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兴伦 《辅导员》2014,(14):145-145
陶行知先生说,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去吃米。那么,在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如何鼓励、培养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呢?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这样既能激发学习热情,又梦培养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
姚飞鸿 《成才之路》2014,(17):36-37
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次讲学中发表了"鸡米之说"。他说:"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进它的嘴里,它都不吃。但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我认为,教育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它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先生的这段精彩演讲告诫我们要正确处理教  相似文献   

3.
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吃米。课堂教学如同喂鸡,方式不同则效果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选择、加工具有很大的能动性。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听、看、想、记、做,教师施加的全部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才能起作用。为了激励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一个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硬按鸡去吃米,它是不乐意去吃的。”因此,要使学生乐学、好学,教师就必须讲究一定的课堂艺术,能把预期的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无意中使“苦学”变成“乐学”。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实践,尤其是1938年他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无不令人拍案叫绝.在讲演之前他采用公鸡吃米的演示告诫大家:逼着鸡吃米甚至把米硬塞进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而给它自由,它就主动吃米.我们的教育如同鸡吃米,没有自主的、强迫的学习,学生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去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育法,我以为先生不是教学生书,仍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七十多年前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语文故事     
别开生面的演讲陶行知注重“启发式”教育。有一次,他应邀到武汉大学作演讲。在学生的掌声中,他提着一个口袋走上讲台。未曾开口,他先从口袋里抓出一只欢蹦乱跳的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让鸡靠近米,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他又掰开鸡嘴,把米粒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他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自己后退几步,大公鸡便从容地低头吃过来了。正当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陶行知说话了“: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进它嘴里,它都不吃。但换一种方法,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我认为,教育就跟喂…  相似文献   

7.
正杜威说:"人们如果发现某种东西,就必须对事物做一点什么事;他们必须改革。这是实验室方法给我们的教训,一切教育都必须学习这个教训。"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与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不如做中学那样牢固。活动教学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老师把结论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把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在思品教学中活动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这是陶行知说过的一句话,但是要有创新就必须先学会归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的无一不是自主归纳成为自己能力与素养的真理.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关注学生归纳和反思这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孙飞 《考试》2005,(11)
当我们想学习时,能记住所有内容,当我们想放松时,能忘记所有烦恼……如此成功的情绪“自我控制”,每一个人都很难达到,但却有能力让自己身心舒畅——如此,工作、学习的效率才会高。以下是令你更愉快的七个要诀。记着,不要光阅读,要去做。1.破除旧习你可曾想过早餐要换吃面包,结果吃的还是鸡蛋。我们总是有些旧习惯,但也许只适于孩童时期,需要改变:把你想做而从没做过的事列一张表,做些过去只是因为别  相似文献   

10.
一、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深入思考。如果让你去做一件你毫无兴趣的事,你根本无法做好,任何事都如此,英语学习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学生道德品质的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思考……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谐统一地发展。一、以知育情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2.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演讲.他先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陶行知把鸡放在桌子上,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陶行知先生用这件小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是自觉、主动的行为.陶老先生的"鸡吃米"理论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殊途同归,强行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没有兴趣,也就无法从中有所收获.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曾以"鸡吃米"的演示来阐述教与学的关系.他先是强摁住鸡,抓把米去喂,鸡因紧张害怕,不吃反躲.先生又退至远处,鸡平静下来,向米寻去,自找米吃.先生通过"米喂鸡"和"鸡找米"告诫我们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鸡)以宽松的环境,让其自主、主动地去寻求知识(米)、获取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强加于人.从学生角度看,这也意味着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所谓"主张",即"对如何行动持有的见解",可见,对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点滴行事中均体现了自己的风格,隐含着自己的主张。如果个人见解终将影响教学行为,乃至学生对学习产生几近深远的影响,那么我们作为教者,就应该考虑是否能在日常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铺垫。思考良久,把个人的教学主张确定为"思至维新,导而学成",做一解释,就是"思考所达到之处,思维便可能产生创新,由教师的引导而最终达到学生能力的形成"。简言之,以思维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5.
从陶行知的“喂鸡”到“带鸡找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灌,大公鸡拼力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后退了几步。这时,大公鸡自己就吃起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要合一。"在我们现阶段的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新鲜的空气注入课堂中去。我们应更加注重孩子的自主学习,注重孩子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能老师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讲讲,应该给孩子们更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更善于去思考,更善于用自己的双手去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更善于用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更善于用嘴巴去进行对话。小学语文就需要以这种解放的思想来引导教学,来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思维。笔者也试图用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思想贯彻到我的语文教学中去,去解放孩子们的思  相似文献   

17.
你是否经常对学生使用类似的话语,"我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假如给自己几秒钟的积极暂停,你是否会意识到你一直使用的方法是无效的。如果再往深处思考,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想用你的经验模式去改变学生,即使是徒劳的,可我们仍会陷入旧有的习惯。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执着于无效的方法而不做点别的事呢?我是一个喜欢琢磨的人,更是一个喜欢实践的人。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学生要能真正被鼓励开展并发表他们自己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够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教师不能只给学生鱼吃,还要让他们知道如何捕鱼,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拿起鱼竿自己去钓鱼。这种教学我们可以称之为“创造力教学”。创造力教学在课改中如何实施呢?一、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见解美国电话大王贝尔说过:我们都喜欢沿着大路走。如果可以的话,有一天,你偏离道路走向树林去,你就会看到某些你从来没有看到的东西。因为我们很喜欢走前人走过的路,这样因循苟且的话,便不会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章双承 《考试周刊》2009,(19):78-79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警世之举:一只鸡,一堆米,他先捉住鸡,按住它的头,硬迫它吃米,结果鸡不但没吃,反而使劲地把头往后缩,后来陶行知先生放开了鸡,让它自己觅食,结果鸡自己啄起米来。故事道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即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无及多少。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下面我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谈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灌,大公鸡拼力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到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这时,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