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采访中,摄影记欲将新闻事件通过镜头准确生动地反映出来,那么就必须抓拍新闻事件的特征即发挥摄影特写的独特作用。摄影特写在新闻摄影学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摄影记在拍摄时,抓住最富有特征、最能感动人的情节加以表现。从一个人物身上或一件事物中,选择它以简练的手法,舍弃题材中一切次要的、从属的或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部分,从而更集中、更细致、更突出地表明主题。另一种则是摄影报道的一种手法,是摄影构图学上景别的一种。摄影记在拍摄取景时,用近距拍摄或用长焦距镜头远拍的方法,让主体局部充满画面,  相似文献   

2.
<正>在所有电视镜头中,特写是景别最小的一类,画面中被摄主体大、环境范围小、被摄对象的局部充满画面,对人眼产生的视觉冲击最为强烈,由此作用于人的心理震撼力量巨大。所以,特写被认为是最具表现力和冲击力的镜头。以拍摄一家花店为例:在全景和中景镜头中会出现琳琅满目的花卉,有玫瑰、百合、郁金香等等,而特写镜头则只是一朵玫瑰花或者玫瑰花的一个局部。我们很难在大景别镜头中注意到玫瑰花上的水珠,而在特写中一粒水珠  相似文献   

3.
李洋  陈刚 《新闻窗》2008,(3):73-74
奥运赛场上,体育新闻摄影记者捕捉到完美的获胜画面固然重要,那些记录“失败”的镜头同样也不可忽视。换一种角度看待这些不够完美的画面,常常能够收获体育新闻摄影中的“另类美”。本文从缺憾之美、悲壮之美、人文之美等方面阐述了构建这种另类美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钱程 《记者摇篮》2008,(6):109-110
按照传统的镜头剪辑方式,镜头的组接中,往往是全景接全景,特写接特写,运动镜头接运动镜头,静止镜头与静止镜头相接,这样的组接从视觉上会给人一种比较舒服的感觉,因为视差很小,剪切的痕迹就变得很淡,即使是在镜头需要的情况下,也经常是中景与近景相接,或者特写与近景相接,很少出现远景与特写相接的组接方式。尤其是在电视新闻片中,为了  相似文献   

5.
在影视拍摄中把景别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值得重视的是在这种划分方法之下,每种景别都应该美得其所,远景美在浑然一体,全景美在以景写人,中景美在动态鲜明,近景美在传神之容,特写美在直击心灵。远景与特写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可以承载非常强烈的情感,而运用得当的两极镜头直接匹配更会为观众营造出非常特殊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6.
在影视拍摄中把景别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值得重视的是在这种划分方法之下,每种景别都应该美得其所,远景美在浑然一体,全景美在以景写人,中景美在动态鲜明,近景美在传神之容,特写美在直击心灵。远景与特写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可以承载非常强烈的情感,而运用得当的两极镜头直接匹配更会为观众营造出非常特殊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7.
刘郎 《视听纵横》2001,(2):26-27
经常琢磨画面的人都会熟悉“两极镜头”这样一个术语。在影视艺术中,“两极镜头”是一种艺术手法,当然也有些特指的意思,一是指全景,一是指特写。有意忽略中景,就是这种手法的用心。全景可以表现整体环境,特写可以强调突出部位,中间删去了惯常使用中景的过渡,这反而能够简练地达到别一种目的。《水浒传》七十回以后的《念奴娇》所写:“问天南地北,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前是大全景,后是大特写,我以为,这就是人物置于环境之中的十分典型的例子。在影视创作中,这“两极镜头”的手法,既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式镜头——可变焦距镜头。摄影者使用这种镜头,可在一定范围内随意变换镜头的焦距,最迅速地改变影象的大小和取舍画面,以适应不同的拍摄需要。这种镜头时于新闻摄影提供了很多方便,在国外深受摄影记者欢迎。本文介绍的是可变焦距镜头的又一新发展,即增添了微距装置。这样,镜头的对焦范围又大大扩展,从无限远一直到近距离都可以容纳在内。  相似文献   

9.
张茂松,现任第二炮兵火箭兵报社副社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他的微距花卉摄影作品。是摄影镜头、快门、三脚架与心灵、情感紧密融合的结晶。既小中见大,又大中见小,赋予花卉生机无限的意涵联想。  相似文献   

10.
张军荣 《军事记者》2013,(12):51-52
在人们的印象中.军人充满阳刚之气。许多军事新闻摄影作品中,处处有军人一往无前、舍生忘死的镜头。其实。军人也是人,有着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其感情世界非常丰富。我们军事摄影工作者.既要用镜头充分反映军人的阳刚之美。又要充分体现军人的“阴柔之美”.做到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11.
刘凯 《新闻实践》2005,(3):59-59
一、专题摄影的特点 专题摄影是摄影门类中的一项综 合性艺术,它围绕一个主题,组合众 多镜头--包括特写、中景、远景和 大场面等,加上醒目的标题和文字, 构成-个新闻摄影专题。 运用专题摄影表现少数民族地 区的生活,不是靠几张照片图解、 堆积就行了。少数民族地区有它的 特殊环境和历史背景,要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2.
由于微距镜头在文物摄影中应用尚不够普遍,结合自己对微距镜头应用的一些体会,分六个方面谈谈微距拍摄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特写与远景、中景一样,是一种画面景别,是表现人的头像或某些被摄物体细部、视距最近的画面,是影视艺术的造型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数码相机的普及,为微距摄影带来极大的方便,因为连价格很低的数码相机也有很高的微距摄影倍率,很多相机可以在距离被摄对象2-3cm处拍摄,为摄影者提供了更多的微距摄影机会。但是微距摄影与普通摄影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际使用中只有针对数码相机的特点作适当的调整和控制,才有利于获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摄影艺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摄影者拍摄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何让拍摄的图片更有感染力,是每位摄影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对此,本文从如何练就观察力、新闻摄影构图、对比之美、摄影情感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摄影艺术中不同画面的表现形态,以及摄影美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摄影人在日常摄影活动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微距摄影。主要用于拍摄较微小的物体,如花卉、钱币、混虫等等,微距摄影在静物、动植物、刑侦、医学以及科研等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17.
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王根乾拍摄的《喜相逢》,几年过去了,但仍然经常闪入眼底,浮于脑海。这就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魅力。这幅作品,曾获河南省1985年新闻照片一等奖,同年获省新闻摄影展览二等奖。新闻照片和其他诸如艺术照片、广告照片一样,可以使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手法。《喜相逢》属中景照片。中景照片比较难拍。它是以情节取胜的一种表现手法。王根乾同志在谈体会时曾经写道:“过去拍母女相逢,一般都是落泪,这张照片哭中有笑,笑中有甜,人物之间感情协调,画面真切活泼。”他说得对。拍摄中景照片主要是表现人与人的关  相似文献   

18.
新闻摄影的体裁就是新闻摄影报道发表时的形式。到目前为止,新闻摄影体裁的划分主要依据的还是报刊新闻摄影报道的现状。例如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系列新闻摄影、专题新闻摄影等。新闻摄影的体裁有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报  相似文献   

19.
凝固情感     
王卫东  孙阳 《军事记者》2012,(9):4-I0002
这是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摄影作品,因为这是一幅会说话会流泪的摄影作品、一幅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的作品。在军事摄影中,那些具有某种特质,能够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事物内在精神的画面.比如特写到某张脸、某个眼神、某个手势或者手上的老茧、滴血的伤口等等,往往能达到令人震撼和感动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评报数则     
(一)特写应有特定的镜头。目前报上挂特写牌子的栏目很多。但综观这些名为“新闻特写”的篇章,却很少有特写的镜头,不应名为特写。在我心目中,特写需要记者用眼睛去看、去观察,抓住事物一个镜头、一个片断将之再现,这才能名为特写。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卷中所说:“所谓特写是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片断的新闻体裁。”这个定义下得十分准确,其中包含三要索:一、形象化的再现,即要有镜头;二是事件的片断或横断面;三是题材、内容要有新闻性。可是目前报上不少特写,一不形象,无特写镜头,二是洋洋洒洒,太长太杂,不是事件的片断,三是缺新闻性,不中看。相反,有些篇章虽不挂特写牌子,但具备以上几要素,仍可认作是特写,如7月26日光明日报头版陆彩荣采写的“历史记住您的爱——接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