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当局一方面加紧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和榨取,另一方面加强对与掠夺资源相关的工矿业的直接投资。日资在华形成了以20个垄断性企业系统为核心的殖民掠夺与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投资经营体系,完全控制了沦陷区的经济命脉。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从芦沟桥事变到1945年,中国大片河山,成为日本统治的沦陷区.日寇在沦陷区除了进行大屠杀,治安强化运动,军事清乡以及奴化教育外还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妄图达到其灭亡中国的目的.本文就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两个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扶植下,中国沦陷区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汉奸傀儡政权——汪伪国民政府。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在沦陷区大力推行"经济统制",这既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也是其巩固殖民统治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汪伪统治集团的经济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东北铁路运输业的掠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帝国主义为把中国东北变成它屐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近军事基础,1905年日俄战争后,就开始对东北经济实行统制政策和殖民掠夺,铁路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进行现代化战争运输,调动军队和日本掠夺中国物资补充国需的生命线。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铁路运输业的掠夺最早,统制最严,受益也最大。  相似文献   

5.
以日本特殊会社在东北地区的经营为例,探索"伪满洲国"时期大量日本特殊会社在工厂数量众多、技术先进等历史数据的背后,其殖民经济掠夺性的本质。指出,殖民经济光鲜的现代化外衣并非为中国而穿,客观上也未必为中国带来多少机遇,不应把对中国资本与劳力的极力掠夺冠以"开发"的名义;面对日本的侵略事实,历史调和论及"开发有功"论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6.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挑起了旨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在此后迅速武装占领了全东北;1932年又在关东军的操纵下,在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府。从此,东北便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了把东北变成其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基地,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经济和资源实行了严厉的统制和疯狂的掠夺。统制掠夺的重点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和基础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和严厉统制下,东北经济迅速殖民地化,东北人民的生活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湖北沦陷区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主要形式有掠夺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和金属物资,强占工厂,设立银行,发行伪币,等等。这些掠夺,在短期内搜括了大量战略物资,暂时支撑了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但是,它极大地破坏了湖北沦陷区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加重了沦陷区人民的经济负担。同时,它使沦陷区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日本的侵略本质和伪政府的卖国面目,促进和加强了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因而,也大大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为了把中国变为其稳定后方和物资供应地,授意汪伪政权及各地的伪政权配合日本的大东亚战争进行经济掠夺、军事清剿和思想奴化.汪伪中央政权也正要利用这次机会扩展中央政府的权力,改造"党"和"政府",遂在沦陷区大张旗鼓地展开了"新国民运动".简述在华北政务委员会的中心城市北京进行的"新国民运动".  相似文献   

9.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扶植成立了伪蒙疆政权,并强调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特殊性,从而凸显日本"开发建设"蒙疆的必要性。而当时该地域的临战形势,必须"欲建设、先统制"。即对生产领域以及流通领域实行强制性的政府计划指导、控制、干预行为。实施统制经济,目的是有效地控制该地区的经济命脉和最大限度地掠夺日本所需要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危机的历史条件下,与世界"统制经济"思潮相应,中国也出现了"统制经济"思潮,大体有三种观点第一种,左翼认同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反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第二种,认同法西斯统制经济.第三种,对"统制经济"计划经济"作客观研究,以之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或现代化模式.中国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等人由于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缺陷和实验主义特征,因而关注政治与文化问题,忽略经济问题,对"统制经济思潮"持一种低姿态的怀疑态度,但也并没有坚决反对,为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的辩护,在几十年以后不得不为此进行反省.  相似文献   

11.
伪满洲国反动、愚民的政治宣传教育小册子《建国精神》,是殖民奴化的教材,它极力宣扬“满洲国”是以日本国为中心国家和指导国家的“日满一体化”的国家,号召为全球实现以日本国为中心和指导国家的一个国家即日本的“建国精神”而努力奋斗.这些足见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和颠倒是非.  相似文献   

12.
"大陆花嫁①"政策是"满洲②移民"政策的重要辅助工具。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出于政治与军事目的,再次提出了向"满洲移民"的计划,并且从1932年开始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屯垦病"的出现使其濒于破产,为了解决该问题,东宫铁男提出了"大陆花嫁"计划,号召女性到"满洲"去。于此同时,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出现了"昭和恐慌",经济疲敝,为了摆脱贫困状态,受到日本(政府欺骗性)宣传的影响,部分日本农村女性渴望到达"满洲",开拓自己的新天地;此外,由于媒体的影响,日本女性对于自己的过劳的生活状态不满,开始渴望获得自由,获得美满的家庭生活,因而选择奔赴"满洲"。随着日本的战败,这些来到中国东北的"大陆花嫁"最终沦落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明治维新后,日本便开始积极谋求向外扩张势力。在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满蒙"始终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攫取"满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届日本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满蒙政策",以达到独占"满蒙",进一步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研究日本"满蒙政策"的演变过程,不仅有利于对"大陆政策"问题的探讨,同时对深入研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地区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殖民当局在中国东北实施了长达30余年的殖民教育,而面向中国青少年进行的实业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20世纪20年代在满洲铁路株式会社附属地内创办并实施的中国人实业教育的首要前提是维持日本人在政治、经济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其目的是保持在华日本人学生的优势地位,削弱中国人的竞争力,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和愚民特质。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由于历史条件、经济发展速度和文化意识不同,表现在广告领域的状况也不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广告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已步入世界广告先进国家的行列。日本是世界广告大国.广告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探讨和研究中日两国广告发展的状况及其各自的特点,必将会使中日两国的广告事业在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日本海外旅游市场动向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中国的主要客源国,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旅游者的分众特征、旅游目的地的确定、旅游者的来源地、性别和年龄差异、旅游信息的搜集方式、旅游费用的支出等方面对日本海外旅游市场的最新动向、旅游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将为我们有针对性地改进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等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教育”是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的一个全新的教育名词,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与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潮,并直接影响了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育司的成立和后来的各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当局趁中东路事件之机,外交上,伪装严守中立,助俄制华;经济上,经营南北满洲,筑路修港;军事上,制订《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并加以实施。同时,日本驻华军警蓄意挑衅,制造了铁岭事件等案,实为"九.一八"事变的前奏和预演。  相似文献   

19.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