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在普通话中,古入声字早已消失,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去了。这些入声字原是怎样的读音,今天难以讲清,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的古诀,运用起来有时也似乎不那么灵验。那么如何辨认古入声字呢?我觉得可试行以下四法。一、排除法:即弄清现代汉语中入声字的分布情况,找到某些非入声字区,从而排除它们,缩小辨认入声字的范围。我们知道,在普通话中,凡是鼻韵尾(an、en、ang、eng、ong、ian、in、iang、ing、iong、uan、uen、uang、ueng、(?)an、(?)n)的字都不是入声字,可谓一个非入声孚区。同时,我们看到除(?)e、ie外,所有复韵母的字,入声字也比较少。据现代汉语有关资料统计,复韵母(除 ie、(?)e)字中的入声字,  相似文献   

2.
遵义人学习普通话声调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正确掌握普通话的调值,念准普通话的四声;二、学会辨认所读字在本地方言中所属的调类,利用声调对应规律正确变换调值;三、记住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读法.  相似文献   

3.
西充方言中入声独立成一个调类。由于古入声字的韵母、声调和普通话里差别较大 ,所以 ,古入声字的读音就成了方言区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最难克服的主要障碍。掌握好古入声字的读音 ,必须先识别出入声字。根据西充方言语音特点 ,普通话韵母为ie而西充方言读成i韵的字 ;方言韵母是 、u 、io的字等都是入声字。西充人只要真正掌握了古入声字的读音 ,基本上就突破了说普通话的难点 ,避免了学习中的盲目性 ,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彭州话里的古入声字读音,不仅声调与普通话不同(调值为33),而且许多字的声母和韵母也与普通话相去甚远。通过对彭州话入声字的列表释音,可以看出,彭州话入声音节有其自身特点,如:一部分入声字在彭州话里只有入声调;有许多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分化出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读音而成为多音字,而彭州话里仍是单音字;等。另外,彭州话入声音节的韵母,与普通话韵母相对照,有比较严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围绕贵州黔南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古入声字发音失误率高这一现象,对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归入情况以及黔南三大片区的方言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一些现代汉语专著,总结归纳古入声字的辨识方法.  相似文献   

6.
河北宣化方言的语音特点表现在声韵调及拼合关系上。声母:全浊声母清化,不分尖团,知庄章声母多混,蟹摄开口一等二等文读为零声母,白读为[η]。韵母:[εi]、[uεi]分别对应普通话的[ai]、[uai],[]、[u]分别对应普通话的[an]、[uan],韵母没有[n]韵尾。声调:古平声清字,无论清浊,今宣化方言均读平声,不分阴阳调;古入声字在今宣化方言中仍有部分读入声。拼合:开口呼韵母拼合能力最强,撮口呼韵母拼合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7.
入声是古代汉语里的一种声调类型,同平声、上声、去声一起合称“四声”。自六朝至宋末,一千年间,各家韵书大都是按四声分类编写的。了解入声这个调类的特点,知道它的历史演变,并能从自己的方言出发辨认古入声字,这对于了解旧体诗词的韵律,对于掌握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以及针对方言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音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词汇扩散理论看平顶山新派方言古入声字语音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顶山方言中的古入声字在青年人中正处在快速的演变状态,这次演变是一项还未完成的正处在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在这次变异中,方言中与普通话归类不同的古入声字在声、韵、调诸方面都趋向于和普通话语音系统对应一致。这种变异现象不是方言语音系统内的连续性的音变,而是在普通话影响下的方言语音特征的突变现象,用词汇扩散理论来解释这个音变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10.
0引言古入声字是一种发音短促,以不除阻的塞音作韵尾的字。入声调、入声韵早在公元14世纪就已经消失了。但古入声字还存在,相当一部分还经常用到,只是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不再读入声了。研究古入声字的古今音对应规律和方言间的分合异同,既是汉语语音史、古汉语音韵和诗词格律的内容,也是学习普通话,纠正方音的需要。所以在语音学界,一向是重视这种研究的。河南属北方方言区,在语音的声调方面具有该区的一般特征:除少数地区(如豫北西部)外,大部分地区有阴、阳、上、去四个调类,没有人声类。但是,古入声字的现代读音尤其在声调…  相似文献   

11.
受普通话影响,遵义市城区青少年入声字的调类归属出现了分化,分化的结果与入声字在普通话声调里的分布一致,即普通话读阳平的字遵义话仍读阳平。普通话分别读阴平、上声、去声的字遵义话也相应读阴平、上声、去声。同时,出现异读的入声字的韵母也向普通话靠拢,部分字与普通话韵母完全相同。这说明。普通话向方言区渗透的速度明显加快,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入声字是上古音在方言中的遗留。作对《方言调查字表》中入声字的分派情况做了穷尽性的统计,总结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分派规律,通过研究,发现《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没有现在普通话中属鼻韵母的字等。此项研究对于掌握普通话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音节中的分布规律王玉仁提要本文以保留在新版《辞源》中的2412个入声字为论述范围,探求了中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音节中的分布规律。汉字的入声韵,早在十四世纪以前就已经消失了①,但是,从前属于入声韵的字,有一部分还保留在当代的普通话中。因此...  相似文献   

14.
王卉 《现代语文》2007,(5):16-16
汉语普通话的入声早在十四世纪就已经消失了,但是,以前属于入声调的字,有一部分还保留在今天的汉语中,因此,不论学习普通话,研究古代汉语,还是研究古代文学,弄清楚哪些是入声字哪些不是入声字,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沛县话改读为普通话,主要是声调问题,在利用声调对应规律时,要特别注意不合规律的一部分例外字。古入声字同普通话一样分归四声,但归类方法有较大不同,以读阴平的字为最多。  相似文献   

16.
入声字的演变和消失可以反映出一种方言的发展情况。但是,入声字的消失是缓慢的。汉语七大方言区里除北方方言区以外,其余六种方言都保留着入声,而北方方言的西北方言也还有部分地区有带有喉塞音韵尾的入声字。古入声字在各种方言里的演变速度是不一致的,我们可以从各种方言入声字的读音变化看出它们的演变规律。古入声字的辅音韵尾有[-p]、[-t],[-k]三个塞音(可看为第一阶段),演变  相似文献   

17.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18.
陈卫兰 《语文知识》2001,(11):64-67
“特别急促”四字在中古时期声调都是入声,普通话声调是去声、阳平、阳平、去声。这说明古今声调发生了变化,中古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分别归入其他声调。入声字在构成古典诗词的音律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如果不了解入声字知识,就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们的歌唱中,除了一些地方戏曲和曲艺之外,我国的民族声乐的歌唱语言一般都采用普通话,但方言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歌唱。在河南方音中,尖音、古入声字以及声调是影响歌唱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问题在歌唱中的辨正是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