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嵇康 克服养生五难 魏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一生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相似文献   

2.
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时的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中书谢徵的一封回信。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表现手法精妙纷呈,感情抒发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3.
养生先养心     
潘朝曦 《老年教育》2011,(10):55-55
中华养生学说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又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所谓“内”,也是指心,那么何以养心呢?  相似文献   

4.
孔子养生之道在中国养生学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养生之道在中国养生学上的地位李畅友中国的养生学源远流长,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有了人类,就有医学活动”,与医学一样,养生学是人类为生存,与自然、虫兽、疾病斗争中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出来的一门预防保健科学。从有文字开始就有关于养生的记载,甲骨文中有个...  相似文献   

5.
葛洪的养生学说涵盖三方面内容:以“正心”“养性”为主要内容的积德济生论;“假求外物以自坚固”的假物论;以“形宅神主”为主要特征的神住形固论。葛洪的以德济生论是把养生活动道德化,而假物论重在移性固形,他的神住形固论意在神形皆保。三者分别从道德涵养、肉身永存、境界追求等层面互济互补,共铸一较为完备的养生学说,这对于现时代人们的养生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卫沙 《考试周刊》2010,(48):235-235
老子的《道德经》文笔洗练、言简意赅,立意高远、哲理深刻,虽寥寥五千余言,却涉及到诸多领域的思想内容。老子养生学对中国传统的宗教养生文化的影响深刻。《道德经》虽不是一部养生书,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本文主要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以啬养生"和"以静养生"四个方面讨论老子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安率门客编撰学术巨著《淮南子》,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其中养生学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之一,刘安“内修”养神,“外修”养形,以“内修”为主、“外修”为辅的养生之道,上承老庄的养生理论,下启魏晋的养生理论与实践,成为西汉以后中国养生学的主流,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收录了先秦至南朝梁时的文学作品七百多篇,作者达一百三十余家,体度宏大,抉择精当,各种文体大至齐备,编篡者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昭明太子选文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片断,围绕这篇作品,始终有三个未解之谜:一、谢中书是谁;二、文中所写是何地景物;三、此文写作在什么时间。经考证,谢中书是谢朏,齐永明七年至隆昌元年间他曾任中书令。陶弘景于永明八年东行浙越,《答谢中书书》应作于永明八年后不久,所写景物在浙江嵊州一带。  相似文献   

10.
《真诰》和《周氏冥通记》是南朝陶弘景整理的两部道教文献。文章对两书中介词"乎"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其使用情况与中古其他文献进行比较,认为其中介词"乎"多属仿古用法。这两部道书的语料性质既具有南朝口语色彩,又存在一些仿古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江淹(444—505),字文通,生于南朝刘宋时期,卒于梁天监四年,与刘勰同时并比之稍早。历宋、齐、梁三朝,在齐、梁均居显职。“少以文章显”(《梁书·江淹传》)。鉴于南朝文学发展的特殊状况,江淹在南朝政治上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颇为重要。他的《杂体诗》三十首,萧统《文选》将之列为“杂拟”类。杂,取其题材非一,风格各异之故;拟,取其为摹仿之作的原因。唯其是摹仿之作,故《杂体诗》三十首历来不甚为人注意。实际上,这三十首摹拟之作,用意并不仅在模仿,它不仅有“品藻渊流”的微意,而且是对前代文学创作各家风格的总结。本文结合江淹在齐梁的地位,评述《杂体诗》,在当时文坛产生的影响。一、品藻渊流和对五言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把养生视为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仅深受中国古代宗教及其养生学的熏陶,而且厚自养炼,做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他独特的养生理论新体系。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一、内丹术,包括交游、劳作、气功、斋居等养生术;二、外丹术,包括食丹、节食、药疗等养生术。他创造了独有的唯物辩证、科学全面的养生观,熔强健身体、调剂心理、坚定精神信仰于一炉的综合养生新模式。他在黄州的养生实践成就,于今人养生健体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士、学者和文学家,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被他作为道教宗师的光环所遮掩。陶弘景早负文名,诗文辞赋,众体皆备;内容上表现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之心;感情上显得真挚深沉;总体上具有自然秀美、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指出:"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长生。"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课堂是生命体机能与心志的特殊运动,动与静是课堂教学的外在表现。"动"是指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下,经由教师点拨、引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的活跃状态;"静"是指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静思默想、认真倾听等相对安静的状态,"动"与"静"是互为因果和前提  相似文献   

15.
沈约(441-513),字休文,仕历宋、齐、梁三朝,是南朝颇有影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被称为“一代辞宗”。沈约的一生都贯彻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同时,家世传统、时代风气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又使得他兼怀道家、道教、佛教思想,儒、道、佛兼容并蓄,构成了沈约独特而复杂的心灵世界。儒学经由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大盛之后,到了魏晋逐渐走向衰微,降及南朝,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最名的志人小,为南朝宋临川王新义庆所撰。南朝梁时,刘孝标又为其作《注》,其影响遂更大。笔对《世说新语》及孝标《注》的写作年代进行了考证,得出的结论是:《世说新语》成书于宋元嘉九年至元嘉二十一年间(432-444),而《注》则成于梁天监元年至普通二年间(502-521)。  相似文献   

17.
补白三则     
东晋南朝的“棋品” 东晋南朝是围棋极为盛行的时期。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出现了衡量棋手水平的等级标准—棋品。 棋品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东晋人范汪曾撰有《棋九品序录》一书,就是记录当时棋手品级的著作。棋品,类似今天的围棋段位,亦划分为九,但次序相反,以第一品为上。东晋南朝时期,具备一定水平的棋手都有品级。像南朝刘宋羊玄保,“善弈棋,棋品第三”;南朝宋、齐之间,琅琊人王抗棋术最精,为当时第一品,吴郡人褚思庄“思  相似文献   

18.
对于南朝太学,学者们有以下四种不同观点:一、南朝有太学;二、南朝无太学;三、南朝时只有陈朝有太学;四、“南朝‘太学’与‘国学’为一校二名,实际是指同一所学校”。第一种观点是可取的。首先,不能由《建康实录》的记载,得出太学并入国子学的结论。相反,《建康实录》的记载明确显示,国子学与太学相距四里二百六十步,是两所各自独立的学校。其次,南朝有关太学生、太学实体及其内部教学活动的记载,足以证实太学的存在。再次,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首要任务;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太学作为一项“传世共守的制度”成为官学的首选。宋、齐、梁、陈四朝顺利接替前朝政权的同时,承袭了太学机构并继续开办下去,几乎不存在停办与重开的问题,所以史书没有南朝太学废立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19.
南京曾是我国十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及民国)故都.在史学的形成与发展上曾有着承前启后的光辉业绩.自三国孙吴定都在这“石城虎踞,钟山龙蟠”的南京时,就设有史官,如吴孙皓时已有左右国史,薛莹为左史,华覈为右史.又周处曾任左国史,迁东观令.太史令丁孚、韦曜等,参撰国书.(参见《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南朝亦设有史官及史职,东晋时的王隐、虞预、干宝、孙盛;刘宋时的苏宝生;梁时的沈约、裴子野.以上均是当时的史官,齐、梁以后,有修史学士,或称撰史学士,陈时有刘陟、谢吴、顾野王等.因此南京史学的形成是源远流长的.现今回顾一下南京史学过去发展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批判地继承优良的史学传统,从而更加促进南京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适者得寿     
常言道:“适者得寿。”说明养生得长寿,“适”为大前提,即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并且时常保持身心舒泰。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和”、“顺”思想在养生中的体现和运用。首先,养生之“适”,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和合”的整体,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因而“生气通天”。如((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养生学吸收这一、思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即“天人一体”、“天人相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