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周丽琼 《云南教育》2007,(12X):48-48
一、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意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通过高中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一是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树立“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思想。二是能使历史学科囊括上下几千年,无所不包,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李学敏 《天津教育》2014,(15):66-6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科记述了人类社会文明进展的历程,见证了自然、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兴衰成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习史明智”,学习历史可以使学习者增长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开阔视野,学会思考,有利于全面发展。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呢?这需要教师去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改变     
有一位历史系学生,生性好辩。一天,他问历史老师:“我们的努力能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吗?”“噢,是的,能改变。”老师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人类的劳动能改变地球吗?”“当然能了。”老师回答道。“那么,为什么您在讲课的时候告诉我们人类的努力是渺小的?”  相似文献   

5.
张震华 《甘肃教育》2002,(10):24-24
历史教学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已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而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实现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发展历史思维的前提。但是从目前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看,对教与学、主导与主体关系的认识,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仍采取简单化的“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等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被动、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李付彦 《河南教育》2009,(12):41-4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我们今天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从历史上找到渊源.学生只有了解历史。才可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为了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我在历史教学中尝试性地开辟出一个小专栏——“历史上的今天”。经过实践,很有效,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是根本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既是对人类思想发展的有益成果的吸收,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课的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显示其价值,学生只有注重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  相似文献   

10.
王琳 《湖南教育》2006,(12):40-40
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创新”这一概念的理解,狭隘地限定为指导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或者对创新内涵定义过高,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世界首创”。事实上,在创新教育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班级或团队中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作是创新,甚至在个人历史上没有说过和做过的,也可以被看作创新,假若学生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昌有 《考试周刊》2011,(33):149-149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龙春芬 《新疆教育》2012,(21):159-15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下面就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为例,梳理“唯物史观”的历史脉络,透过唯物史观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应用状况,探究历史事实与...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课本涉及到的世界五大洲、上下五千年的人类发展史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历史教师既要照顾每个时期各国各地的横向联系,又要联系它们各自的纵向发展,所以有必要采取立体化的历史教学,即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让学生主动掌握历史、参与历史。我有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朱久红 《农村教育》2007,(11):45-45
一、采用生动活泼的数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世界的神奇和新奇,使学生向往学习化学。教师通过“开启化学之门”课向学生初步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二十一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消除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教学设计中,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是一门极具德育功能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这就给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黄干仇 《中学文科》2007,(9):100-101
高中历史新课程提出: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历史经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能动的、有创造性学习的快乐主体,已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为和平与发展长期努力的结果。联合国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崇高精神,承载了国际社会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60年的实践表明,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结合历史教学实际与课程理论学习,我认为学生“全面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历史学习,获得必要的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二是通过历史...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为此,高中历史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不再以知识教学为惟一目标,而要以人格发展培养教育为主要目标。对此,历史教师就必需重视做到“有血肉的历史教育”、“充满人性的历史教育”、“有生活气息且富于思考的历史教育”,不断增强责任感,形成必需的教学责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