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冰清 《出版视野》2007,(2):42-43
有人对中国的读书人作过一个界定:以读书为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混官的人,也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为消遣的人,更不是读书人。读书人应该把一切书本上的教训,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行为。虽不能辅世济民、经天纬地,至少在今天能独善其身、有益世人,那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2.
读书不是一种索取,而是一种追寻。心里只想着从中捞取的,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念念只在追根溯源的,往往能获得真知。态度不仅决定了读书人的格调,也决定了读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梁永先生的《雍庐书话》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关注,已有好几篇文章热情地评介过,一些杂志也纷纷刊摘其中的名篇佳作。舒芜先生在《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代序)称此书“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的读书之话,一切都结合自己读书、求书、访书、得书、失书、爱书、忆书之事来谈。”若说到梁先生,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爱书家(bibliophile),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藏书家(book-collector)。书在一般的藏书家手中可能沦落为一种炫耀性的资本,仅仅是一种藏品;而在爱书家眼里,书是朋友,读书是无声胜有声的交流,绝不会导致对书的崇拜(像佞宋主人黄丕烈那样),  相似文献   

4.
官员是必须读书的群体。从政的职业特质,要求领导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这不仅因为公共行政、公共决策的基础是经验和知识,不仅因为治国理政需要知识,更因为知识本身是一种美德,我们的人格行为需要书香来涵养。  相似文献   

5.
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 要是论教养,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  相似文献   

6.
针对不同类型的现代读书人,我们应该探索一套能够满足他们不同追求取向的崭新理念,开发一套完整的新颖奇特的版式设计与复合纸材。 第一种读书人:学者与教师 学者钻研学习需要长时间阅读,经常信手挥笔写下自己的读书感。版式设计每张书页整版三分之二左侧印刷正文,右侧  相似文献   

7.
官员是必须读书的群体。从政的职业特质,要求领导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这不仅因为公共行政、公共决策的基础是经验和知识,不仅因为治国理政需要知识,更因为知识本身是一种美德,我们的人格行为需要书香来涵养。  相似文献   

8.
读书时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转眼间,已是数九寒天了。 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雪夜里,最是读书的好时间。 读书,难道还要挑时间么? 也要也不要。真正的读书人,固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读书,都能读书,但什么时候最宜读书,或最合适读什么书,也还是有个说道。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伍尔芙曾戏言,给人读书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听任何建议。尽管如此,古往今来,读书人总是给人提出各式各样的读书建议。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向人们兜售自己的看法。读书人各有癖好,喜欢读不同的书且有不同的读法,因而就会有不同的阅读建议。这里刊出的三篇书评,布鲁姆迷恋于文学经典而强调阅读的精神体验,凯里专注于自己阅读个性而开导大众阅读,至于费德勒,以通俗文学的赞美者来和读者分享这一文学作品的文之悦。作为读书人,他们均为英美知名高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是热爱学习和读书的民族。中国的先贤们留下有极其丰富的读书文化遗产。读书须先立志、读书须先正心,就是中国先贤们总结并提倡的正确的读书心态。中国的先贤们提倡读书人确立高尚、大公、长远的读书志向,深谙“志不强者,智不达”的道理。中国的先贤们提倡读书人确立正心诚意的读书心态,要求读书人做到心公、心虚、心定。中国先贤们提倡的读书心态,对当今的读书人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歌 《出版视野》2004,(5):48-48
秦始皇当政时,为了防止读书人造反,也为了巩固他的暴政,大肆进行焚书坑儒,搞得读书人东躲西藏,人人自危。劫后余生的读书人再也不敢读书,大家还是要命为主。唐朝诗人章竭就写过这样一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虑,关何空锁视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刘邦、项羽都不读书照样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防止读书人造反大规模烧书又活埋大批读书人,也只是白费了一场心机。  相似文献   

12.
不读书主义     
关于读书,有一些迥异于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判断.比如偷书,在读书人看来并不羞耻,反倒是一种荣光.三七就写过一篇《偷书者说》,文尾说自己"还有些道德上的自责,为了解决良心上的问题,我偷了一些伦理学的书".  相似文献   

13.
常问作家为什么写作,也就常问作为评论者的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了心灵?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在我看来,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  相似文献   

14.
读书人读书,不奇怪;读书人死读书,也不奇怪。读书人不读书,干什么去?武极而文、文极而武,就厉害了。都是儒,但有小儒与大儒、硕儒、鸿儒的量级之分。  相似文献   

15.
上中学时,我开始偷偷地看一两本文学书,为什么要偷偷看呢?我总觉得一个农村孩子,读书不容易,读出个名堂更不容易。曾记得,在高考临近的那一阵,我还莫名其妙地翻阅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无法回答。大凡读书,是读一种知识,读一种经验,读一种幸福,读一部人生。听前辈讲,凡读书人初次相会,必有读书人的身份。寒暄,评气候,叙往事,论时事,发感慨…好像无所不及似的。于是,一个微茫的希望在远方闪动,我想用我的笔.告诉世人一些美丽的风景。18岁那年,一首小诗在军区报上发表,当时我觉得自己真是太伟大了。大科学家牛…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读书人,你赞美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洋溢着书卷之气;你挖苦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看不到任何书卷之气。对于不读书的人,你同样可用"你好像有一种书卷气"之类的话赞美他;当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没有文化",杀伤力也就足够了。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余年来,即此世纪之交的时代,随着电视、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藏书与读书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数据库、电子书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藏书理念;而网络阅读、手机阅读也改变着传统的阅读习惯.这是读书人生活的一场真正革命,不能不让人迷惑与反思.我们对中国阅读史的研究,或许正是基于现实的一种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不在多     
《出版史料》2009,(2):52-52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四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相似文献   

19.
—命——天命如何,不是人能左右古时候把人民按照四种职业来分。就是所谓四民,就是士农工商。这个士就是读书人,这个读书人是四民之首。可是这个读书人有时候很可怜,他的最大的出路就是考试,所以可以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十年寒窗不但白天读书,晚上也不肯浪费时光,就等他  相似文献   

20.
前次作《书的旧事与启示》意有未尽,想到编辑出版人是成天埋首书稿的,除了读书稿,显然还应是读书人。这个读书人不是说编辑的身份,而是指进行时态的青灯黄卷,案牍劳形。编辑作为一个读书人,想来应有这样三重境界。 爱书人 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候人们对于年轻人的赞扬常常是和书有关的。比如王仿子在一篇文章中说到几个人给他的印象,“还有韩中民和吴道弘都是勤奋好学,爱书成癖的年轻人”。 爱书是一种情感。编辑作为一种职业,与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要受到书的熏陶,书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是别样东西不能替代的。要有一种爱书的情感,先得是一个爱书人。天生一片爱书之心,这是编辑作为读书人的第一重境界。 爱书人或者爱书家做为一个词的提出,专利属于叶灵凤,见之于他的《读书随笔》。陈原则多次谈到,编辑出版人尤其是出版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书迷。邓蜀生用书生这个词。我读过一篇他的文章,说到最重要的是,我们人民出版社的主要负责人从来都是由学有专长的高级知识分子担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书生”。书生一般说来是读书、知书、爱书的人,故而常要求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也应具备读书、知书、爱书的素质。邓的话说得让人向往。眼前的例子还有一个。姜椿芳是大百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