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点选萃     
《新闻前哨》2004,(9):79-79
新闻语言的运用 仙桃日报社何世标认为:如何使新闻语言鲜明、生动、准确呢? 一要朴实凝练,通俗易懂。例如《人民日报》记者刘衡采写的《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中:“有蛋的鸭子像人怀了肚子,尾部拖下来,走得慢;没蛋的一身轻松走得快。有病的鸭子不想吃食不想动,没病的东咧咧,西咧咧,嘴巴不肯歇一歇”。全文不足两千字,全都是上述这些口语或乡村俚语。  相似文献   

2.
画家的人生是多彩的,反映画家生活的人物通讯该用五彩缤纷的笔墨吧。然而,赵绍龙的《难忘恩师》(1991年11月23日《新华日报》),却以朴实平易的文笔,描绘了著名画家陈大羽的艺术生涯,给人以强烈的震颤,颇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效果。《难忘恩师》何以见得朴实平易?这可从如下三点来看: 一、朴朴素素的语言。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文章能否朴实,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的朴素与否。《难忘恩师》没有用五颜六色的形容词,而是用质朴无华的语言进行实写。如,作者在开头第二节中写道:“大羽和我的交往并不多,但没有客套,直来直去,一点就通,很快有了亲近感。”明白如话,仿佛在和读者促膝谈心,诚挚动人,且将大羽直率纯朴的品格和盘托出。二、自自然然的布局。《难忘恩师》不谋求光怪  相似文献   

3.
我酷爱贾平凹散文。《月迹》是贾平凹的第一部散文集,连自序才35篇,几乎皆为精美佳作。精当巧妙,哲理连珠,朴实率直,语言纯正,是它总的特点。《爱的踪迹》是他第二部散文集,凡42篇。本集则有很大的变化,从向往哲理变为追求韵味,纯正的语言也开放潇洒,朴实的文风也愈加自然。《心迹》是他第三部散文集,共四辑。“百花”版的《商州三录》,有人称之为贾平凹第四  相似文献   

4.
《新疆日报》1988年5月6日一版头题位置发表的通讯《人民会记住这一切》(作者朱保章),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它好就好在一个“新”:结构新、语言新。我看是一篇文学化的好新闻。结构新通讯入题不凡,开头就一反“老套”:“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拍到了几张照片。”接着象绘画一样,交代了背景(细心的编辑给文章配发  相似文献   

5.
案头上放着一份《工人日报》2006年5月13日的剪报,在头版上登载的通讯《“神眼”警探》,当天笔者读到时就感觉写得不错。今天重新拜读我被“神探”刘云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也为作者精心地写作而折服——真是一篇很好的通讯。这篇1500多字的通讯,简洁而生动。主人公刘云是南京铁路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同志,曾因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两篇著名的长篇通讯里成功地塑造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和原山西省的全国著名植棉模范吴吉昌朴实感人的形象而影响乃至感动了亿万读者与听众。如今,当又读到穆老和陈大斌同志共同采写的长篇通讯《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新华社1999年6月28日电)时,我也只能用“朴实”和“感人”这两个词来表述它。 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所说,今年已 78岁高龄的郑永和虽然是又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是新时期老干部的楷模,但穆老与“老书记”郑永…  相似文献   

7.
应中国电影家协会的邀请,被誉为“一朵影坛奇葩”的李丽华,最近从美国回国探亲访友。五月八日中国新闻社发了一篇通讯:《李丽华在北京》。五月十一日北京晚报头版登了一篇通讯:《访著名演员李丽华》。这两篇通讯都是反映从美国远道回来的李丽华,在北京受到邓颖超副委员长亲切接见和她探亲访友的盛况,以及李丽华在访问中目睹祖国电影事业蒸蒸日上的兴奋心情。文章生动朴实,亲切感人。这里不准备说这两篇通讯的优点,而想说一点问题。李丽华是解放前的老电影演员,正如北京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作为第一读者(我是当月总编室夜班值班主任),我认为,《烈火真情——武警九江支队官兵扑救庐山大火纪实》一文(刊《解放军报》2004年4月16日一版),是本报近一段时间来一篇为数不多的好通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篇通讯具体的写作,诸如主题思想的提炼、事例的选择、段落的安排以及语言风格等,我不想过多涉及,因为自有业内的高手们去分析、评说。依托这篇稿子,我想说两层意思:一、热烈之中应保持冷静。细读这篇通讯,不难看出其高明之处:通篇跳出了与烈火搏斗的场面,回避了扑灭山火的过程,大量的笔墨花在了“写思想”上——突出了一个“情”…  相似文献   

10.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11.
一篇文章能否吸引人,与遣词造句关系密切。语言苍白无力,索然无味,读者自然扫兴;语言落地铮铮,有滋有味,不仅能给文章增色,还能吸引读者。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六号《河南农民报》一版刊登的《“活诸葛”失算》,便是一章妙语横生的好通讯。文中的方言土语、歇后语等,象一串串珍珠,把文章打扮得“珠光宝气”。你看:  相似文献   

12.
刘正权 《军事记者》2005,(11):34-34
刊于《人民军队》报的通讯《新川和他的妈妈们》,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的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应《军事记》编辑之约,我在这里谈谈这篇稿件“出笼”的经过和一些采写体会。  相似文献   

13.
军报7月4日一版头条通讯《方方正正显风采》,抓住了当前部队管理的要害。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实在可信的事例,给那些整天忙于“新时期兵怎样带,干部怎么管”研究的同志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被基层官兵称为“一篇指导性极强的好文章!”文章通篇仅从“管出自觉性”、“经得住不检查”和“管得让人心服”三个侧面,报道了某高炮团严格按条令条例管理部队的事迹,让读者从该团官兵集会时“始终头不动,目不转,两手放在膝盖上;腰不弯,身不晃,个个端坐如塑”;人员出营门,“军官必须持有军官证和外出登记卡,士兵必须持有士兵证和请假条”;…  相似文献   

14.
记得我刚刚学写新闻报道时,有许多生动的材料,一到我的笔下,就显得干巴巴的。后来我除了在挖掘新闻题材上下功夫外,还注意捕捉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和语言,这么一来,报社的编辑认为我的稿件有点味道了,因而稿件的采用率也提高了。一九八三年元月,《工人日报》刊登了我采写的一篇通讯,题为“烈士母亲的儿女”。这篇通讯的开头,就是我通过亲  相似文献   

15.
多写身边事     
想当初,我学写新闻,一连奋斗了两个春秋,也没有收到一张采用通知单。妻子心疼我的身体,但我执意要继续写下去。妻便说:“你实在要写,就写写朱工吧”。我一想觉得有道理,干麻不写写身边的事呢?经过两天的采访,一篇通讯终于写成了。投到《中国电力报》,想不到十几天后就被采用了,我高兴万分。打那以后,我的笔更勤了,几乎每个月都有文章见报,体裁有消息,通讯、教文、诗歌,偶尔还搞一两篇小评论。里面说的事,大都是身边发生的。前年春天,我去参加一个能源  相似文献   

16.
把语言锤炼得更生动一些一篇通讯能不能写成功,除了主题要鲜明,事例要过硬,结构要巧妙外,还要看语言是否有特色。笔者十多年前曾经采写过一篇题为《邙山脚下稻谷香》的通讯,这篇通讯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后,几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他们说这篇通讯语言比较有特色,读起来能让人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回想当年采写这篇通讯时,第一稿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因为事例缺少情节,语言没有感情色彩,写完后读给几位同志听,大家都觉得太“平”了,感动不了人。这样的稿件若发回报社,当然只有挨“枪毙”的份。咋办…  相似文献   

17.
今年,我读报遇到了两个不是谜语的“谜语”。《石河子报》1985年9月30日二版《“看准了就不回头!”》的文章写得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命读者猜“谜”。这篇通讯从李从钧种瓜发财的诀窍“胆大心细”上下功夫,一个字引出一个段落,形式新颖,版面活泼,效果颇好。但是,细读这篇通讯后,发现它有个致命弱点:事实缺乏出处。真实是新闻的  相似文献   

18.
我刚走上编辑岗位的时候,编过一篇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写一位退休教师人退心不退,继续帮助学校后进生的事。其中有一段写他的妻子向亲友“数落”自己的丈夫——“我家的老头是白天未见学生面,夜里草席都擦破。”这句话一方面形象地道出了这位退休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之心,另一方面也使一位热心支持丈夫并且向亲友炫耀丈夫的农村妇女形象跃然纸上。但当时我觉得这句话太土了,马上大笔一挥,改成“我的老伴真是以校为家啊!”通讯中还有几处精彩的口语,也都被我作了类似的删改。文章见报后的三四天,《金华日报》也刊登了这篇通讯。一位同事  相似文献   

19.
我主张,以工农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地市报的记者,在写稿时应当努力采用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它具有三个特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语言,直接来源于群众之口,非常自然、流畅,明快、口语化,少有修饰、雕琢之痕迹。1980年全国获奖好新闻中,有一篇题为《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的小通讯,便是一篇采用群  相似文献   

20.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8,(10):54-54
工人日报记者庞慧敏、实习生黎春香撰写的人物通讯《马路就是我的战场》(见工人日报8月26日第五版),充实、情景感人。全文2500字,通讯分为4个小标题:“开窍与不开窍”、“朴实的‘头尾’哲学”、“称职与不称职”、“马路就是我的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