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办教育》2005,(1):48-49
由于死海的含盐量极高,其水的比重比绝大部分生物的比重大,所以这些生物都可以自由地浮在上面。不会像在其它地方的水中那样容易下沉。因此,这里成了人们今天享受“水上漂”的绝好去处。为了在中国也能有这种享受,新疆乌鲁木齐.山西运城等地也都开发了这种“死海”景点。死海的含盐量很高,而且越是到湖底越高。水中只有细菌,没有其它动植物可以生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发现死海正在不断变红。经研究。发现水中正迅速繁衍着一种红色的小生命——“盐菌”。其数量十分惊人。大约每立方厘米海水中含有2,000亿个盐菌。另外,人们还发现死海中还有一种单细胞藻类植物。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科学家通过对死海生物嗜盐杆菌的研究发现,死海生物具有超强的DNA自我修复能力,这些认识为科学家认识外星生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知道,一般的海水含盐量为3%左右。而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由于含盐量高,人可以躺在海面上看书。这些知识,可以说学生也都知道。但死海含盐量到底为多少呢?一、问题的由来二00四年上半学期快结束时,有几位五年级的学生找到我说:我们这学期的语文书上(第十册)第5课上讲,死海的海水含盐量特别高,达到33%,竟是一般海水的十倍,而你给我们上自然课时讲,死海的含盐量是一般海水的七倍,到底哪一个正确呀?”同学对语文书上的数据提出了质疑。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借来了五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书,第五课《我躺在波浪上读书》中有一段叙述:死…  相似文献   

3.
孙杰同学问:“《死海不死》一文在用数据进行说明时,为什么有时用确数,有时用概数?”全文运用的数据大多数是确数。如第4段中列举了四个统计数据:“有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这些确数,精确地从不同方面说明了死海海水的含盐量,从而科学地说明了死海海水“咸度很高”因而浮力大的  相似文献   

4.
姚耘 《现代家教》2002,(6):25-25
星期日下午,凯凯要爸爸再讲个有趣的见闻。爸爸说好吧,就讲讲世界闻名的死海吧。死海,位于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远远望去,波涛起伏,无边无际。但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不生,所以得名为“死海”。但人们在这浩荡的海水里却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不会游泳的人也不用担心淹死,因为人总是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这“死海不死”的奇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为死海带来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5.
世界奇湖     
死湖意大利西西里岛有一个湖,湖底有两个泉眼喷出强酸,因而整个湖水变成腐蚀性极强的“酸水”。这种酸水可以杀死一切生命,有人也称它为酸湖。毒湖俄罗斯兴顿山里有一个湖泊,人离它四五米时,便会感到恶心、头晕、呼吸困难。如不及时离开,就会窒息而死。其实它是一个含大量水银的湖,蒸发出大量汞水,接触时间过长,会中毒死亡。咸湖亚洲西部的死海是含盐量最高的湖。这里每升水含盐272克,比重很大。就连不会游泳的人,也可以舒服地躺在湖面上看书而不致下沉,故人称“死海不死”。甜湖俄罗斯乌拉尔有一个湖,湖水含有甜味。原来这里的水含碱和氯化…  相似文献   

6.
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死海不死》,标题别致精彩,巧用回文设置悬念,引人思索。既然是“死海”,何以又“不死”呢?岂不自相矛盾吗?读了全文就知道了“死海”指的是这海里不具备任何动植物生长的条件,没有任何生物存在;“不死”是指这海水的浮力大,人在海里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死海不死”一点也没说错,而且饶有兴味。像这种对同一个描述对象既肯定又否定,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合情合理,从而使语言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修辞方法,就称为“矛盾”修辞格、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巧用“矛盾”格的范例,撷例赏析,以供借鉴。①……照例的是提着他的两条小鱼,登上岸来向我笑了笑,并且说:“我是为钓,不是为鱼.”(《钓胜于鱼》)  相似文献   

7.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8.
拯救死海     
死海位于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之间,是南北走向的东非大裂谷的北段延续部分,是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共享的内陆盐湖。死海形成于3000万年前,是地球上最低的水域,水面平均低于海平面400多米,因此有“地球肚脐”的别称。人们之所以称它为死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海水找不到任何可以流出去的口;二是水生植物和鱼类等生物无法在其中生存。闻名遐迩的死海以其“不死”的独特景观和宜人的气候成为旅游胜地。然而,在过去的50年里,死海水平面从原来的-392米下降到-412米,水面面积由950平方千米锐减到630平方千米。如今死海正面临着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9.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10.
一、解题: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是向读者传授地理科学知识的.但文章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文艺性和趣味性,使读者读起来有兴趣,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想读下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文章是说明有关“死海”的地理知识的.一般情况题目用“死海”两个字就够了,但却用了“死海不死”四个字,这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为什么叫死海?死海又怎能不死呢?  相似文献   

11.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2.
佚名 《少年读者》2008,(9):28-29
刚放暑假,爸爸就决定带我去“死海”度周末。当时我惊得咂舌。心想:死海不是在约旦和巴勒斯坦吗?不会是要带我出国吧?我好奇地问:“爸爸,你要带我出国呀?”他笑着说:“我们去的是中国的人工死海,它在遂宁大英县。”我这才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3.
《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它除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先说“死”。“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相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文章先从死海的得名入手,介绍了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这是第一处“死”),而后又揭示了死海的本质属性,使人们认识到了死海不死的原因(这是第二处“死”,指人的死,也就是失去生命)。最后预测了死海的未来,告诉人们总有一天它会干涸(这是第三处“死”,指死海的“死”)。文章由一个“…  相似文献   

14.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的争论,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我听一教师教《死海不死》,下课前5分钟,执教教师开始总结,问:本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1.知道了死海不死的原因;2.知道了死海的位置;3.知道了死海的现状与未来;4.知道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最后,在教师的提醒下,一学生才回答…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有名的死海能使人漂浮.为什么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死海的特定位置及海水的密度和浮力的关系谈起.死海是个内陆湖,它的水面比地中海海平面低362米,因此凡是流进那里去的河水再也流不出来.那个地方的阳光充足,气温高,湖面上的水分不断地被蒸发到空气中去,所以湖水中的盐分就变得很高,比普通海水高5倍左右.死海海水的密度达1.172克/厘米~3~1.227克/厘米~3,比人体的密度1.021克/厘米~3~1.097克/厘米~3要大,所以人掉到死海里,总是漂浮在水面上.  相似文献   

17.
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四川遂宁旅游的介绍视频。师:大家都知道中东有死海,是否知道中国也有死海?(学生齐答:知道)我来自中国死海所在地——遂宁。就在我离开遂宁到雅安的那天,遂宁被授予了“中国旅游城市”的称号。“马踏飞燕”的标志也将落户遂宁。作为老牌“中国旅游城市”的雅安人,  相似文献   

18.
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四川遂宁旅游的介绍视频。师:大家都知道中东有死海,是否知道中国也有死海?(学生齐答:知道)我来自中国死海所在地——遂宁。就在我离开遂宁到雅安的那天,遂宁被授予了“中国旅游城市”的称号。“马踏飞燕”的标志也将落户遂宁。作为老牌“中国旅游城市”的雅安人,  相似文献   

19.
《死海不死》这是一篇价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文章说古道今,选取生动事例说明了死海的特征及其成因。标题“死海不死”,体现了说明的中心。在说明死海特征——“死”海、死海“不死”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应当是教学的重点。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死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课文《死海不死》,标题的注释为“根据有关材料编写”。据查对,该文是根据顾玉清所写的《死海不死乎?》(载《世界知识》1981年第3期)一文改写的。改后标题,既与原标题有出入,也与本课文内容所不恰。标题《死海不死》是一个主谓短语。“死海”是名词,作短语的主语部分。中心语是。不死”。短语所陈述的是“死海”的“不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