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放射性测井是根据岩石及其空隙流体的核物理性质,研究井地质剖面,探勘石油、天然气、煤记忆铀等有用矿藏,研究石油地质、油井工程和油井开发的地球物理方法,是地球物理测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放射性测井具有十分独特的有点,使用放射性测井能够在井下快速的分析和确定岩石及其孔隙流体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含量的有效方法,并且使用该方法能够不受井内介质的限制,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人们可以通过采用放射性测井方法来研究和划分地质剖面,用来检查油井工程的质量与测定底层的吸水面等。鉴于放射性测井的重要性,因此,弄清楚它们的单位表示以及换算关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严磊  李军 《内江科技》2012,(8):110+95
复电阻率测井是唯一中国人独创的一种电阻率测井新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克服矿化度影响后提高了对油层不同水淹级别的反应能力,能精细的描述水淹油层内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克服了无法通过电阻率测井解释油层水淹状况的技术障碍,具有直接指示油层水淹级别的能力,是注水开发油田认识水淹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3.
胜利油田测井数据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磊 《今日科苑》2007,(18):91-91
一、概述测井数据是油田勘探开发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是建设油田数据中心的关键组成部分。测井数据的应用贯穿于油田勘探开发的全过程。随着测井技术的发展和油田勘探开发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测井资料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得测井数据供需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4.
在煤田测井过程中,测井铠装电缆具有两在功能:1)井中升降测井仪器;2)传输电信号和电能。由于对电缆的机械性能缺乏了解,使用不当,在测井过程中经常出现电缆缆芯断线、铠皮受损、绝缘破坏等现象,尤其,现在的钻探工艺,多采用化学泥浆,对电缆的腐蚀很大。使测井电缆的使用年限大大降低,甚至出现因电缆断开造成探管掉入井内的事故,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给环境造成巨大污染。本文从测井电缆的结构、影响电缆使用的因素等方面入手,结合测井中遇到事故处理的问题,以及作者实际的操作经验,提出如何科学使用、维护测井电缆,提高测井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大庆油田测井数据数据量大,用户需求量大且需求格式多的特点,结合大庆油田测井数据管理现状,在分析多种软件产生的Las2.0格式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严格的Las2.0格式测井数据模版,并使用C#语言编写了测井数据格式标准化程序;在分析多种测井数据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测井数据曲线索引模型以提高数据管理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测井过程中,补偿线圈发生微小变化,补偿电阻网络不能补偿线圈的变化,本文对感应内刻度电路实施改进,通过对内刻度电路的电阻网络进行计算、调试,从而对测量信号的测井零信号进行补偿,提高了测井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储层流体的识别一直是石油工业中重要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大家的一个难点。针对测井资料并综合利用各种数学手段,如交会图法、多参数方程、统计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对储层流体识别的准确率。尤其是近些年来BP神经网络技术在储层流体识别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利用。在使用BP神经网络时,很多人倾向选择所有的测井参数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本文利用逐步判别法来优选测井参数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逐步判别法可以优选判别能力强的参数,剔除对区分总体不明显的变量,这样优选测井参数的神经网络收敛速度快,预测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8.
浅谈测井技术在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井,也叫地球物理测井或石油测井,简称测井。石油钻井时,在钻到设计井深深度后都必须进行测井,又称完井电测,以获得各种石油地质及工程技术资料,作为完井和开发油田的原始资料。这种测井习惯上称为裸眼测井。而在油井下完套管后所进行的二系列测井,习惯上称为生产测井或开发测井。在油田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测井是确定和评价油、气层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直接为石油地质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各项资料和数据。  相似文献   

9.
大功率激电法是电法勘探的重要的方法之一,特别是硫化物在外加电力的情况下易发生激发激化现象,本文通过对钻孔内四方位激电测井,通过对测井资料的分析,能更好的反应孔内周边的极化情况,通过极化情况的分析,得出相关异常,有利于找硫化物铜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过程中,要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就要采用合理的测量方法和技术,选择有效的物性参数,从而直观、准确、快速对煤层做出定论。尤其是普查阶段,如果地区内物性存在明显差异,可以采取无岩芯钻进的方法,煤层位置与结构、煤层的深度与厚度就可以直接判定出来。本文就针对煤田测井中煤层定性与定厚技术的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0,(23)
测井曲线标准化的目的是消除测井曲线标准化人工操作与仪器引起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关键的步骤是选取标准井与标准层。针对陆相盆地稳定标准层难以选取的问题,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方法,选择工区内具有等时性的地层为骨架标准层,结合趋势面法并依托石文软件对常规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校正。结合残差值模型与岩电模型相辅验证,结果表明,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地层识别出等时性地层可作为测井曲线标准化的骨架标准层,从而抵消来自液体相对测井曲线标准化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地层中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则是了解地层剩余油分布必备的手段。本文就C/O测井、中子寿命测井、钆中子测井、PND测井等剩余油饱和度测试技术在江苏油田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剩余油饱和度测井今后的攻关方向,对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测井资料数字处理和综合解释中,补偿密度测井曲线是评价地层孔隙度和岩性的重要测井资料。如何提高分辨率是补偿密度测井曲线高分辨率处理的关键本文在总结了目前密度测井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密度测井高分辨率处理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震数据的生成是建立在褶积原理上,但地震剖面绝不能直接用来当作地质剖面,直接将地震剖面当地质剖面来解释会产生许多错误,基于模型的测井约束反演就是建立在褶积模型基础上,应用波动理论进行地质建模运算,结合测井资料所具有的视高频以及甚低频信息,大幅提高地震资料频带宽度,通过不同的内插外推方法进行运算,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取地震剖面里蕴含的地质细节,直接用于反映地下地层分布和岩相类型。精确的基于模型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可以有效的结合地震横向高分辨率、测井详细的纵向分辨率以及丰富完整的地质模型信息,在储层预测与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上具有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叶红霞  罗顺社 《内江科技》2010,31(4):97-97,132
泌阳凹陷位于河南省南部的唐河县与泌阳县之间,是南襄盆地中的一个次级凹陷。该文以岩心、测井曲线为基础,通过对区内岩性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微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区在核三下段Ⅷ砂组沉积时期,凹陷内具有四种沉积相,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其中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  相似文献   

16.
<正>1引言SDZ3000型测井仪从2006年开始装备数控测井小队,应用在水平井、大斜度井中钻输测井,现已完全替代了常规测井仪器。经过长期使用,线路内模块老化,技术参数发生改变,经过校验仪器精度仍达不到要求,整体更换模块费用高昂。2需要解决的问题(1)GxGyGzMxMyMz六块加表的输出标量无法达到最大标准值对井斜方位数据采集的影响。(2)微球微电极刻度电路故障对测井的影响。3线路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井下电视测井是一种新型的套管检测方法,测井结果具有直观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结合井下电视测井工作原理 和现场测井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该技术的现场施工工艺、施工要求和应用范围,并阐明了在套管检测和修井作业中的重 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一个二级课题。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薄交互油气储层电磁波法、声波法和电阻率法测井正反演理论和方法,以及综合解释系统,为薄交互储层评价、地震反演和井孔之间储层追踪和描述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特别是为陆相油田勘探和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提供有效的储层评价手段。经9个参加单位50多名研究人员5年的共同努力,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多项有价值的重要成果,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使我国陆相薄交互储层地球物理测井理论与方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9.
<正>测井资料质量验收是石油测井数据采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环节。测井资料质量验收不仅关系到测井数据采集施工的质量,而且关系到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气水层的识别与评价。当前使用的电成像测井仪器主要以国外三大测井公司生产的为主,其在测前设计和数据文件格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同时目前的资料验收工作主要靠人工完成,效率低,误差大。因此电成像测井原始资料质量检查验收系统的开发研制对提高测井资料的检测效率、严把测井质量关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然伽马测井作为简单、有效的测井方法将是石油测井界一项永恒的测井技术。提高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分辨率是符合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尤其是对有特殊要求的薄层,这种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