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岩》是我认为在当时那一大批红色书籍中人物刻画最为成功,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小说。一本书,能把一两个主要人物刻画成功就很不易,而《红岩》中一组群像能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红岩》叙述上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读《红岩》文本,我发现小说在叙述上有如下几个特点,并尝试追寻其具体成因。 (一)全知全能的叙述视点。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叙述者往往通过其他人物的眼睛来描写刻画所要塑造的人物。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似乎是“隐匿”消失了,但是这个要塑造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小说《红岩》是理解“红岩精神”的重要媒介,也是“红岩精神”的载体。因而,在《红岩》的阅读教学中,应把其与“红岩精神”的传承教学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红岩》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出人物心理,使人物更丰满,情感更真实,情节发展更合理.  相似文献   

5.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许云峰、华子良、江姐……这些《红岩》里的热血儿女,用他们的生命垒砌起一座座精神丰碑,让人高山仰止。【作家简介】《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都是四川人,早年参加革命,后因叛徒告密,于1948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囚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解放前夕二人成功越狱。建国后,为了对青年们进行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60年代的政治文化使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也正是政治浓墨重彩的正面融入文学创作过程,使得《红岩》取得了极大的合法性,加上在文学艺术上的不俗表现,《红岩》成为反响最热烈、普及最广泛的长篇小说之一,被公认为当代文学的经典文本。《红岩》的成功实践表明,文学难以避开政治,关键是如何让政治成功切入,将文学的社会政治性和审美艺术性更完美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代表作品《红岩》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一曲《红梅赞》,传唱半个多世纪。这首歌曲背后的《红岩》一书更是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传奇。数据显示,至2000年,《红岩》已有2版59次印刷,总发行量突破一千万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量最大的小说。1961年底,由罗广斌、杨益言根据他们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这两口革命者的活棺材中的亲身经历共同创作的《红岩》问世,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红岩》看做共产主义的教科书。40多年来,其昂扬的英雄主义、革命的乐观主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红岩》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没有采取一个人物的命运贯穿始终的手法,而是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刻画出了许云峰、江姐、齐晓轩、华子良等一个个不同鲜明个性的英雄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一代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后的今天.这些爱国先驱们的高大形象更是放射出异常耀眼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1962年初《红岩》出版后,很快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63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的文章《创作的过程,学习的过程———略谈〈红岩〉的写作》。多少年来,这篇文章成为人们描述小说《红岩》写作过程的唯一根据。2005年7月24日,论文作者到四川成都采访了原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编剧胡元先生。作为《红岩》作者们的朋友,胡元先生在1956年曾经目睹了《红岩》第一稿的写作。他对《红岩》写作过程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很不相同的叙述,从中可以看出,解放后的"业余作者"和他们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官方历史叙述和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是啊,我们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有一本经典著作我很喜欢,它的名字叫《红岩》。《红岩》以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敌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国统区阶级斗争全貌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以许云峰、江姐、成岗  相似文献   

11.
"昨天还向往着今天,今天已走向明天。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展前程,再铸红岩魂!"和着《红梅赞》的高亢旋律,重庆29中"红岩英烈班"传承"红岩英烈班"——25年的坚持  相似文献   

12.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经典文本--重读《红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世纪40年代末发生在重庆中美合作中的狱中斗争为题材的《红岩》,一直保持着新鲜的魅力,形成了中国当代学的一种奇观。《红岩》具有史诗性特征和宏大的有机结构,打造出了那个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的一座巨大的英雄群雕,同时作家还将审美视点投向英雄群雕的人性光辉。因此,尽管《红岩》也有它无法摆脱的某些历史局限性,但是由于它具有比较全面的审美功能,能够依然活跃在当代读的理解与感应当中。对于如何提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甚至主旋律作品创作的艺术水平,《红岩》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3.
《红岩》诞生于有强烈政治诉求的时代,无论是学术范式的阅读,还是史料考辩的阅读,追随时代的阐释仍改变不了今天位置上的阅读快感。作为文学存在,《红岩》为我们提供了百折千回的惊险情节;而作为政治存在,《红岩》又为我们提供了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以红岩故事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层见迭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具有经久不衰的美。红岩文学艺术作品可以统称为"艺术红岩",真善美是艺术红岩的审美价值追求。红岩文化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人们需要红岩文化,艺术红岩使红岩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展示。艺术红岩旺盛的生命力有利于人们理性地对待当下的"戏说红色经典现象"。  相似文献   

15.
动作是人物的个性表现,也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古典小说《水浒》擅长于把人物放在行动中描写,达到以动传神,动中见人,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梁山英雄好汉的艺术形象。《水浒》中人物行动描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说,生动传神的人物行动描写,是《水浒》表现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与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6.
边丽君 《文教资料》2014,(17):15-16
莫里哀的剧作《悭吝人》为读者和观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守财奴形象——阿巴公,这个人物形象几乎成为吝啬人物的代表。作者之所以能将他刻画得如此深入观众和读者的内心,其中一个原因是作者将极端化手法成功地运用到人物塑造中、将偶然性因素成功地运用到人物关系的设置中。  相似文献   

17.
《祝福》不仅是一篇思想意义深刻的小说,也是一篇在人物刻画上独具魅力的小说。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甚至可以和《红楼梦》相媲美。往往能寥寥几笔,就把一个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眼前。让读读后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终身难忘。《祝福》中,除主要人物祥林嫂外,刻画得最生动、最形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鲁四老爷”了。  相似文献   

18.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红色文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纳入高校人文社科类的课堂思政教育教学中,是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红岩》作为当代中国红色文学经典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思政教育意义。将《红岩》等红色经典纳入新疆高校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课堂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助于传承和发扬红岩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网消息,许云峰、江姐、双枪老太婆……这些英雄形象在小说《红岩》里栩栩如生。12月20日,《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的遗孀、小说原型后代、"11·27大屠杀"脱险志士等在重庆共同追忆"红岩"背后的故事,重温红色记忆。  相似文献   

20.
小说《红岩》是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作者以他自己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的经历与见闻,生动地描写了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格。然而,罗广斌写《红岩》绝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同时更是以知识分子共产党员的凤凰涅槃,隐性表达了他内心世界一直存留的巨大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