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两位数乘多位数例1”,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在讲解12×1=12和12×3=36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12×1=12得出1个12是12,进而迁移出12×3=36是3个12是36。在讲解12×10=120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12×1=12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技能的形成过程第一步:明确算理 67×2=?的算理有三句话:①一个因数67,十位上的数“6”表示六个十,用另一个因数2去乘67十位上的数“6”,二六十二,得12个十,即60 x2=120;②67个位上的数“7”表示七个一,用2去乘67个位上的数“7”,二七十四,得14个一,即7×2=14;③将①与②的得数120与14合在一起得134,即120 14=134。运用以上思考过程,进行口算,协助的算式需要“写出”四个: 60×2=120 7×2=14 120 14=134 …………………(1) 67×2=134 用 (1)这样的技术进行口算,比较麻烦,要提高口算的能力,会受到限制。因此,  相似文献   

3.
许万明 《云南教育》2003,(13):26-27
一、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再思考逆向思维又叫辐射思维,逆向思维与平常学生做一般的习题的思考方向正好相反。在教学中,若能紧紧围绕教材,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再思考一下,对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四则运算中的加、减、乘、除法一般学生都会做,但倒过来知道了两个数的和、差、积、商,求这两个数,那么问题的解答就不是惟一的,如12+13的和是56,反过来问:哪两个分数的和是56?有16与46,46与16,26与36,36与26……又如,3×4=12,但倒过来问:哪两个数(整数)相乘积是12呢?那就有3×4,4×3,1×12,12×1,2×…  相似文献   

4.
一、计算(36分)1.请口算,写得数:640+260= 156-97=121÷11= 1-1÷3=5×15÷15×5= (0.8-45)÷67=2.根据78×43=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43×0.78= 7.8×0.43=3354÷0.43= 33.54÷0.78=3.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算):(1)7000-3690÷18×25(2)2.5×1.25×32(3)(14+56-13)×12(4)(45+14)÷73+710(5)[1-(12-14)]×234.求未知数x的值:(1)x-0.8x-6=16(2)x-26=26(3)2∶13=x∶355.请列式计算:(1)6除1.5的商加上3,再乘3,结果是多少?(2)一个数与它的50%的和等于7.5,求这个数。二、填空(10分)1.一个数由7个亿、3个千万…  相似文献   

5.
在一本奥林匹克数学书中有这样一道趣题 :图 1将 0到 9这 10个数字分别填在图 1的 10个黑点处 ,使相邻两数的乘积加 1都是完全平方数 .分析与解 我们用枚举的方法 ,凑数如下 :0× 1+1=12 ,0× 2 +1=12 ,… ,0 × 9+1=12 .又 1× 3+1=2 2 ,3× 5 +1=4 2 ,5× 7+1=6 2 ,7× 9+1=82 ,且 2 × 4 +1=32 ,4 × 6 +1=5 2 ,6 × 8+1=72 ,还有 8× 1+1=32 .图 2由此我们可得图 2 .仔细分析一下上述凑数的结果 ,发现如下三个有趣的性质 :(1) 0乘以任何数a再加 1,总是完全平方数 1:0 ×a +1=12 ;(2 )相邻两个奇数的乘积加 1是完全平方数 ;(3)相邻两个…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67页例3、例4。教学目的:通过运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求一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4×4= 20×4= 12×8= 15×3= 15×6= 42×2= 2.口答文字式题 5个4是多少? 8个7是多少? 4个12是多少? 4个20是多少? 通过基础练习,使学生由几个几向倍的概念转化,并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打下基础。二、建立“倍”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倍”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倍”表示的是与原来数一样多的数,某数的几倍就等于某数乘几。如:“3的4倍”等于“3×4=12”。另外,“倍”还表示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商,如“30÷6=5”表示“30是6的5倍”。有关“倍”的不同表述,它们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容易混淆,给同学们带来困惑,导致解题错误。  相似文献   

8.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是学生第一次应用表内乘法知识,进行比较大的数的乘法计算。教师要认真把握知识的关键,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顺序,尤其要掌握好一个因数的中间、末尾有0的算法。一、用“十”、“百”作单位,是讲清算理的关键如2(千克)×3=6(千克),7(米)×4=28(米),这样思考学生是能接受的;同样,20×3是2(个十)×3=6(个十)→60,便有20×3=60,300×4是3(个百)×4=12(个百)→1200,便有300×4=1200。把整十、整百的数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去和一位数相乘,得到的积的单位是“十”、“百”,然后再写成几十、几百。…  相似文献   

9.
课一开始,教师针对课前书写在黑板上的课题“□□×□ 0的口算”让学生读后: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 ?  生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生 2: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学生评论,认为生 2同学说得更贴切 )  师:谁知道最小的整十数是几吗 ?(学生回答是 10),请你写出“□× 10”这样的算式,好吗 ?  生 3: 5× 10。   生 4: 7× 10, 8× 10, 9× 10。   生 5:我知道,这样的算式共有 9题,从小到大依次是 1× 10, 2× 10…, 9× 10。   生 6:不对,应该有 10题,还有一题是 0× …  相似文献   

10.
一、直接写得数4÷20=7.8+0.9=1.5-0.06=10-5.4=1.92÷0.04=2.8×0.4=700÷500=0.8×1.25=1.01×99=1-712=34-12=78+38=310+15=23+16=17+67=14+13+34=12-14+15=9.2×0.25×4=2.9+3.7+2.1=7×1.3+7×6.7=二、填空1.5吨45千克=()千克=()吨2.8.07升=()毫升=()立方分米3.9÷15=()45=18()=()5=()小数4.一个分数,加上它的一个分数单位是1,减去它的一个分数单位是35,这个分数是()。5.27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6.把30分解质因数,可写成30=()。7.一个数用3、8、10去除,都能整除,这个数最小是()。8.把4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  相似文献   

11.
数学家想从另外的途径摸索素数的规律,如当他们看到11是素数时,就想是否还有一些清一色由1组成的素数呢?于是他们对这样的数一一进行判断:111=3×371111=11×101,这两个数都是合数。这种完全由1组成的数一般称之为“纯元数”,通常记作R n。这里的n表示1的个数,如11111记作R5,111111记作R6等等。下面对这样的数继续进行判断:R5=41×271R6=3×7×11×13×37R7=239×4649R8=11×101×10001R9=32×37×333667R10=11×41×271×9091R11=21649×513239R12=11×101×100010001R13=53×79×265371653R14=11×1111111×909091R15=3×37×100100…  相似文献   

12.
王佳祺 《山东教育》2004,(28):47-48
在小学教材中,教学乘除法的简便运算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用的方法有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和积、商变化规律凑整或进行拆因凑整,从而达到使计算简便的目的。那么,这些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现结合具体实例作一简析。(1)利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凑整。如,125×6×25×8×4=(125×8)×(25×4)×6=600000其方法是把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乘,然后再和其他的因数相乘。(2)利用积、商变化的规律凑整。如,75×12=(75×4)×(12÷4)=300×3=90040…  相似文献   

13.
位数除两位数是五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学时,应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具体教学过程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 1.运用类推法,教好准备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乘法知识,利用原型启发来进行类比推理: 由2×3=6→20×3=60(原型) 类推 6÷3=2→60÷3=(20)然后用实物操作进行验证。每个学生拿出6捆小棒(每捆10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让学生懂得6捆表示6个十,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所以得20。)  相似文献   

14.
[题目]□×△=36,□÷△=4 □=? △=?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24页思考题) 解法一:先排出两个数的积等于36的情况,再找出其中哪一组大数是小数的4倍。因为36×1=36,18×2=36,12×3=36,9×4=36,6×6=36,其中  相似文献   

15.
一、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向学生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由静态的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的动态探求。  如在教“商不变的规律”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把下面的八个算式分成两类:① (36× 5)÷ (12× 5) =3⑤( 36÷ 2)÷( 12÷ 2) =3②( 36× 10)÷( 12× 10) =3⑥( 36÷ 4)÷( 12÷ 4) =3③( 36× 2)÷( 12× 6) =1⑦( 36× 2)÷( 12÷ 2) =12④( 36÷ 6)÷( 12÷ 6) =3⑧( 36× 4)÷( 12× 4) =3 …  相似文献   

16.
瞿炜 《当代电大》2004,(8):93-96
例 1 已知x =π =3 14 15 92 6… ,求近似值x1=3 14 2 ,x2 =3 14 2 8的误差限、准确数字或有效数字。解 由 Δx1=3 14 2 - 3 14 15 92 6… <0 0 0 0 4 1ε1=12 × 10 -2由定义知x1是具有 4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 ,x2 是准确到10 -2 位的近似数。若只给出近似数x ,x为四舍五入得到的有效数 ,则可直接求出误差限和有效数字。例 2 求近似数x =0 2 4 80 × 10 2 的误差限和有效数字。解 因x=0 2 4 80× 10 2 为有效数 ,其误差限 :ε1=12 × 10 -4× 10 2 =12 × 10 -2它是具有 4位有效数字的近似数。例 3 已知近似数a=1 2 86 4 ,b =0 6 35…  相似文献   

17.
一节课的开端,对这节课的成败有重要的意义。有位教师在教两位数乘多位数时,一开始出示口算题:12×4= 12×30= 当学生答出12×4=48 12×30=360后,又出示48+360= 一名学生回答48+360=408。  相似文献   

18.
使用教材: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一单元第32—33页。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并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一些口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1)2×10 3×100 30÷10 2.教学指出:一个数乘以10、100、1000以后,这个数就比原来扩大了(板书:扩大);一个数除以10、100、1000以后,这个数就比原来缩小了(板书:缩小)。所以,6乘以10,100、1000,就表示把6扩大10倍、100倍、1000倍;6000除以10、100、1000,表示把6000缩小了10倍、100倍、1000倍。  相似文献   

19.
一、选择题 ( 12× 4分 )1 三个实数 - 3、- 2、0依次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 (   ) .A - 3<- 2 <0  B - 2 <- 3<0C 0 <- 3<- 2  D 0 <- 2 <- 32 2 0 0 2年 5月 15日 ,我国发射的海洋Ⅰ号气象卫星 ,进入预定轨道后 ,若绕地球运行的速度为 7.9× 10 3 米 秒 ,则运行 2× 10 2 秒走过的路程是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 .A 15.8× 10 5 米  B 1.58× 10 5 米C 0 .158× 10 7米  D 1.58× 10 6 米3 下列运算中 ,正确的是 (   ) .A a2 ·a4 =a8  B 1-a -b =- 1a-bC a - 1a =- -aD (tan30°- 13) 0 =14 下列…  相似文献   

20.
分母是1001的最简真分数共有多少个?首先,分解质因数1001=7×11×13,用除法可求得1~1001这1001个自然数中,7、11、13、7×11、7×13、11×13、7×11×13的倍数的个数依次为:143、91、77、13、11、7、1。然后,在下图相应的分划块中依次填数:ACB1201272110660(注:圆A、B、C分别表示7、11、13的倍数)1.先在三个圆公共的区域填写“1”,表示这1001个自然数中同时是7、11、13的倍数的数只有1个(就是自然数1001)。2.其次在三个圆两两的公共区域分别填写“6”、10”、12”,表示这1001个自然数中仅是11×13、7×13、7×11的倍数的数分别是6个、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