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四六”之名指骈文是在中晚唐自然形成的,从柳宗元合成“骈四俪六”到李商隐提炼为“四六”是一个创造性的飞跃.而这种提炼的基础应该是在中晚唐“四六”指骈文逐渐成为了文坛的共识.晚唐以后,“四六”概念迅速流行,结集益多,日渐成为专指应用性骈文的专有各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文学”一词含义演变之考证,认为,所谓“文学”即语言的艺术,其特征是形式和唯美。而分析六朝骈文的文体特点又恰好体现了文学这一本质特征。因此,六朝骈文是文学本质回归的表现。同时,联系六朝士人精神状态的畸形事实,本着人的自觉是文的自觉的前提的理论认识,本文认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  相似文献   

3.
骈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骈文应与诗、词、古文、传奇、变文一样,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唐代骈文比六朝骈文有长足的进步,这种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比之六朝骈文,唐代骈文词采力避华丽,趋于朴实,用典使事约简;二是唐代骈文不再受役于文辞、形式而加深了抒情性与思想性。其次,唐代骈文丰富了人们认为是其对立面的众多唐代古文的表现艺术。再其次,唐代骈文本身创造了众多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堪称优秀的作品,具有不可抹杀的实绩。  相似文献   

4.
阎镇珩作为晚清湖湘骈文作家,其骈文大多以“知遇”与“不遇”为主题,肯定“知遇”之人,同情“不遇”之人;用典平易、文风质朴、文辞美丽,有“古艳”之风。这与易顺鼎的“绮艳”式骈文有所不同。此外,阎镇珩为文采用“汉魏体”或“晋宋体”,有疏宕爽朗之气。这不同于王闿运骈文的“弘润”和“标致”,而是有自然充沛之气韵,以“意度”取胜。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其骈文都丰富了晚清湖湘骈文内容,深化了晚清湖湘骈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骈文名称在清代出现了从“四六”到“骈文”的演进,这种演进结果在民国时期得到定型。伴随着名称演进的是对四六与骈文的辨析。“骈文”取代“四六”,辨析四六与骈文,是骈文尊体思想在正名与辨体两方面的体现。骈文发展演变的阶段性与名称的演进相吻合,这为辨析四六与骈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代、民国文论家主要从三方面来辨析四六与骈文:1)从创作领域来辨析,认为四六局限于世俗应用应酬,而骈文则突破了这个藩篱;2)从行文句式来辨析,认为四六不仅是四六行文,而且全篇对偶,而骈文则相对自由;3)从审美效果来辨析,认为四六“无复作家风韵”,而骈文则富有文学色彩。名称的演进与对四六骈文的辨析,明确了骈文文体意识,提升了骈文地位。  相似文献   

6.
戴兰芬的《祭开业公文》是一篇骈文赋体的祭文,其文体特征表现在结构上把“赞言行”和“诉哀情”融入其中;在思想内容上哀伤之情浓、颂美之词实、功名思想重;在语言形式和写作方法上运用对句和典故。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早的骈文理论著作 ,《文心雕龙·丽辞》对骈文的产生、骈文的特点、骈文早期的发展都进行了一定的描述 ,并对骈散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具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8.
自清代以来,明代就被认为是骈文的衰微期。其实,晚明骈文已从明、暗两线振起。明线主要表现为四六表启走向繁荣,特别是启文盛行;暗线则主要表现为不以“四六”为名,但具有骈文之实的六朝文流行,序跋、辞赋等都可使用骈体。清初骈文延续这一态势,但偏重于学习六朝骈文而不是宋元明四六,从偏于应用性转向更重文学性。这种演进不仅实现了骈文对“四六”的超越,完成了体裁、题材和风格新变;同时又追认六朝之文为骈体,区分骈文为六朝体、唐体、宋体,批评宋元明四六局限于馆阁公牍等,从而确定了“大骈文”范畴,进一步彰显了骈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促进了中国骈文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也是我国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0.
南宋词科制度和南宋骈文发展关系密切,《辞学指南》作为唯一一部现存有关宋代词科的专书,对于宋代骈文文体及其骈文思想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具体阐述《辞学指南》所体现的骈文思想的几个方面,包括详分文体、明乎体制、严守程式、精于技巧、创新点评等。  相似文献   

11.
读《文心·事类》篇,写了几条笔记,题作“说《事类》”,意在辩白几个问题. 一、刘勰笔下的“事类”“事义”,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六朝文士的笔下出现了骈文,而当时却没有“骈文”这个名称;称六朝文为骈文  相似文献   

12.
“徐庾体”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周书·庾信传》,是指徐、庾父子四人在梁简文帝东宫时盛行的一种风格绮艳的文体。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宫体诗的特色;在散文方面,使骈文创作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14.
对“初唐四杰”称号与骈文的关系作一探索,认为“初唐四杰”这一称号并非以诗而显,而主要是因骈文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证了“课程”与“教学”两个词的词源。认为“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翻译的佛经中,而非通常所说的唐代,而且佛经中的“课程”已接近于现代汉语中的“课程”。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近的“教学”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而非通常所说的宋代。  相似文献   

16.
“东西”一词出现在唐朝以后。在元朝的白话作品中大量使用,一些被指认为“(南)宋话本”的话本中也有“东西”一词,很明显,“东西”流行于元代,但或许在南宋时已经出现。因此,“东西”一词最早只能出现于五代至宋之间。  相似文献   

17.
对骈文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探索,以为骈文应是“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一种主要由对偶句构成,具有对仗、用典、声韵、藻饰等四大修辞形式华美的文体”,骈文与辞赋有区别,不应将以赋名篇的作品归入骈文。骈文的兴盛期可定在南北朝到初唐时期。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证分析的统计方法,通过抽样统计发现,中书制诰部分标记为“新体”的骈文度明显高于标记为“旧体”的,而“新体”的骈文度又与翰林制诏部分的骈文度基本相同。白居易担任翰林学士在前、中书舍人在后,中书制诰部分“旧体”很明显草拟于元稹提出制诰改革之后,是一种经过改革后的散体,“新体”则属于传统的骈体制诰。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古代独特的一种文体,骈文有自己的演变轨迹,但“骈文”之名直到清代才广泛使用。从骈文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来看,骈文具有自身的自足性和对各类文体的兼容性,所以尽管骈文在很长一段时期有实无名或有其他别名,但它始终是古代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上的对偶、典事、藻饰、声律等使得骈文得以自立;也是其形式特征使得其具有兼容古代各体文章的可能。骈文具有“复合体”的形式美,具有内容上的典雅美,所以仍能以迥异于言志载道的审美风格,发展、演变千余年。  相似文献   

20.
论清代骈文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文在隋唐开始式微,后经唐宋古文运动的打击,宋、元、明三代的骈文虽然仍在一定范围中使用(主要是官场及应酬文字),但已是涓涓细流,不仅作者稀少,格调也愈来愈卑下。到了清代,一批文章家和学者,力图改变骈文的衰落情况,起而鼓吹骈文和骈文写作,自清初到清末,前后二百余年,骈文创作重新出现了一定的繁盛局面并取得了可观成绩,世称“骈文复兴”。 对于清代骈文是否真正复兴,当代论者有的赞成,有的反对。郭绍虞先生等认为“清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