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抓住联系理解内容——《跳水》教学建议□哈尔滨市南岗区教研室刘颖姣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跳水》一课的重点训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  相似文献   

2.
《全神贯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一、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可引导学生围绕“全神贯注”,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10—12三册课本中,有四篇课文出现了用( )注明的语句,这些语句看似平淡,但教学时却不容忽视。这些语句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分析。第十册13课《跳水》一文第二小节第一句是:“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他是船长的儿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相似文献   

4.
《雪猴》是一篇阅读课文,安排在“九义”教材的第九册第五单元。该单元的训练项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两点:一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运用,体会、理解课文内容;二是突出单元训练重点,弄清作者是抓住雪猴的哪些特点来写,以及怎样通  相似文献   

5.
《但愿人长久》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一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中我三次抓住“明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一抓“明月”,对比感悟师:(出示苏轼的《水调歌头》原文,引导学生边听录音朗读  相似文献   

6.
《小山羊》是小语第一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按照以往的教法,引导学生掌握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便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在教这篇课文时,还注意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看图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做就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
《齐天大圣》这篇课文安排在第十册第四组的三篇讲读课文之后 ,读写例话之前 ,主要是引导学生将前面学到的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 ,在这篇课文中加以运用 ,并逐步形成能力 ,这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而在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 ,简要地复述课文 ,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一、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理解内容《齐天大圣》是一篇阅读课文 ,属半独立阅读性质。学生大都看过《西游记》电视剧和动画片 ,其中的故事都比较熟悉 ,对孙悟空这一形象了解得也比较多。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  相似文献   

8.
本组共有三篇课文。《海上日出》《燕子》是看图学文,《古诗三首》是讲读课文。这三篇课文侧重反映了大自然的景物。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看图学文时,要注意体现看图学文的特点,从图到文,图文对照,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图画的能力。借助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和想象,把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转化成画面的能力。 教学《海上日出》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文字  相似文献   

9.
《数星星的孩子》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长大以后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爱好天文,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结果;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突出词和句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设计理念:《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地上才会长出红的花、绿的草。教学这篇课文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注意三点:一是把识字、写字作为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石》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讲驻守在戈壁滩上的边防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酷似祖国版图的石头,取名为“中国石”,奉为至宝。本组课文未安排读写训练项目,根据教材“导读”的提示,教学这篇课文要把复习巩固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继续加强词和句的训练以及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热爱祖国的情怀。一、通过分段和归纳段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力,是四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教学《中国石》,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把分段、归纳段落大…  相似文献   

12.
教材: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试图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多读感悟、实践体验来理解课文内涵。《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是学生首次学习文言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读懂每个句子的意思,并悟出文中“知识无穷、学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教材包括两篇讲读课文《我们家的猫》、《麻雀》,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女邮递员的信》,一则“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4”。其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要紧扣重点训练项目“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体  相似文献   

14.
《跳水》一课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 ,找到这些事物之间联系的切合点比较困难 ,如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把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搞清楚 ,我设计了三步教学。一、从课题逆推首先请学生齐声朗读课题两遍 ,然后提出问题 ,请学生一一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文中人物及猴子名称。师 :谁跳水了?(孩子)为什么跳水?(父亲用枪逼迫他)他如果不跳水呢?(会摔在甲板上 ,有生命危险)孩子当时在什么地方?(桅杆横木上)他为什么会在那上面?(猴子把孩子的…  相似文献   

15.
《猫》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多次教学,我深深地认识到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来深入、准确地理解课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一、指引问题,拓展深化语文课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某个词义或某个句义上,还要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充分理解课文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寻觅课文中异乎寻常的安排,深刻领悟作者立意的高超、构思的精妙和遣词造句的苦心。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学生的困惑之处,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不易逾越的障碍。引导学生寻找、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燕子》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自己  相似文献   

17.
陈张燕 《教书育人》2014,(12):67-68
《麇鹿》是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如果在教学时仅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学生能条理清晰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是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笔者结合文章体裁的特点,尝试从“故事味”、“文学味”、“神秘味”三个角度人手,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从第五册起开始出现《习作例文》。这类课文集中地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教学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课文是怎样表达内容的。然后,要抓好习作,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好“例文”的内容。“例文”是半独立的阅  相似文献   

19.
《高大的皂荚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对讲读课文的理解,大纲中明确要求:能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根据大纲要求,学习《高大的皂荚树》就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刻理解皂荚树外观的高大和它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欢乐,从而体会出皂荚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即皂荚树内在形象的高大,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司马光》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9课)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急中生智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教学这篇课文,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外,还应该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所谓求异思维,就是以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