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C 12 0 16 Na 23第I卷(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r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 A.I〕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核糖体不同 C.转运RNA不同D.信使RNA不同 2.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4Cq,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q形成的几化合物和q化合物中,‘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转红色 …  相似文献   

2.
例题: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向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新鲜的唾液淀粉酶溶液,振荡后,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置于0℃、25℃、100℃的水浴中加热约5min,取出试管。再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用50~60℃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  相似文献   

3.
<正> 在2007年的全国高考理综卷Ⅱ中,有这样一道题: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 A、B 两支试管,在 A 管中加入煮熟的蚕豆子叶,B 管中加入发芽的蚕豆子叶。在两管中分别加入甲烯蓝溶液(甲烯蓝氧化态为蓝色,接受氢后为无色),一段时间后倒出溶液,两管中的子叶都呈蓝色。然后,两管分别加水淹没子叶、抽气、在水面上覆盖适量石蜡油,37℃保温一段时间后,发现 A 管中的子叶不变色,B 管中的子叶蓝色变浅。取出子叶放在滤纸上,一段时间后,发现 A 管中取出的子叶不变色。B 管中取出的子叶蓝色变深。  相似文献   

4.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演示实验,由于硝酸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硝酸的还原产物也不相同.(1)铜与浓硝酸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一小块铜片,滴入浓硝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很快变成绿色.(2)铜与稀硝酸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一小块铜片,滴入稀硝酸后,也有气泡产生,反应缓慢,反应开始阶段,试管内气体呈红棕色,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气体逐渐变浅,最终呈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相似文献   

5.
张娜  张盼 《中学教学参考》2014,(32):104-105
<正>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热点。如下面的选择题:某人进行有关酶特性的实验,操作如下表所示。预计三支试管的颜色变化分别是()。A.Ⅰ、Ⅱ、Ⅲ均为砖红色B.Ⅰ、Ⅲ为无色;Ⅱ为砖红色C.Ⅰ、Ⅲ为蓝色;Ⅱ为砖红色D.Ⅰ、Ⅲ为砖红色;Ⅱ为无色  相似文献   

6.
烷烃限卤素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我用煤油限液演做取代反应实验,使演示实验报作简单,效果很好.一.实验操作1.取一支15×150mm试管,用双层黑纸或黑市卷包试管外壁,往试管注入约10毫升无色灯用煤油,再滴入1-2滴液态演,摇匀使溶液呈红色.2.把几毫升溴的煤油溶液倒入另一支试管,用胶塞塞紧试管口,放在阳光下,几分钟后,红色演的煤油溶液褪色.打开试管胶塞,用玻璃律沾取浓氨水靠近试管口,试管口周围冒白烟.再用润湿蓝色石德试纸靠近试管口,蓝色石德试纸变成红色.证明:光照条件下,烷烃跟卤素很快发生取代反…  相似文献   

7.
许多高中生物复习资料中都有以下这道题目 :将酵母菌经过研磨离心分离后得到上清液 (含细胞质基质 )和沉淀物 (含细胞器 )。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经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 3支试管中 (图略 )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 1 )实验一 :向 3支试管分别滴入等量的葡萄糖 ;( 2 )实验二 :向 3支试管分别滴入等量的丙酮酸 ;( 3)实验三 :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 ,向 3支试管分别滴入等量的葡萄糖。请回答 :上述 3个实验中 ,甲、乙、丙试管内的产物分别是什么 ?为了使题目的条件、要求和答案让人一目了然 ,笔者用图表形式示出。条件 试  管甲 (上…  相似文献   

8.
一、实验原理:通过心灵固体与各种化学物质的反应,检验其性质。 二、实验材料:心灵固体、享乐液体、名利液体、勤奋液体、奉献液体及玻璃仪器若干。 三、实验步骤: 1、取5个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甲、乙、丙、丁、戊。 2、分别向5个试管中注入等量的心灵固体。 3、再分别向甲~丁管中注入享乐、名利、勤奋、奉献液体;戊管不注入物质,作为参照组。 4、将5管均置于39℃恒温下加热。  相似文献   

9.
吃饭时细细咀嚼就会尝到一股甜津津的味道,这就是因为唾液中的淀粉酶将饭粒中的部分淀粉水解成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等分子的缘故。为增加学生对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感性认识可做如下实验。互取甲乙两方试管各加入5mll%的新配制的淀粉溶液,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新鲜唾液和1ml蒸馏水。振荡后用37%的水浴加热两支试管(夏季在室温下放置即可)。2每隔3~4分钟取出几滴试管中的溶液用碘水检验一次;甲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浅,而己试管溶液颜色不变,一直为蓝色,十分钟后甲试管中的溶液加碘水不变色,表明淀粉已水解完全,而乙试管中的…  相似文献   

10.
取两支试管,向一支试管里加入2克铜片,向另一支试管里加入2克铁片。然后分别加入3—4毫升氨水(浓度在15%以上),并将两支试管振荡。不久,第一支试管中的无色溶液变成蓝色;另一支管中出现浅褐色的浑浊。 这说明由于空气的作用,金属表面往往都有一层氧化膜生成,这些氧化物与氨水作用,有的能生成稳定的络离子,有的能生成氢氧化物,从而使金属逐渐受到腐蚀。 如第一支试管中的现象,就是铜的氧化物与氨水作用,生成了铜氨络离子的原故:  相似文献   

11.
例1甲乙两同学进行课外实验,各取250mL无色透明饮料瓶一只,依次加入4g氢氧化钠、4g葡萄糖、半瓶水、3滴0.2%的亚甲蓝溶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旋上瓶塞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甲再次振荡,又呈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多次反复可重现上述现象.而乙于蓝色消失后,向瓶内加满  相似文献   

12.
一、实验内容1.阿斯匹林小实验首先取约1/5片阿斯匹林置于一支15×150mm的试管中,在其中加入2毫升0.1mol/L的FeCl3溶液,加热至沸,并煮沸约半分钟.实验完毕,将反应混和物倒入一个盛有30mL水的50mL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匀,可见溶液呈紫色.再取一片阿斯匹林,将其放入一支20×200mm的大试管中,在其中加入5毫升蒸馏水,加热煮沸,不久阿斯匹林片即溶解.在大试管中再加5毫升蒸馏水并摇匀,将溶液平均分装于A、B、C三支试管中.此时,在A试管中滴加几滴碘水,振荡,溶液立即呈蓝色;在3支试管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振荡,可见高…  相似文献   

13.
影响银镜反应实验的因素有哪些呢?通过以下的几组实验事实来说明.第一组实验:取一支大试管,配制10mL银氨溶液,将其分装在两支试管中(一支通过特别处理过的很洁净的试管A;一支只有用自来水冲洗的不洁净的试管B).然后分别向A、B试管中加入10mL0.smol/L的乙醛溶液,同时置于热水浴中,5分钟后取出,可明显地发现:A试管中产生的银镜比B管中的光亮得多.结论:试管洁净度直接影响银镜的质量.试管的洁净度是否是银镜反应的成败的关键呢?第二组实验:甲试管(洁净)十smL银氨溶液十lmL0.smol/L乙醛溶液·乙试管(不洁净)+sm…  相似文献   

14.
操作步骤: (1)给酯染色。取需用量的乙酸乙酯(约6毫升),加入油溶性染料(红杆铅笔的漆膜),振荡,给酯染上鲜艳的红色。 (2)取4支相同型号的试管,分别贴上备有1、2、3、4号码的标签,在1、2号试管里各加入5毫升蒸馏水,在3号试管里加入5毫升1.5摩尔/升的硫酸,在4号试管里加入5毫升3摩尔/升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再在四支试管里分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物》第二册生理部分“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的实验中 ,教材的设计是准备甲、乙两支试管 ,分别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甲试管静置空气中 ,乙试管则用玻璃导管向石灰水中吹气。这样 ,甲、乙两试管可比较性较差 ,学生不容易得出清晰、正确的结论。不妨这样去做 :准备甲、乙两支试管 ,分别加入等量澄清的石灰水。让两名学生分别同时向甲试管的石灰水打气 (用专供篮球、排球等充气的打气筒 )和向乙试管的石灰水中吹气 (用玻璃导管 )。一段时间后 ,可见乙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混浊了 ,而甲试管中的石灰水却无此现象。指导学生分析 :同样是“…  相似文献   

16.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例1花生种子子叶细胞内的圆形透亮的小颗粒在与苏丹Ⅲ染液发生颜色反应后,颜色为()A.蓝色B.红色C.原来的颜色D.紫色解析:花生种子子叶细胞内的圆形透亮的小颗粒是脂肪颗粒,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红色。选B。二、从实验设计考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2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⑴在1-5号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2m L。⑵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 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pH依次在5.00、6.20、6.80、7.40、8.00。⑶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 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⑷反应过…  相似文献   

17.
<正>很长时间以来,在许多教辅材料上都会引用下面一道有关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实验分析题,虽然此题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高中生物教学的范畴,但却不失为教师学习与教学的好素材,因此拿出来分析一下,以便和同行们共同分享。题目将酵母菌研磨,取部分匀浆离心,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将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加入甲、乙、丙3支试管中,分别进行以下几项实验:  相似文献   

18.
余灼森 《化学教学》2007,(9):36-36,72
1 问题的提出 在乙酸乙酯制取实验中(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71页).我们往往先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2-3滴酚酞而使溶液呈红色,当收集了乙酸乙酯后,上层无色,下层红色,现象清晰.但振荡试管,却看到两层都呈无色.  相似文献   

19.
高中化学第一册P87[实验4—5]把少量盐酸分别加入盛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两支试管内。比较它们放出二氧化碳的快慢程度。对此实验笔者作了一点改进。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附图。2 实验操作 1.分别在两具支试管中装入少量或等量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且在支管处扎上两个大小相同的未充气的气球,再与已注满稀盐酸的锥形瓶通过导管等按图进行组装。  相似文献   

20.
1.在三支试管内,分装蒸馏水5ml,然后各分别加入1:5H_2SO_4 0.5ml,30%NaOH0.5ml,加蒸馏水0.5ml。 2.在加入蒸馏水5.5ml试管内加入甲基橙几滴,此时溶液显黄色。(此时引导学生复习指示剂显色有关内容,说明该液体呈中性)。 3.在加入H_2SO_4的试管内滴加甲基橙,可观察到液体呈红色。(这时提问,说明溶液呈酸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