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有许多烦恼,其中极普遍的是:逆反心理极强,听不进去父母的唠叨,会与家长之间无形地“挖出”一道鸿沟。在此,不能责备大人,更不能指责青春年少的孩子;我只想和少年朋友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首先,我要告诉你们:处于这个阶段的少年有逆反心理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不必为此过多的烦恼。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和你们一样特别厌恶母亲的喋喋不休,甚至与“粗暴”的父亲时有顶撞或是“冷战”。因为那时的我和现在的你们一样,都渴望一片“自由的天空”,已经“长大”了,不再需要大人们的呵护,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无须大人们的指点。然…  相似文献   

4.
感谢信     
对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来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呢?孩子长大以后,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的,其中之一就是我再也不必督促他们去写感谢信了。记得我那三个孩子小的时候,总是由他们口述自己的感谢信,然后再由我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将它们和当做礼物的画一起寄走。等到埃莉诺、莎拉和德鲁长大之后,虽然他们已经完全可以自己写感谢信了,但是却总不愿意写,非要再三催促才行。我总是会问他们“你们还没给格兰迪写信感谢他送给你们的书吗?”“桃乐茜姨妈送了陀螺给你们,你们写信感谢她了吗?”……但是,他们对我总是含含糊糊或者是耸耸肩膀。记得有…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我的孩子忽然对我讲:“我已经长大了,你们不要什么都管,我自己会做。”我一想,也对,人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加入社会生活。于是,我一改从前的管教方式,尽可能多地为他提供学习、生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去积累实际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6.
儿子长大了     
儿子长大了:嗓音粗了,唇上黑了,喉节鼓出来了,个子也比我高了。他不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是个独立的存在,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思想见解,自己的朋友和秘密。做父母的,除了继续尽  相似文献   

7.
放弃责任     
有一天,一个少年非常正规地站在他的父母中间说:我要说一件事情,你们别嘲笑我,别以为我是开玩笑。他说:我将来不会生小孩。我经过了慎重的考虑才说这话。少年的理由是,他承受不了负担一个小孩长大的责任。要读书,又要好  相似文献   

8.
徐一龙 《大学生》2013,(17):75-75
正有三个小事,一直难忘。说来惭愧,大学报到时,是父母送我去的。做为那个时代的少年,我和绝大部分城里长大的同龄人都差不多,并非在父母娇惯中长大,但要说独立性,确实乏善可陈。若不送我去,我肯定不至于迷路;若送我去,肯定心里更安些。我家与大学所在的城市,相距不到100公里,送我去上学,倒也不耽误父母什么功夫。且说报到那天,所有手续基本都是我自己办的,忙来忙去,到下午四五点,宿舍找定,床铺好了,食堂的路也问清了。父亲对我说:"那我们回去了。"我说:"哦。"回  相似文献   

9.
正林清玄刚刚8岁时,父亲问他长大以后做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长大以后当作家,写文章给人家看,人家就会把钱寄给他。抚养着18个孩子的父亲于是不假思索地给了他狠狠的一巴掌。在他父亲的眼里,那简直是痴人说梦、轻狂呓语。父亲说:"如果有那么好的事情,我自己就先去干了,  相似文献   

10.
轻狂的底气     
<正>自古少年皆轻狂,林清玄便是一例。林清玄刚刚八岁的时候,父亲问他长大以后做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长大以后当作家,写文章给人家看,人家就会把钱寄给你。这个轻狂的少年,终于惹怒了父亲,父亲也是不假思索地给他狠狠的一巴掌。在他父亲的眼里,那简直是痴人说梦,轻狂呓语,父亲说:"如果有那么好的事情,我自己就先去干了,不会轮到你。"父亲没有那个底气,源于没有那个才气,父亲只会拼命劳作。但林清玄是有那个底气的,他想,将来不当作家誓  相似文献   

11.
自从进入初中,老师就不断地提醒我们:"你们不再是小孩子了,做事情要学会把握分寸,不要总是随随便便……"在家中,父母也经常教育我要自立自强,连奶奶都不停地告诉我要锻炼自己。于是,渐渐地,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无拘无束,而是开始学着做个"大人"了。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下午好!(哇!老师!又是讲座,真烦!许多同学都这么说或这么想的。)今天我想你们一定猜不到……。我要讲的是教你们长大后如何做父母的……。你们再猜一猜,我用什么方式来跟你们讲?……对了,有同学猜到了,讲故事。……说的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老三届初中毕业生。用其20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留美硕士。他,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国内外近千家新闻媒体争先报道他创造的教育奇迹!他被誉为“赏识老爸”“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他创立的赏识教育被称赞为“中国家庭第一品牌”。你们知道吗?在全世界最…  相似文献   

13.
自从进入初中,老师就不断地提醒我们:"你们不再是小孩子了,做事情要学会把握分寸,不要总是随随便便……"在家中,父母也经常教育我要自立自强,连奶奶都不停地告诉我要锻炼自己。于是,渐渐地,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无拘无束,而是开始学着做个"大人"了。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下午好! (哇!老师!又是讲座,真烦!许多同学都这么说或这么想的.) 今天我想你们一定猜不到…….我要讲的是教你们长大后如何做父母的…….你们再猜一猜,我用什么方式来跟你们讲?……对了,有同学猜到了,讲故事.……说的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老三届初中毕业生.用其20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留美硕士.他,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国内外近千家新闻媒体争先报道他创造的教育奇迹!他被誉为"赏识老爸""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他创立的赏识教育被称赞为"中国家庭第一品牌".你们知道吗?在全世界最著名的6种教育方法中,只有"赏识教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中华民族的教育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是谁?他就是周弘伯伯.  相似文献   

15.
两年前的一个晚上,一家人正准备上床休息。冷不丁地,年幼的儿子突然冒出这么个问题:“爸爸,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以后你老了,我咋弄弄?”我毫无心理准备,心里格登了一下,抬头见儿子认真地苦着脸,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不由得忍俊不禁了。都说现在的孩子早熟,可儿子才五岁,豆芽儿似的,再早熟也不至于如此“超前”啊,无非是受了一些蹩脚影视剧影响,“触景生情”而已。童言无忌,我并不太当回事。但他既然“郑重”地提出来了,我这个做父亲的有义务趁机让他了悟一些道理。我告诉他:大人迟早要离开自己的孩子,迟早都要老去,直至死亡。每个人最终都将面临这一天。“等爸爸老了死了,你已经长大,不再需要大人照顾了……”儿  相似文献   

16.
吻吻父亲     
从意识到自己是个女孩子,亦认识到自己长大了,是从不能再吻吻父亲开始的。迄今仍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放学,父亲回来给我带回了梦寐以求的礼物———电子琴。我一高兴,便搂住父亲的脖子使劲地亲起来。这时,奶奶从屋里出来,满脸不高兴地说,这么大的姑娘了,也不害羞。我呆呆地看着奶奶,小手无可奈何地松了下来。从此以后,我一直没有再亲过父亲。那一年,我才12岁。后来,渐渐长大,父亲便不再像童年时那样抱起我任我雀跃,亲他又粗又硬的胡子,逗他。只是教我凡事要学会自立,所以我很早就学会了自己拿主意,自己做决定处理事情。与我要好的几位女同学…  相似文献   

17.
林清玄刚刚8岁时,父亲问他长大以后做什么. 他不假思索地说,长大以后当作家,写文章给人家看,人家就会把钱寄给他.抚养着18个孩子的父亲于是不假思索地给了他狠狠的一巴掌.在他父亲的眼里,那简直是痴人说梦、轻狂呓语.父亲说:“如果有那么好的事情,我自己就先去干了,不会轮到你.” 有一年,林清玄读书得了第一名,老师奖励给他一本地图册,他边烧水边看地图册,憧憬着埃及的美好,父亲过来问他在干吗,林清玄说他在看埃及,父亲又是狠狠地打他一巴掌,踢他一脚,说可以用生命做担保,他一生根本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雨声 《家教指南》2005,(1):61-62
“爸爸妈妈:在你们面前我真的说不出话,只有给你们写信了……这次考试我没有考好,你们又在一旁讽刺我,说我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没有老张家的孩子行,好像我是个废物。我真恨不得把他一刀杀了!连你们都对自己的儿子失去了信心、希望,那别人会怎么看我呢?我不想在否定中长大!”这是一个高一学生写给父母的信。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年轻人经常听父母说“等你们做了父母就知道了”这句话,颇为不解。一天,父母一早要他一块去地里刨地,年轻人嫌刨地累,撒谎说自己有点急事就出去了。在路上游荡了不久,他遇到一位高人,便向高人求教:“为什么父母老爱对我说‘等你们做了父母就知道了’这句话,而现在的我和父母到底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20.
赵江龙 《大学生》2020,(4):66-67
我父亲疫情期间一直奋战在社区防疫一线。除夕夜得闲回家过年之时,他眼中的红血丝让我震惊。在我去厨房帮忙煮饺子、端饭的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他就已经躺在沙发上睡着了……我不忍看父亲劳累,也敬佩他的尽责。第二天,他要重返工作岗位之际,我主动请求去他所在的社区做一名志愿者。上"阵"之前,父母对我的安全百般叮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