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教苑茶座     
!步调一致警察的电话格林太太在店里忙到午夜才回家。刚准备上床睡觉时,却接到警察打来的电话,告知她店门没有锁好。她急忙开车来到店里把店门锁好。回到家里,心想这回总算可以好好睡一觉了!没想到刚上床,电话又响了,格林太太拿起电话一听,还是那位警察。“格林太太,对不起,你把我关在店里面了。”那位警察说。伦敦见闻一位埃及人初游伦敦,回国后,朋友问他:“在伦敦,最使你惊奇的是什么?”他说:“我最惊奇的是,见到一个三岁的小孩,他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历史重演儿子:“爸爸,我听您说过,您上学的时候曾经留过级,是吗?”父亲:“是呀!”…  相似文献   

2.
惊奇与成功     
人们的惊奇,无论是对外部世界,还是对自身的创造,都格外引起我的关注。对外部世界的惊奇,是一种激励。如美丽的山水,激励我们去亲近它;如巨大的自然力,火山爆发、飓风和地震,激励我们在敬畏的同时产生了解它的欲望。惊奇是一种引人向上的心理活动,在对外部世界的“惊奇感”里,提升了人,让他接近和走向比自己强大的世界。人对自身创造的惊奇感,每一次都提升了他对自身的认识。人对科学的惊奇,最终都会产生一种力量:“哦,我们这样做是正确的!”对科学的惊奇,就是对人的思维的正确性的惊奇,“原来我们可以如此正确的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呀!”人…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的重点,也是最容易失误最容易拉开档次的地方。做好这类试题,避免无谓失误,至关重要。而吸取别人失利的教训,找好应对的“良方”,是考出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常见失误一、文章没有读懂,就匆匆动笔2005年湖北建始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题“: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许多同学没有“细读”毕淑敏的《随风飘逝》,答成了人不要惊奇”之类,完全曲解了原文,作者表明的观点应该是:人不能丧失惊奇,丧失惊奇,就丧失了自我,必然变得平庸(即应该惊奇)。而后面与之相关的题目,也都“一错到底”,造成失分惨重。应对策略:快速游览,…  相似文献   

4.
1.surprise,astonish,am aze,shock,w ondersurprise,astonish,am aze,shock和wonder这一组动词的基本意思均为“使惊奇”、“使诧异”,而且在句子中的搭配关系也很相似,但各自的含义和惊奇的程度却各不相同。(1)surprise的意思是,由于突然的意外情况而使人感到惊奇或惊喜,作“使惊奇”、“使诧异”、“使感到意外”解。例如:H is sudden appearance surprised us.他的突然到来使我们很惊讶。(2)astonish是个语气较surprise强烈的词,表示吃惊得超乎寻常,使人几乎无法相信,通常作“使惊讶”解。例如:The old m an was astonished to see how…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一个小孩在吃糖果,我问他是谁给的。他很得意地说:“是‘糯米鸡’生日请我们吃的。”我好惊奇,问该班的老师是怎么回事。她笑着说:“就是×××小朋友,他在原来的班被叫惯了,调来这个班后小朋友一直都这么叫他。”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设     
《海外英语》2012,(3):29-29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之际表示,他相信2012年奥运会将为英国做一个很好的广告。“我们会在世界上最棒的国家举办一届最棒的奥运盛会。”2012年1月9日,在伦敦奥运会进入200天倒计时之际,英国政府特地将奥运年的第一次内阁会议搬进了奥林匹克公园。这足见他们对奥运的重视。让我们一起走进伦敦,展望2012年伦敦奥运会。  相似文献   

7.
美丽的智慧     
“老师,您那个字写错了!”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感到很惊奇,一向治学严谨的郝老师怎么连最常见的“寻”字都写错了呢?他可是我们学校最棒的语文老师,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呢。  相似文献   

8.
自己的节拍     
有一位老音乐家,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变得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照四分之三拍铡  相似文献   

9.
俱乐部     
三条理由老师:“谁能说出三条理由来证明地球是圆的?”学生:“我能!我的爸爸说它是圆的,我的爷爷说它是圆的,老师你也说它是圆的。”不受干扰一个爱尔兰人从伦敦旅游回来,邻居问他玩得怎样。他说: “伦敦人真怪,晚间老是在你的房门和墙壁上猛敲!”“那你怎么办呢?”“我不受干扰,继续吹我的风笛。”  相似文献   

10.
《四川教育》2013,(12):F0002-F0002
荷华德·麦克威廉(Howard McWilliam),可能是当今世界最能贴近社会现实的插画师了。在其代表作品集《漫像》和《想象》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宅男”“电视选秀”“金融风暴”和“刷卡族”等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画作,甚至还可以找到最新全球热点事件及当事人物:选战中的奥巴马、叙利亚危机中的普金、伦敦奥运会期间的鲍尔斯……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热衷于针砭时弊,“骑哈雷车、听重金属”,浑身上下充满后现代元素的“愤青”画家,却有着一颗令人惊奇的童心。  相似文献   

11.
再冒一次险     
格雷先生是伦敦一家小公司里的经理,他住在郊外,上班都是坐火车。如果不是下雨的话,他喜欢从火车站走到办公室,这样他可以做些运动。 一天早上,他沿街而走,一个陌生人挡住他,并对他说:“先生,也许你不记得我了,但是 7年前我口袋里没一个便士来到伦敦,也是在这条街挡住你,向你借钱。当时你借了 5 英镑给我。你说,你很喜欢冒险,为了给人一个通向成功之路的创始。” 格雷先生想了一会儿,然后说:“对,我还记得你,继续你的下文吧。” “好”,陌生人回答道:“你对我很好,再冒一次险怎么样?”再冒一次险$河南省邓州第…  相似文献   

12.
Jokes and Humour     
茱莉在做睡前祷告。“上帝,求求你,”她说,“让伦敦成为法国的首都吧!”妈妈很奇怪:“茱莉,为什么求上帝让伦敦成为法国的首都呢?”茱莉回答道:“因为我在地理考卷上是这样写的。”一位好莱坞制片人决定送他母亲一份生日礼物。他听说有一只神奇的鸟会说12种语言,会唱10种著名歌剧,便立即买下这只鸟,寄给了母亲。这只鸟花了他5万美元。他母亲生日的第二天,他打电话给她。“妈妈,您觉得那只鸟怎么样啊?”他急切地问道。他母亲回答说“啊,味道好极了!”丹在一个大城市的某个俱乐部当守门人。每天都有数千人经过他的门口,而且许多人都会停下来问…  相似文献   

13.
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演讲者必须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才能使自己的演讲打动听众,取得预期的效果。优秀的演说家,总是想方设法激励听众,甚至有意地激怒听众,使之全神贯注地参与进来,与演讲者产生共鸣。英国政治家雷布斯在伦敦作“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说,中途忽然停顿下来,取出他的怀表,站在那里,眼望着听众足足一分零十二秒钟长的时间,听众都觉得奇怪,不禁面面相觑,并互相用着惊奇的目光望着演说者,当大家都在猜疑之际,他忽然继续说:“诸位,方才大家都感到局促不安的72秒钟的长时间。就是一个普通工人砌一块砖头所用的时间。”大…  相似文献   

14.
双击     
《中学生数理化》2006,(1):54-54
一网虫几乎着魔,一天半夜12点回来,宿舍的弟兄们已进入梦乡,室内一片漆黑。他摸到开关,连按了好几次,灯一闪一闪的,惊醒了舍友们,舍友们齐声道:“老兄,你在搞什么鬼呀?“他惊奇地说:“我是活见鬼了,这灯就是打不开,我已经连续双击好几次开关了!”成堆的臭袜子朝他飞来:“我们才活见鬼了!”  相似文献   

15.
健忘     
怀特先生是个健忘的人。一天在去城镇的路上,他叫住一个男士问道:“你为什么不和我打招呼,我的朋友?”这使那个男士感到十分惊奇,他回答道:“可我并不认识你呀,先生。”“你不认识我吗?”怀特先生惊讶地说,“你多么健忘呀!我们互相认  相似文献   

16.
思维是儿童心理活动最复杂的形式,也是认识过程最高级的阶段。儿童学习数学,就如同“越过障碍进入思维”的过程。如何使儿童顺利地越过障碍、步入思维这一迷人的宫殿?我们必须对儿童思维的启动给予密切的关注。 1.惊奇、疑问和矛盾是思维活动的“启发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也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背景:7月7日,当英国民众还沉浸于申奥成功的欢天喜地之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把他们惊呆了。伦敦地铁、巴士连续发生4起连环爆炸,造成至少56人死亡,700余人受伤,这是自美国“9·11”、马德里“3·11”事件以来最轰动的恐怖事件之一,也是伦敦自二战以来遭到的最血腥的袭击。伦敦连环爆炸案给该国旅游业造成3亿英镑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很多年前,有一个英国人捉到一只野兔。这位英国绅士决定把兔子当礼物,送给他在伦敦的朋友。他把兔子放入一只口袋,叫来他的爱尔兰仆人。他说:“把这个口袋带到我在伦敦的朋友那儿去,你知道他住哪儿的,袋子里是只活野兔。”爱尔兰人背起口袋出发了。途中他在一家小旅店停留休息,  相似文献   

19.
一日中午,在日本东京大学校园里,一名研究生身穿着一件带帽子的灰色衣服走动,老师和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他的身体居然是透明的!人们可以透过他的身躯,看到在他背后来往走动的人群。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是撞见“鬼”了。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是那件灰色衣服使这位研究生成了透明的“隐身人”。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上有不少关于“一字师”的佳话,但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些关于“半字师”的故事。清代有个学者名叫龚炜。有一天,他看到一首咏菊诗,其中有两句是:“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他很喜欢这富有意境的两句诗,然而又觉得后一句中的“别”字太生硬。于是他反复吟咏、再三推敲,忽然茅塞顿开,提起笔来,把“别”字的右偏旁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