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禹贡》梁州相关诸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贡>梁州为各种九州说所仅见,过去顾颉刚先生以此推断<禹贡>必是战国时代的著作,认为古蜀文化是独立发展的,直至春秋战国间蜀国始与中原发生关系,待秦灭蜀后<禹贡>才得以蜀境为梁州.从现在新发现的出土文献看,这些说法虽仍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特别是把九州的名词及其具体的说明看做是战国时人的一次性建设,即与<容成氏>九州先于<禹贡>出现的事实相悖.  相似文献   

2.
"洪水"与"禹抑洪水"是我国秦以前史上的一件大事,故所艳称的丰功伟绩.《孟子》中就把孟轲之拒杨墨,比之于禹抑洪水.《禹贡》虽系后人述古之作,终可略见"洪水"的情况和禹抑洪水前前后后的一些措施.《史记·夏本纪》更说:"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云云.用今天对于古史的理解来说明这一段话,就是:禹和益和弃(后稷)奉了帝舜的  相似文献   

3.
答:“州”在我国出现较早,《尚书·禹贡》中就已经提到了“九州”的名称和位置,其他的先秦史籍,诸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等也都有“九州”的记载。然而。先秦的“九州”只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种地域观念。直至秦统一确立郡县制度,并没有“州”的设置。到了汉武帝时期,疆域扩展,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将全国分成十三个监察区,因名称多采用《禹贡》和《职方》中的  相似文献   

4.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所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上海教育学院编)中错误颇多。现择其中我认为是较重要或较明显的错误指出如下,不敢即以为是,恭俟高明指正。 1.《鲧禹治水》:“卒布土以定九州”注:“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  相似文献   

5.
该文将大禹治水与治水中的群龙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解绎,认为禹治水神话中的群龙实是指洪水河川本身。洪水河川是龙诞生的生态起点和自然基础,是群龙之形的最原始的基形。群龙的动物类性状特征是以洪水河川中之蛇蟒蜥鳄为具象载体。禹治水时的龙蛇尚不是夏部族的图腾。禹命名为“擒蛇”或“擒龙”,禹逐杀龙蛇状的共工、相繇,治水中“黄龙曳尾”等等原始事象均是以神话变形的方式涵藏或再现着群龙与自然洪水河川间的真切关联,是用神话语言认真而曲折地叙述着禹疏川导滞治平洪水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和中国。文明古国史辉煌,礼义之邦名远扬。华夏汉族古称谓,只缘华夏已腾飞。[1]中华原指黄河域,中华儿女多奇志。[2]禹域名源治水禹,牧马久惊侵禹域。[3]传说上古分九州,九州生气恃风雷。[4]  相似文献   

7.
九州,又称“九围”、“九牧”、“九垓”、“九原”、“九域”、“九野”、“九有”、“九囿”等。如:《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亦作“九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裁)度为九州,谓之九囿。”《说文解字》段注:“凡分别区城曰囿。常道将引《洛书》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为九囿。’九囿,即《毛诗》之九有,《韩诗》之九域也。”《后汉书·冯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心中,“九”为大数,是个很特别的数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这一说法,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九”在中国文化中也特别被看重,譬如:九霄、九州、九重天、九九归一、九九八十一难,好像凡与“九”有关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人民中广泛地传颂着。这一方面是为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一方面是对禹能掌握水的规律,恰当地采用“导”的方法治服洪水的敬佩。相反,禹的父亲鲧单纯采取“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是鲧没有治水的愿望吗?不是,问题在于方法不对头。  相似文献   

10.
帝与鲧     
主持人小夫子:天帝是缺乏温情的"冷血天帝",鲧、禹是充满大爱的"热血青年"——《帝与鲧》的故事予你全新的阅读体验。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相似文献   

11.
关于鲧禹治水神话的研究,论者多以治水方法的异同而评定其功过得失。这自然是历史传递的复杂原因所导出的不准确结论。那么,作为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复原当属必要。笔者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九畴文化”,“九畴”文化的核心是“五行”文化。“五行”文化的“序”和“乱”是夏代建立之前华夏人类(特别是部落酋长)社会行为优劣评判的依据和法则——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恰恰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的“国号”,实际上是朝代的名称。在王位世袭制度下,某一姓帝王家族的延续统治,就称为一朝或一代,就有同一的“国号”;而“国号”的变动,就意味着统治权随着某一姓帝王家族的兴亡而更迭,也就是“改朝换代”。中国历史上的王位世袭制度是伴随着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剥削制度的发展而建立的,所谓“国号”也是伴随着阶级统治机器——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大约在距今四千年以前,传说中治理洪水的禹开始把王位传给儿子,并定“国号”为“夏”。  相似文献   

13.
古时的九州     
宗其 《老年教育》2009,(12):49-49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尚书》中,就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豫、冀、兖、青、徐、扬、荆、梁、雍“九州”。“豫州”即今河南省,管辖范围在黄河与湖北的荆山之间。  相似文献   

14.
禹是黄帝的后裔,因封国在夏,又称夏禹,人们为了纪念他治水有功,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相传在尧的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生活情况凄惨可怕。于是,尧派鲧(音滚)去治理洪水。鲧用堵塞洪水的办法,治了九年没有成功。尧让位给舜后,舜改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接受了他父亲用土堵塞洪水失败的教训,到各地去调查和测量,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使大水顺着已疏通的河川流入大海,解除了水患,还建起了排灌系统。禹又把稻种发给人们,组织人们生产劳动,度过了洪水之后的灾荒,使农业有了发展。禹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他身带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大腿累得没了肉,小腿上磨得  相似文献   

15.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并无减退,反而愈害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于是水灾平息,万民安康。  相似文献   

16.
人们一提起“九州”,总会想到禹铸九鼎以象九州的传说,认为九州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在先秦文献中确实也多次记载着九州的名称和地望,诸如:《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的过程,说禹先从冀州开始,先后治理了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境内的主要河道。并明确指出各州的地望:“冀州,既载壶口,沼梁及岐,既修太原,至  相似文献   

17.
泱泱中华,究竟几州?上古时代,全国分为“九州”。据《尚书·禹贡》,“九州”即①冀州,今河北、山西大部,河南北部;②兖州,今山东北部、西部,河北南部;③青州,今山  相似文献   

18.
“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中原上古行政区划,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尚书·禹贡》篇首先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及雍州。”《禹贡》的作者善于运用他有限的地理知识,穿插上一些神话性的资料和假设性的成份,竟然使九州区划图体现出:以少数山川表明九州之间的分界,并在各州范围内标明治水经过的地点、特殊贡品的产地、少数民族寄居点和直接通往帝都所在地——冀州的水道运输网等多种作用。因此可以说《禹贡》所描述的情况既是舜禹时代实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古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许多朝代.弄清楚古代主要朝代名称的来历,对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教材、巩固知识是有益处的.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名称.其建立者启,是禹的儿子.禹原为夏后代首领,后为部落联盟首领,因此启建立的政权起名叫“夏”.  相似文献   

20.
课本第 2 0页 :“公元前 2 1世纪 ,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而原初中《思想政治》第二册 (上 )第五课第二框又有“从此 ,由禹和启开创的夏王朝 ,……” ,新编初三《思想政治》第一课因袭了原初二《思想政治》的观点 ,“据说 ,禹在世时 ,已经对氏族制度进行过一系列改革 ,包括‘定九州’、‘制法律’和‘筑城墙’。‘定九州’就是把领地分为九州 ,按照地域关系来管理居民 ,这便超出了氏族血缘关系的狭隘界限。禹命皋陶制定法律 ,表明需要通过强制的手段 ,来保护奴隶主的特殊利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