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因此,大学教育尤其是专业课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大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个性和才能的空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养牛学是农业院校畜牧专业的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应用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该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培养都是非…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能力观,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新《大纲》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能力培养,尤其是实验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发掘创造性素材。所谓创造性素材是指能够引起学生丰富想象,促使他们去实践探索,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学内容,如果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这种内容,让学生进行训练,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造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本人曾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过一些探索。   1.从实际生活中发掘素材。   化学是一门应用…  相似文献   

4.
职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合格工人,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人知识与智慧在实践中的表现.创造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特点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从新课改创新教育的要求看,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以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潜力为核心,将CDIO教育理念融入到化工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逐步建立起具有高职化工类专业特色的化工基本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为后续专业课教学和学生岗位需求提供必备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在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还要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药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又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工作能力和良好作风,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因此,实践教学在高等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更新观念,把提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掌握和综合应用高新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知识的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知识的创新需要创造性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般认为,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个性倾向和创造性表现能力.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学校各科教学军应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适时、合理的渗透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也是舞蹈专业学生将来作为教育者本体的需要.只有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多方面更新,才能感染、带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才能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创新教育,才能深层次开发丰富的智力资源,最终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闫颖 《教书育人》2003,(7):22-23
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肩负培养21世纪人才重任的教师群体,也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看作是教学的最高和最终目标.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高科技迅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美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训练。一、创造性教育的目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它推动着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而这其中创造能力的产生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相似文献   

12.
一 语言训练在创造性教育中的地位 创造性教育是综合教育。举凡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神,增长创造才干,训练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是创造性教育。其中训练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任何教育都有训练思维的意义,但不是思维部具有创造性,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或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一些日常问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和为语文教师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对于数学教师在创造教育中要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思想,发挥知识再创与鼓动潜能,重视学生自学能力与大胆猜想能力的培养.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做好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5.
王德双 《中学生物学》2005,21(11):59-60
新课程的实施和创新教育的推进,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中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以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其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已经进人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离不开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非常重要,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紧迫.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资料,新的质量要求和新的社会需要,就要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去突破一些复杂的、难度较大的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只要我们遵循创新能力培养规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在创新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是教育过程中实现"传递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人类的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的.物理学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为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应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大力倡导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9.
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肩负培养21世纪人才重任的教师群体,也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看作是教学的最高和最终目标。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注重个性培养,营造创新氛围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但如果教育不得当,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反思我国的传统教育,尤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20.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实践、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为一体.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的环境,文章提出了以多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为基地的实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