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中歇后语现象进行初步探讨。主要讨论歇后语的隐喻类别和认知机制。歇后语是一个隐喻的宝库,其使用的隐喻类别多样,主要有语音隐喻、拟形隐喻、语义隐喻和语法隐喻。其认知机制涉及到了人的经验、注意角度、突显程度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Fonagy于1999年提出的,但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或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本文所说的语音隐喻基于李弘教授的观点,依靠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隐喻理论,从语音层面探讨汉语歇后语中"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新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汉语中产生了大量来自梵语系统的音译词和意译词,这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并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隐喻表达."佛"和"魔"是佛教教义中两个善恶对立的概念,从日常用词到成语、俗语和歇后语,它们的痕迹随处可见.本文从现代隐喻理论的视角,对汉语中"佛"、"魔"隐喻表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它们在概念隐喻及具体隐喻表达层面的特点,以探讨语义相对的概念作为源领域时,在隐喻投射焦点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的歇后语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它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性,而且贴近生活、诙谐而形象。谐音双关歇后语是歇后语的一种,且在其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从认知语言学语音隐喻的角度对歇后语中的谐音双关歇后语进行分析,可以找到理解谐音双关歇后语的新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5.
动物歇后语可由单个动物意象构成,也可由两个动物意象构成。当由两个动物意象构成时,这两个动物意象的表现形式、位置关系和意义关系都是不同的。根据认知语言学有关隐喻映射的理论,我们将动物歇后语中的隐喻映射分为动物特性映射和文化背景映射两大类,并且发现这些隐喻映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系统。基本层次范畴的动物词语在动物歇后语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印证了这个层次是最容易被人们感知和认识的。  相似文献   

6.
雷小玉 《海外英语》2016,(15):113-115
歇后语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是汉语习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涵意义总是隐晦的,具有隐喻性的本质。因此,歇后语的翻译一直以来都绝非易事。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英国语言学家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使隐喻的研究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认知阶段。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此理论应用于翻译的研究中。概念隐喻理论也为歇后语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试论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的认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歇后语中隐喻现象普遍存在,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起了举足轻重的认知作用。就歇后语语义双关的演变过程而言,隐喻所起的认知作用包括:重构、联想、推理、转移。  相似文献   

8.
歇后语中的语音隐喻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麟  段成 《华章》2009,(19)
在"隐喻狂热"浪潮的推动下,隐喻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在近30年间,各派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探索,硕果累累.从语言层面角度而言,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和语篇隐喻受到众多学者关注.而语言起源于语音,语音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却很少被论及.因此,本文尝试以认知语言学中有关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语音隐喻在歇后语中的表现形式,从而探讨歇后语中语音隐喻的功能.以期能引起更多学者对语音隐喻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习得过程中 ,广泛存在于汉语中的隐喻 ,特别是积淀着文化内涵的隐喻构成了留学生掌握汉语的难点。教师通过对高频隐喻及结构隐喻的分析和讲解 ,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对惯用语、词、句乃至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听说写的言语技能 ,在汉语的综合运用上取得突破 ,并进而形成推理、认知汉语中不断生成的新的隐喻语言的习得能力。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52):30-31
足部运动一般有始点、终点、路径。在多维空间里,足部动作的种种体验便成了空间隐喻概念的基础,足部动作词衍生出隐喻含义主要是基于足部动作在空间中的移动概念而来。本文首先找出各项足部动作词的语义特征,据此作为足部动作隐喻的原型范畴,其次运用"概念隐喻"及"空间整合"理论,找出汉语当中由足部动作所形成的隐喻词语,从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意象图式,进而归纳其中空间隐喻的类型,以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语义属性的核心内容和语义焦点。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主要研究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系统化的常规隐喻。隐喻与文化密切相连,不仅反映民族文化,而且其喻体和隐喻意义又受到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同时,英汉语中大量频繁使用的习语(包括比喻性词组、谚语、格言、俗语、俚语、歇后语和委婉语等)大都是以隐喻方式表达的,并且其喻体多是动物、植物、人体、颜色及其他人们熟悉的物体和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2.
汉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提炼的语言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在交流中使用歇后语能使交流幽默生动、委婉明了。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解读三类汉语歇后语—谐音歇后语、双关歇后语、省略歇后语,直译、意译和套用习语以及意译加注是比较实用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动物熟语是汉语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一个部分。从修辞上看,汉语动物熟语常通过隐喻构成,而动物熟语自身也常被作为隐喻使用。从认知上看,汉语动物熟语中"人是动物"的概念隐喻是人们概念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动物熟语具有修辞性和认知性,既美化了我们的日常语言又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行为。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汉语中的"手"属于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系统研究"手"衍生出来的各种转喻和隐喻意义,笔者发现它的转喻与隐喻意义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其转喻与隐喻意义存在连续体关系,并且试图用图形表示了这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颜色词可以用于各种隐喻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隐喻表达中,颜色词反映出不同的意义。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颜色词分别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两种语言中颜色词隐喻意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体验主义认为,语言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映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语义实证的研究证明,"手"一词的语义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同时该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获得的不同义项则表明, 隐喻还受到文化背景和语言个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汉语基本颜色从范畴化到隐喻化认知,可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物代色--以物比色--抽象化或符号化--隐喻化,由于基本颜色词汉语语言文化中形成的“双重语义”特征,便导致了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两极性,这说明隐喻认知与汉语语言文化模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一个词语不同的义项构成这一词语的语义范畴。在同一范畴中,各成员并不是具有相同的地位,代表该范畴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中心的、典型的成员和边缘的、非典型的成员之分。隐喻理论、转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对英汉语中语义的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的拓展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动物隐喻。本文将从名词性动物隐喻的角度来分析英汉动物词所体现的文化畀同及英翻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动物具有鲜活的形象,动物词具有比喻性和联想性特征.从认知语义学视角来看,社会与科技发展促使人们将动物与科技联系起来,动物词从单一的指称动物转变为具有科技语义的词汇,用以命名星座、疾病、植物、材料、设备、工具等等,是人类隐喻认知思维在动物词汇语义扩展领域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