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飞锋 《新闻三昧》2008,(10):40-40
5月下旬,我被派往四川地震灾区采访。这时,惊心动魄的救援工作已经结束,救灾安置最紧张的时期也已过去,按理要多出新闻是比较困难的。但我却在7天时间里,采写了20多条新闻,几乎每天都有两篇大稿,特别是通讯《想好能为灾区做什么再出发》广受好评,不仅获得报社好稿,还被新浪网作为社会新闻头条,并先后被60多家门户网站转载,《中国青年报》、《检察日报》、《扬子晚报》等30多家媒体刊发时评,给予好评。  相似文献   

2.
采访怎样才能真正深入下去呢?我认为,贵在“心入”。也就是说,贵在用心来采访。我采写《喜看“的士”挂“喜”字》这篇目击新闻(载《大众日报》1994年1月21日第一版),就是一次用心采访的锻炼。 今年1月17日,是农历腊月初六,满街娶新娘的车队特别多。与过去明显不同的是,这些车队,不是浩浩荡荡的公车,而是清一色的“的士”。我停下自行车,走到人群中,听到人们都议论纷纷,都说早该这样做了。这时,我灵机一动,马上锁上自行车,  相似文献   

3.
《中国记者》杂志第四期“焦点”栏目刊发了几位新闻工作者关于“小分队记者怎么当”的文章。其中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杨三军说,对于不熟悉的题材,采访前的“恶补”必不可少;《解放日报》记者邱曙东说,我一边“恶补”信访知识,一边从“外围”接近张云泉。正因为他们在采访前特别注重“恶补”,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才出色地完成了采写任务。对这样的“恶补”,可用两个字概括:“善哉!”“恶补”就是在较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超量地补充马上要运用的知识和材料,以作采访的前期铺垫。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年代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不打无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4.
现在,我已过“天命之年”,离退休也不远了。在学校里由于没担主要职务,有了些闲空儿。一次去县委宣传部找朋友聊天,无意中发现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展卷细阅使我爱不释手。我几乎是一口气把那本杂志看完的。里面的内容使我很受启发,又萌发了采写新闻的念头。近两年来,我为报社和杂志社写稿约50余篇,其中有22篇被《商丘日报》、《教育时报》、《党的生活》等采用。这对我这位“老兵”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和支持啊! 为了不断提高新闻素质和写作水平,我特意订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同时还经常翻阅大量报纸和杂志,从中及时了解…  相似文献   

5.
“各位同仁你们好,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本报二版拟定本周至年底开办《解难送暖到边关》专栏。稿件为现场见闻、一事一报,1200字左右,配照片,请各位抓紧采写。”去年11月3日,军报军事部后勤组组长刘明学给我发的一则短信,使我这个到报社工作刚刚半年的新记者很是激动,我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接下来的近3个月时间里,我采写的一批稿件,经过编辑部同志的指导和精心打磨,先后有8篇见报,其中有4篇刊发在二版头条位置,有2篇被报社评为好稿。  相似文献   

6.
翻看厚厚的稿件剪贴本,刊发在2002年1月31日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上的《不考了≠不训了合格了≠不练了》分外显眼,那可是我第一次挑“刺”挑出来的新闻。这篇稿件的采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多动脑筋会挑“刺”,就能写出好稿。  相似文献   

7.
近段时间,我采写发表了两篇通讯,其一为《群众冷暖挂心间》,另一篇是《百姓的事最重要》,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些想法盘桓脑际,道出与诸位同仁共勉。深入生活,捕捉“鲜鱼”,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色。翻翻采访本,为写这两篇稿子,自己共花费了17天时间,采访了23个县直单位、11个乡镇,行程250多公里;在田间地头、瓜棚庭院、机关食堂,与80多名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记下了近3万字的采访笔记……采访深入细致,掌握丰厚素材,是写出好稿的第一步。为了把唐河县广大干群崭新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我仔细消化采访内…  相似文献   

8.
田可新 《青年记者》2017,(24):60-61
作为大众日报济南记者站的文化口跑口记者,我常年关注、采写山东省会大剧院的各类文化活动、艺术演出,也因此有了多次与国内外顶尖剧团、业内知名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展开深入采访和交流的机会.自去年起,在领导、老师的指导下,每逢重点剧目、知名艺术作品来济亮相山东省会大剧院,我都适时进行较为细致的采写,截至目前先后在大众日报“周末人物”刊发《〈琥珀〉:用爱突破都市人的精神困局》《〈一把酸枣〉:晋人捧出的精神美餐》《〈办公室的故事〉:唤醒时代记忆》《〈西安事变〉:展示国粹美,抒怀家国情》等多篇专题报道,在此,谈一下采写此类报道的收获和感悟.  相似文献   

9.
龙全忠 《新闻三昧》2005,(10):14-15
今年6月30日,“河北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占用近一个半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曹妃甸——中国未来的鹿特丹》不久,北京《中国工商杂志》、《市场信息报》、“唐山经济》、《唐山劳动日报》等媒体相继转发,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好评。一篇普通的通讯稿,为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回顾和总结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我认为“尊从读者,寻求突破”是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0.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日报》的“购物指南”(市场短波专版)和《北京晚报》的“市场快讯”两个小栏目里登的稿件,尽是些跟人们衣,食、住、行关系较密切的事儿.篇幅虽然短小,但在介绍商品知识,指导人们消费、沟通产销渠道。促进生产发展上,却起着良好的作用,受到读者的欢迎。去年,这两个小栏目共采用了我写的稿件一百多篇.由于稿子的内容准确、采写的又比较及时,收到了比较好的宣传效果,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我是怎样为这个小栏目写稿的呢?亲自采访,不捕风捉影。“市场快讯”的稿要求一个“快”字,但不能因快失真。有人觉得几十字的“豆腐丝”用不着采访。还有的  相似文献   

12.
把近期本报刊发的新闻稿件在脑子里过过电影,有一个镜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蹿出来。点一下“暂停”放大来看,正是记者王译齐采写的《一土篮果“赢”了一拖拉机鱼——磐石市红旗岭镇草莓产业发展探秘》,刊发于4月14日《江城日报》6版头题位置。单纯从专业的角度看,这条“活鱼”却是“赢”了诸多新闻文字!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我和另外一名同事临时受命,做外围的配合采访,属于“无证记者”。在无“证”采访的19天里,我采写的《随州市长论大部制》、《商品不短缺,涨价太高没理由》、《自主招生就怕递“条子”》等稿件受到好评。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底,中共黑龙江省委《党的生活》杂志为配合省委提出的“抓住第二次机遇、搞好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组织了一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报道记者大行动”,并从1998年第1期开始,以系列报道的形式隆重推出。我采写的新闻述评《让劳动者真正当家做主》作为首篇报道发表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活动结束后,这篇报道被评为唯一的一篇优秀文章一等奖。 通过对这次采写实践的回顾,我有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6.
我采写的人物特写《“关大侠”》,去年在人民日报社举办的“金马”人物特写征文中荣获三等奖,这篇特写还被《新华文摘》转载,并收入《“金马”人物选萃》一书。在此之前,报道郑州市治安大队反扒窃“神警”关福昌的文章已发过不少,还有篇幅较长的报告文学。《“关大侠”》见报后,一些读者反映,这篇特写虽不足两千字,但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与上万字的报告文学相比,另具特色。我通过《“关大侠”》的采写,也受到教育和锻炼,深深体会到,只有实实在在地深入基层,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获得鲜活的素材和写作激情,才能写出受群众欢迎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7.
今年11月初,笔者采写的文字消息《600家店铺为拾荒阿婆攒纸箱》(详见《海口日报》 2015年12月28日第三版),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仅有736字的消息之所以能获奖,除了深入扎实的采访、精益求精的写作之外,更关键的是“小切口”和“大主题”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刘非非是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的记者。在首都打响“非典阻击战”的日子里,他走上“非典”前线,多次深入“非典”病房和急救中心等危险地带进行采访。并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篇《采访札记》。  相似文献   

19.
去年7月,我有幸采访了山东省宁阳县“种子大王”张加田,写出了“信守合同赔付百万”的消息。《大众日报》以《宁亏二百万也不让一粒劣种坑农》为题在2版头条刊出。这篇消息获’98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还被评为’98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三等奖。回想此稿采写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记者采访“心入”是采访写作成功的重要一环。首先,采访只有“心入”,才能锤炼记者与采访对象、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进而激发采访写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20.
我从多年的新闻报道工作中,深切体会到采写新闻要深入生活实际,不能搞“合理想象”。记得我初编厂内《好人好事》专刊时,自己写过一篇人物通讯。所采写的主体事实是准确的,但在行文中想描写一下主人翁的肖像,在采访中我却忽略了他的眼睛的大小,于是来了个“合理想象”。把他写成“中等身体,大眼睛……”。专刊印发下去,这个同志所在车间一片哗然,竟拿他开起玩笑。原来他长的是一双细长的小眼睛。还有一次,我在处理一篇稿件时,也犯了“合理想象”的毛病。文中一人名,看起来像个女同志的名字,我就挥笔在文中添了个“她”字,而事实上,这位同志却是个男同志,报纸刚刚发至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