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搜热词:留守儿童陪伴物质与精神说到"留守儿童",我们下意识地就会想到那些父母在城市打工,只能和爷爷奶奶相伴,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面临双重困境的农村未成年人群体。其实,在繁华的城市里,同样也有留守儿童,这就是"城市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往往享受着良好的物质条件,也能够接受优质的  相似文献   

2.
夏德云 《教师》2014,(35):13-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随之而产生。留守儿童群体在人格上存在诸多方面的缺失,探究培养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方法,不仅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的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留守儿童的管教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父母不再驻守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令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既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也有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的因素。全社会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并采取相应措施矫正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中城市,其中一部分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但是,更多的孩子却无法随父母流动到城市而只好继续留守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城市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教育存在诸多的缺陷。如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地接受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  相似文献   

6.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迅猛发展,城乡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偏远地区的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在其为城市建设奉献力量的同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学习与心理发展都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笔者以留守儿童为切入点,积极分析留守儿童的现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随之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分别从留守儿童厌学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两方面,分析了厌学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六个策略。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城市里存在着更多的工作机会,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群体也日益壮大。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年轻力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引起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伴随现代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带来了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643.6万人,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95万以上,因此要积极调整留守儿童社会教育工作战略,呼吁社会对留守儿童加以关爱,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乡村留守儿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征为,在强大的城市文化的吸引之下,乡村留守儿童在积极融入城市而疏离乡村过程中,在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对抗之下,乡村留守儿童既无法融入城市文化,又难以再次回归乡村文化,成为无根的人。同时,在热闹的城市与安静的乡村的生存环境中,留守儿童常年在父母关爱缺失、社会关怀不足的情况下,情感上表现出“荒漠化”,成为最熟悉的“异乡人”。与城市教育方式不同的是,在乡村非结构化的教养方式主导下,大量留守儿童成为“自由人”,导致乡村留守儿童学业成就一般。据此,提出增进乡村文化认同、父母情感关怀出场以及实行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相结合的教养方式,以期能够促进乡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属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目前,这两个群体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又存在很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或注意的事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大,增速快,且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由此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我们在研究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时,要突出重点人群,如:大龄流动儿童、留守女童、学龄前留守儿童、独自留守儿童、跨省流动儿童等;也要突出重点地区,如:主要接受流动儿童的城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等。同时,要注意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内部差异,区别对待,避免把他们“标签化”。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统一确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整合研究力量,规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属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目前,这两个群体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又存在很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或注意的事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大,增速快,且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由此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我们在研究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时,要突出重点人群,如:大龄流动儿童、留守女童、学龄前留守儿童、独自留守儿童、跨省流动儿童等;也要突出重点地区,如:主要接受流动儿童的城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等。同时,要注意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内部差异,区别对待,避免把他们"标签化"。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统一确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整合研究力量,规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儿童"也就随之产生。父母关爱的缺乏、学校以及教师的忽视、社会过少的关注,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很多问题。所以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家长须关心、学校有义务、社会应尽责,使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同龄儿童共同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大量的农民为了提升生活的水平,选择到城市务工。这一现象在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促成了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大部分有单亲家长或者祖辈抚养,在习惯养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在学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要承担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兴趣的责任。本研究以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教育策略的分析,以期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82):32-33
伴随着城乡发展的差异化严重,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去往城市发展,而这些人的孩子则被家长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成为留守儿童,随着时间和大趋势使然,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更加严重,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家校如何合作等问题也随之成为当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1,(57):9-10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乡村中的壮劳力不断向城市涌入,致使乡村中的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在精准扶贫脱贫、建设美丽村容村貌的同时,人们也将焦点锁定在留守儿童身上,不仅要使他们在物质方面脱贫,更应使他们的精神脱贫。做好留守儿童精神方面的关爱、心理方面的鼓舞及学习方面的引导,才能集结社会多方合力共同完成留守儿童的精准帮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留守儿童心有所寄、情有所依。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这也势必产生同样大规模的"留守儿童"弱势群体.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校长,几年来,我与一群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感受他们的快乐和哀愁.我致力于用一些个案来探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着力转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模式,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非常严峻,解决留守儿童的关键在于城市,农村的中小学要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关系社会资本的流失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造成了留守儿童关系社会资本的流失,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父母应加强与子女交流,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增进邻里关系,共同教育孩子;教师要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发展经济,逐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待遇;进一步拓宽渠道,更多地接纳留守儿童到城市接受教育;进一步敞开校门,让留守儿童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从本质上看,考察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探讨环境资源对其发展的影响作用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都弱于城市儿童;除经济资本外,农村留守儿童的其他环境资源也弱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留守,流动对改善儿童的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家庭内社会资本和教育资源状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