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兰,和兰花是有区别的,但今人却多以兰为兰花。其实,兰花是盗用了兰的名称,它最初并不叫“兰”,而古人所谓的“兰”则另有所指。对此,《本草纲目》有明确的区分:“兰有数种:兰草、泽兰生水旁,山兰即兰草之生山中者。兰花亦生山中,与三兰迥别。”  相似文献   

2.
艾斯卡尔,一位将新疆维吾尔民族音乐与现代时尚音乐融合创新的“朝圣者”;艾斯卡尔,他与他的“灰狼”乐队,始终视弘扬和传播其民族音乐为己任,历数20多年,这群民族音乐人以其全部热情,将维吾尔族音乐的精髓融合于现代流行音乐、摇滚乐之中,从而创造出独属自己风格的音乐经典。  相似文献   

3.
李瑶 《世界文化》2008,(1):19-20
那个被誉为“新古典主义音乐奠基人”的俄国老头,以其新奇独特的视角和异乎寻常的技法成全了俄罗斯舞蹈音乐的复活,而正当人们将这种卓绝的、爆炸性的、甚至堪称为“洪水猛兽”的新风格看做是其个人提交的音乐名片时,他,却抽身而退,一头扎进了古典主义音乐所特有的秩序和规则中,以隔岸观火的冷静面对此起彼伏的争论。可谁又能担保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不再玩出点什么新花样?果然,十二音体系与自我个性的创作融合,又一次令所有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4.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因其在流行区域、演奏风格、乐队编制及乐曲的选择上有独到之处而得名。江南丝竹是一种植根于民间的音乐形式,辛亥革命以后,在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上海地区得到了较大发展,当时成立有“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音乐组织。据称这些组织开始活动时把经常演奏的《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台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等8首曲目写在牌子上,供人点奏,以后便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江南丝竹的演奏风格与江南水…  相似文献   

5.
优雅的化身     
骄傲地矗立在美丽的多瑙河畔.维也纳是全世界喜爱音乐与历史的游客梦寐以求的地方。同这个城市的历史和艺术一样闻名遐迩.维也纳产品也被视作品格与传统的象征。超群的质量.优雅的设计.独特的风格使“维也纳产品”自成一格.富有独到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6.
女子十二乐坊走红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袭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民族音乐,至今仍滞于娴静、淡雅之风格。然而不经意间,却因北京“女子十二乐坊”的诞生而改观。舞台上,12位穿著一袭红裙的美丽中国少女,她们用非主流的音乐打入日本的主流音乐市场,首次亮相就征服了疯狂的日本乐迷,不仅演出爆棚,唱片发行更创世界华人乐坛新奇迹。首张专辑《美丽能量》便突破200万张,连获20个金奖和10个白金奖;第二张专辑《奇迹》数周内便售出170万张并于去年底获日本“2003年唱片大奖”,一举带动中国乐器在日本的畅销;今年初,在香港红馆举办的4场专场音乐会,场场爆满;2月在上海的两场演出,吸引千余名日本乐迷包机到上海欣赏;3月在日本发行的第二张专辑,订货已超30万张……这是中国音乐进入日本音乐市场前所未有的纪录。在“文化”普遍谈论市场、产业、体制的时代,“女子十二乐坊”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2008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于4月28日~5月16日举行,为期19天。音乐节继续坚持“力推新人新作”和“群众性音乐活动”的传统特色,同时聚焦“城市”和“世博”主题,致力打造音乐新作品展示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各个类别、层面的音乐比赛,推动音乐新人涌现。  相似文献   

8.
“乐”是象形字。《说文解字》说:“象鼓鼙木架之形”。可见,“乐”字的本意是“音乐”,而“快乐”是晚出意。“乐”字集音乐与快乐两意于一身,说明我国的先民认为音乐与快乐有天然联系。可以想象,远古村寨中围绕篝火载歌载舞定是一种快乐的宣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世界四大音乐体系之一的印度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古典音乐体系可以分为北印度的“印度斯坦音乐”和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音乐”。这两种音乐本源自同一个音乐传统,到13世纪开始走向分化,形成了各自独立的音乐风格、理论基础与表演形式。北印度斯坦音乐流行于文底耶山脉以北地区,它吸收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的音乐元素,  相似文献   

10.
以司空图《诗品》为中心,本文对梁朝刘勰《文心雕龙》到晚唐五代诗论著作中的“风格论”进行了连贯性阐释。从这些前后数百年诗论中标志“风格”的各种象征性术语内涵的异同比较中,作者指出了以司空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风格理论的特色:它与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中的“风格”论一样,既包含了诗人个性气质、生活态度、情感特征等内在因素,也兼及作品表现的技巧,不过,司空图为代表的中国诗歌风格论更偏重前者,而且更着意把诗歌风格视为个人气质甚至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麒麟 《世界文化》2005,(6):21-23
从广义上说,凡以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都属于“音乐戏剧”的范畴,如西方的歌剧、中国的戏曲等。但“音乐剧”并不是“音乐戏剧”的简称,这个名称所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戏剧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一度视传统民族音乐为生命;因而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固守这一阵地。上世纪80年代初,当通俗音乐被冠以资产阶级“自由化”靡靡之音时,对这方兴未艾的通俗音乐亦曾抵触。我认为,通俗音乐是音乐中的“另类”,无法反映人们深刻的情感世界;而对其难以把握的创作标准,则更是一头雾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通俗音乐的感受发生了质变,经历了一个“排斥→接受→欣赏→痴迷→参与”的过程。以致在今年6月的“洛阳市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文艺晚会上,我创作的通俗歌曲《生命的感悟》受到同行的一致称赞和较高评价。对于通俗音乐…  相似文献   

13.
有着40年历史的云南省杂技团是云南省唯一的专业杂技艺术表演团体。其特点是将中国古老悠久的杂技艺术融入云南少数民族的歌舞、服饰、音乐之中,形成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和鲜明地域风格的杂技艺术,深受观众喜爱。该团三分之一演职员来自云南各少数民族,他们创作演出的(双人双飞燕)、(蹬技)、(顶碗)、(大跳板)等节目在国内比赛中获得奖励。今年,云南省杂技团又推出一台由“红土情”。“鼓舞”、“吉祥金秋”、“腾飞”四部分组成,集中国传统杂技、现代杂技、中国武术、云南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民族交响杂技晚会)。云南省杂技团…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但又是为了人类。人类需要歌唱,不能没有音乐。音乐能够补偿人类在其它方面失去的东西。”这就是卡拉扬关于音乐的名言。音乐对他来说是终生的爱好,并以此为业,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皇帝。赫伯特·冯·卡拉扬出身于原籍希腊马格杜尼亚的一个家庭。他的一位祖先名叫卡拉扬尼斯,也就是“黑色约翰”,迁居到德国的希姆尼兹。他得  相似文献   

15.
“左转脸”与音乐天才沈洪我们谁都会知道自己是不是“左撇子”,但几乎无人知道自己是不是“左转脸”。美国的专家研究表明:人们不是“左转脸”就是“右转脸”。“右转脸”较之“左转脸”者要普遍得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左转脸”竟与音乐天才有关:贝多芬是“左转脸...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们根据“地下材料”已向世人证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中国人便创造出自己的乐器—“七音孔骨笛”(1986年出土于河南舞阳),已经拥有“音乐文化”。有此时,欧洲音乐史上的“黎明时代”尚未到来。然而,当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西洋音乐与西方文化共进,后来居上,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而且,到16世纪,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向全球扩张,开始向东方传播,抢先与中国音乐交流对话。西洋音乐最早传入中国,始自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当时,澳门教堂的风琴十分悦耳…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新泽西州,有个叫“音乐岩”的地方。当人们敲打这里的每一块石块,不管巨大如岩或小似石子,都会发出音色、音阶完全不同的优美声音。当地一位有音乐修养的人,用小石头敲击石块竟能演奏出动听的《圣母颂》、《蓝色多瑙河》、《欢乐颂》等乐曲,使在场的人惊叹不已。这里的“音乐岩”位于一块林中空地上,占地数百平米。在这数百平米以内,除了大大小小的难以计数的岩石外,没有任何植物。有位著名的地质学家来此地勘察,认为这里没有产生这种岩石的地质条件。况且,“音乐岩”一离此地,其音乐“天赋”就丧失殆尽。那么,这里的岩石…  相似文献   

18.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历史可以最早上溯到原始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的古代典籍及后世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音乐活动记载和各种音乐器材。音乐是生活的艺术化。研究古音古乐,可以了解古人对社会存在进行艺术抽象的风格,进而从音乐层面客观生动地透视古代历史;研究古音乐,更可以继承古代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啸”:东方古国的口哨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啸”:东方古国的口哨音乐范子烨在东方古国的五音繁会中,有一种神奇的口哨音乐:“啸”。其发音机制和方法十分特殊。魏晋时期的“啸”有明确的五音规定,并达到鼎盛,唐宋时代的“啸”可能有相应的乐谱存在,而渐趋衰微,元明以後“啸”基本上销声匿迹。“啸”起源於...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的维也纳,人们很少能听到格鲁克(Christoph Gluck,1714—1787)的作品,但在奥地利音乐史上,这位作曲家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在歌剧领域推行的深刻变革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拓展了道路。他摒弃了以往歌剧僵硬呆滞的风格,尽管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曾不遗余力地为这类歌剧写过大量脍炙人日的音乐。在格鲁克看来,歌剧不是用来炫耀“圆润的歌喉”,正如莫扎特十分贴切地形容那些华而不实的唱段那样,它首先是戏剧.著名的启蒙主义学者约瑟夫·封·宗南费尔德在评论《阿尔西斯特》的演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