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解放区文学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产生,因而政治对其起到绝对性的"把控"。无论本土作家群还是外来知识分子作家群都纷纷隐匿原本话语表达方式,努力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自己的创作。本文主要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探究政治对解放区文学书写内容、模式及语言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韦一凡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虽然在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艺术化的演绎,又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十七年小说创作模式,但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做了新的开拓创新。他的小说创作以时代性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情描绘了建国后风起云涌的社会时代变化面貌,这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共和国前三十年的文坛上,汪曾祺由小说到戏剧的创作改换,将自己由京派作家转变成了一个红色经典的创作者。他选择戏剧作为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有着主客观的多方面因素。他这一时期所写的戏剧,每篇都有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烙印。但在意识形态铭文的背后,仍可看到那种深入骨髓的京派文人意识的不自觉流露。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不是巴赫金批判的"独白型"创作,而是典型的复调小说。小说在故事表层上似乎是教育小说模式,而在实际艺术效果上却暗藏着复调小说的艺术品质。在积极配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赵树理还表达了对左倾政治现象的担忧与批评,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小说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学流派纷呈;二是创作手法多样化;三是主流意识形态在小说创作中的隐退;四是小说创作的个体化意识明显加强。新时期小说创作也存在不足:还没有一部作品能达到“独象”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西方的摹仿多于作家的个人创造;如何在“穿越”政治的层面后,进一步“穿越”化的类的本质,探求人类共同的价值,进行更个人化的写作,还有待于作家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小说创作最初是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开始以民间立场的姿态进行小说创作,这一时期莫言的小说在恪守民间立场的同时,并未和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传统和批判精神发生对立。《檀香刑》是莫言小说民间立场的一次大的转折,莫言站在了民间消极性的一面,站在民间和知识分子传统对立的一面,结果使莫言追求的民间立场写作因为道德的缺失而显得暧昧含混。  相似文献   

7.
50~70年代的小说创作贯穿着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58年后是“两结合”。无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是“两结合”实际上都是新古典主义的中国形式。这一时期主流小说的古典主义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本文主要从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主流小说的创作实践入手,阐明这一时期主流小说“顺应政治意识形态、崇尚理性、规约性强”的古典主义色彩以及“革命的古典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学的凸现,既是先进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学传统发展的必然。主流意识形态代表作家柳建伟的系列长篇,以崭新的题材视角,近距离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塑造系列当代英雄,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社会难题,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顽强生命力。但小说非审美倾向也很严重,真正的时代英雄形象依然缺席。究其原因,当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悟及创作心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和丁玲前期小说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在作者有意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导下创作的解放区"新小说"。小说展示了土地改革时期农民落后性思想倾向的主要方面:难以摆脱奴性意识、私有观念和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10.
萧军作为30年代中期走红的作家,他从客居进而移居延安解放区,从毛泽东的"座上宾"到"同情托派分子",再到"文化报事件",在解放区象萧军这样由初期受重用到连续两次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放逐"的现象,实属鲜有,而透过这些政治事件和宗派主义的现象和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萧军与解放区主流话语的亲疏冷热关系,以及萧军特立独行的风格。文章主要围绕萧军与解放区主流话语之间的关系,从初期的融合到渐起冲突再到冲突恶化,层层推进展开论述,拟解决这二者间是如何相生相克这一问题,试图为了解和解释一个立体的萧军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李银 《鸡西大学学报》2007,7(3):72-74,87
本文通过对台湾现当代小说整体扫描,分别以台湾日据时期乡土文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现代派小说、七十年代的主流文学和八十年代新世代都市小说为对象,探讨小说中“城市”形象和城市意识的演变过程,进而捕捉在台湾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小说的形成脉络和“人”对“城”态度变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是异于当时主流“大叙事”的一个“传奇”。在张爱玲小说中不仅展现着世界的荒诞性和生命的残酷性,也蕴藏着华丽而苍凉的时空意识,这与张爱玲审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独特视角有着密切关系,张爱玲小说也因此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和伍尔夫"雌雄同体"理论,丁玲的创作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时期.丁玲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遭遇而凸凹不平,这种双性人格特征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写作,在她的小说文本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丁玲不断地用理性压抑本我意识,克制自己的女性意识,用理智来从事写作,压制本我,表现自我,走向超我,最终创作出一部描写解放区土地改革最高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4.
王蒙在新时期之初的意识流小说属于“伤痕文学”,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与“伤痕文学”的主流存在一定的距离,没有一般性地展示苦难和表达忠诚,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世俗化理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精神意向在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论争”中得到了体现,他所肯定的世俗化潮流具有对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消解意义,但却忽视了世俗化可能具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鲁迅及其追随者奠定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批判性和乡土性这两大基本特征 ,因此文化批判与乡土文化的展示是 2 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构建的主要方式。在 30年代 ,文化批判仍是 3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构建的主要资源 ,“乡土情结”也是浇筑乡村小说文化内涵的活水。进入 40年代之后 ,侵略者的血腥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使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审视呈现出向“五四”乡村小说“回归”的趋势 ,而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使解放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显现出独特的格调。  相似文献   

16.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有一直受到主流意识忽视的“女魔头”群象.“女魔头”的行为心理特征,大致可分为“邪”“妖”“恶”“魔”四类.对四类“女魔头”形象的个性与共性,个人因素、他人因素及社会因素进行解析,以揭示其性格和命运的塑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解放区小说文本中农民语言、新文学叙述语、时代政治语汇交错并存的状态,折射出作家建构语言共同体的愿望,语言共同体内部的裂隙以及作家缝合的努力,则从更深的层面反映了现代文学挥之不去的语言表达焦虑。  相似文献   

18.
柏钰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0):53-56
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视角,纵观张洁的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存在着一些局限:身体的缺席,理想/世俗女性形象的二元对立;对革命与政治等主流话语的牵强附和,这些集中表现出张洁女性主体意识的匮乏。二者存在的潜在原因,除了时代共名,革命对个人身体欲望的清教徒式的拒绝,传统文化中性意识的罪感之外,还有张洁基于个人经历的恋父情结。  相似文献   

19.
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通俗小说的别称,这种形式从新学产生以来就被作为旧传统而被摈弃、批评,但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三部以章回体写成的抗日英雄传奇《洋铁桶的故事》、《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却获得了成功,为读和评论一致认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战争功利主义之外,30年代的通俗化讨论也期待出现一种既通俗又进步的学形式,这种期待在1942年《讲话》中得到进一步加强。《讲话》之后,解放区学实际上在通俗和进步两个向度上被规范。三部小说的作自觉夺遵守了这种规范,他们创造的章回体抗日英雄传奇因为既满足了时代的期待视野,也满足了解放区读的期待视野而获得成功,虽然如此,与创造民族艺的新形式仍有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从《七月》和《希望》的编辑过程来看,胡风是一位聚精英立场、民间情怀、大众意识诸多要素于一体的杰出的编辑家,这些要素增强了“七月派”作家的向心力,也与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主导思想产生了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