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明 《档案时空》2003,(9):24-25
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英国人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亮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时,肖克向索尔兹…  相似文献   

2.
<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西方人,殊不知早在1936年底,一部名叫《神灵之手》的书就已经在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了整整一年。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该书的作者勃沙特是被红军作为"西方间谍"扣留并押上长征路的英国传教士之一,而勃沙特不但没有怨恨,反倒饱含热情地以自己的亲历赞扬红军,甚至还大  相似文献   

3.
据史料记载,最初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一共有5位。除李德外,还有朝鲜人武亭和毕士悌、越南人洪水以及法国人勃沙特。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武亭,朝鲜人,中共党员,是红一方面军炮兵团的创建者,他率领炮兵团参加长征。长征结束后,于1936年入保安(志丹)红军  相似文献   

4.
刘庆田 《新闻窗》2013,(1):49-51
《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的报纸,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为铅印四开四版,出版了80多期。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后,《红星报》改为油印,在战争空隙坚持出版,又编印了20多期。红军经过贵州许多地方,打了不少硬仗,中央还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相似文献   

5.
谢文东原是依兰县大地主。1934年,土龙山农民反对日寇掠夺土地,掀起大暴动时,他当上了领袖成立了民众军。我东北抗日联军为了联合一切抗日力量扩大抗日武装,便把这支队伍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谢文东为军长,活动在依兰、勃力、方正一带。1938年日寇大举讨伐,谢文东见势不妙,便投降了日本,当了可耻  相似文献   

6.
<正>在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5名值得一提的外国友人,包括洪水、李德、毕士悌、武亭等4位军人和神父勃沙特。矢志不渝的洪水洪水来自越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唯一的外籍将军,也是越南人民军中唯  相似文献   

7.
1934年10月16日晚,八万名红军战士跨过江西境内的于都河,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长征.对此,当时的中国报纸没有任何报道,而<纽约时报>也是事隔一个月才有篇6行字的消息.50年后,<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沿着红军长征路线步行,重新体味老一辈革命者在长征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看看革命老区的人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与此同时,一位美国记者也正在费尽心机地考证长征路上的每一个细节.他就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曾担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的索尔兹伯里.  相似文献   

8.
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肖克向索尔兹伯里介绍了传教士勃沙特帮助红军的往事,并告诉索尔兹伯里先生:"您如找到这位友人(假如他还活着)或其家属,请代我致以最真诚的问候!"  相似文献   

9.
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的红25军,开始了孤军长征。红25军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经历了血战独树镇等著名战斗,成为长征中人数最少、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鲜为人知的是,这也是一支被称为“童子军”“娃娃兵”的队伍,当年的战士们只有十三、四岁。在红25军长征81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回望这段历史时,他们铿锵有力的历史足音犹在耳边回荡。  相似文献   

10.
荐书     
《亲历长征》黄宏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99.00元本书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100位亲历长征的典型人物事迹为经,以长征中的典型事件为纬,结合史学界关于长征的最新研究成果,配以500多幅图片,并通过大量亲历长征的将军、战士及外国朋友等的口述,多角度、全方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70年前的英雄史诗。《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瑞]薄复礼著张国琦译昆仑出版社出版定价:17.00元一位西方传教士与萧克将军领导的先遣长征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此后,他跟这支队伍一起长征了十八个月又十二天。他以传教士的眼光,仔细地观察了这支队伍的…  相似文献   

11.
孙戎 《新闻世界》2006,(10):53-5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不朽丰碑。当时对中国普通百姓和西方世界来说,这件大事无疑是一个急需破解之谜。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通讯员身份,勇敢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进行实地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道。由此,他成为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被誉连30年代我国新闻战线上一颗红星。[编按]  相似文献   

12.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四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不光写红军打仗,还从不同侧面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其他工作,如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以及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工作等等,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红军的政策、主张和活动。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长江对红四方面军1935年四五月间在江油、平武一带的活动,作了这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日前,一份由汝城县档案馆珍藏的《红军借据》被省档案局(馆)编印出版的《湖湘档案图典》收录。本借据系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先遣部队到达汝城延寿境内时,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写给官坑村村民胡四德的。叶于同年12月牺牲于贵州石阡长征途中。这张小小的借据,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军规军纪。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每到一处,红军战士自觉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爱戴与支持情景。  相似文献   

14.
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受到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的持续关注和报道。《泰晤士报》关于红军长征报道(1934.10—1936.10)的内容呈现出前期失真性向后期客观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对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新发现的有关马礼逊梁发传教档案看新教的传入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于1782年生于英国诺森伯兰,1798年加入长老会,1804年入伦敦传教会,并立志到海外传教。之后被选派来华传教。当时因为清康熙末年发生“礼仪之争”后严禁基督教传人,而垄断中国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也担心搭乘传教土而影响贸易,因此马礼逊不能直接来华,只能于1807年初先到纽约,然后搭乘美国货船辗转来华。马礼逊于1807年(嘉庆十二年)9月8日到达广州,他是英国基督教新教来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土,标志着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活动的开始。来华后,他努力学习中文,仿效中国生活方式,并译汉名马礼逊。1809年起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任职达25年,同时行医传教。马礼逊于1816年及1834年先后任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及驻华贸易监督律劳卑的秘书兼译员。1834年8月1日于广州病故。 梁发(1789——1854年),又称梁阿发,阿发,广东高明(今高鹤)人。梁发于1804年(嘉庆九年)至广州当雕版印刷工。自1810年起为马礼逊所雇,刻印《圣经》中译本。1815年4月被英教土米怜雇往马尼拉,在基督教印刷所工作。次年受洗入基督教。1819年回到家乡,著《救世录撮要略解》,遭清官府逮捕罚款。1823年12月,梁发在澳门被马礼逊派充宣教士,成为中国第一个华人基督教会牧师,继承了马礼逊在广州的传教事业。据戈公振《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红军长征,并将西安事变的真相公布于世的,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范长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国民党当局欺骗愚弄群众,对红军的消息实行严密新闻封锁,使得红军的真实情况很少为外界所知。当时还不是共产党人的  相似文献   

17.
北京晨报策划、组织、实施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报道,历时4个多月,10多名记者、编辑参加报道,除了在北京的采访外,还先后走访了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6个红军长征走过的省市,采访了十几位健在的红军老战士、诸多红军亲属以及长征研究的专家学者.最终,以"见证传奇"为主题,分别以"还愿、英雄、等待、影响、揭秘、传承"6个为分主题,从10月12日至20日,共12个整版,推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读者总体的评价是:内容鲜活,故事感人,幕后新闻多,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8.
北京晨报策划、组织、实施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报道.历时4个多月.10多名记者、编辑参加报道,除了在北京的采访外.还先后走访了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6个红军长征走过的省市.采访了十几位健在的红军老战士、诸多红军亲属以及长征研究的专家学者。最终.以“见证传奇”为主题,分别以“还愿、英雄、等待、影响、揭秘、传承”6个为分主题.从10月12日至20日.共12个整版.推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读者总体的评价是:内容鲜活。故事感人.幕后新闻多.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9.
《新闻窗》2006,(1):F0002-F0002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内主流媒体.于2005年12月18日启动了大型采访报道——《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贵州日报、贵州电台、贵州电视台的记者.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进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8年抗战中的川军第20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军是一支由川人组成的国民党军队,抗战爆发前为四川军阀杨森的私人武装,初辖7个混成旅,1个宪兵团,1个手枪团。1926年,杨森的这支川军被广东国民政府统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杨森为军长,朱德为党代表,共辖8个师。1936年,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指挥,在川、康、滇3省追剿红军。全面抗战爆发后,20军由贵州出发,踏上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漫漫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