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附加疑问句是英语中一种常用于口语的疑问形式,主要由“陈述句+附加疑问”构成。附加疑问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意的附加疑问旬,一类是非反意的附加疑问句。前一类型用得比较多,故人们常把附加疑问句称为反意疑问句。“反意”意味着对陈述句所叙述的事实加以反问,也就是说如果陈述句是肯定结构,反意疑问句必须用否定结构;反之,如果陈述句是否定结构,反意疑问句必须用肯定结构。事实上,陈述旬与后面所附的疑问旬有时可以都是肯定结构或都是否定结构(这种情况多带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2.
反意疑问句是在一个陈述句的后面附加一个简短的问句,对陈述句所叙述的事实提出相反的疑问.这种问句由两部分组成,陈述句部分为肯定式,反问部分则用否定式;反之,陈述部分为否定式,反问部分则有用肯定式.附加疑问部分的主语和动词应和陈述部分的主语和动词.在人称、数及时态上保持一致,这是一般规律,但在构成反意疑问句的疑问部分时还存在着下面几种特殊情况:1.陈述部分的主语是something anything,everything,nothing等表物的不定代词时,附加疑问部分的主语用it.例如:  相似文献   

3.
附加疑问句又称反意疑问句,是一种常用于口语中的疑问形式.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对事物  相似文献   

4.
反意疑问句,又名附加疑问句,是英语中疑问句形式的一种。这一句子结构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看法,第二部分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5.
附加疑问句     
附加疑问句由陈述句加简短附加问句构成,用以要求对方证实所述之事。附加疑问句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反意的附加疑问句,另一类是非反意附加疑问句。  相似文献   

6.
反意疑问句(The Disjunctive Question)又叫附加疑问句。它表示提问人的看法,没有把握,需要对方证实。反意疑问句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一个陈述句,后一部分是一个简短的疑问句,两部分的人称时态应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7.
反意疑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向对方提出情况或看法,并征求对方意见。整个问句由“陈述句+附加疑问句”两部分组成,基本形式有两种:  相似文献   

8.
【一号档案】反意疑问句的构成。 反意疑问句是一种常用于口语的疑问句,这种问句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陈述句,后一部分是附加的简短问句,中间用逗号隔开.因此反意疑问句又称附加疑问句。如果陈述句是肯定式,附加问句用否定式;如果陈述句是否定式,附加问句用肯定式。附加问句一般由“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代词”构成。  相似文献   

9.
反意疑问句又叫附加疑问句,是在陈述句后,对陈述句所叙述的事提出的疑问。其基本结构有两种:一种是“肯定陈述句+简略否定问句”;另一种是“否定陈述句+简略肯定问句”。反意疑问句的前后两部分在时态、人称和数上都要保持一致。例如:  相似文献   

10.
反意疑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它用于提问者虽有一定主见,但无把握,希望对方加以证实的场合。这种疑问句对陈述部分中的事实提出相反疑问,附在陈述部分后面,且用逗号隔开,因而又叫作附加疑问句。一般遵循前肯定后“否定”,前否定后“肯定”的原则。同时,前后两部分在主语的人称、数和谓语动词的时态上要保持一致(附加问句的主语一般用相应的代词)。现就初中阶段出现的一些反意疑问句归纳如下:1.陈述部分含“Iam”时,附加问句中用“arentI?”。例如:IaminClassOne,arentI?2.陈述部分为“Therebe”句式时,附加问句中用“bethere?”。例如:Th…  相似文献   

11.
殷鹭 《宜宾学院学报》2014,(11):102-105
附加疑问句在交谈中扮演着语用功能的重要角色,它既用于表达说话人的不确定性,又具有表达礼貌的作用。作为礼貌策略的一种实现形式,它具有寻求/确认信息、促进谈话、弱化语势等功能。女性在全是女性的会议中较多使用表达情态功能的英语附加疑问句;会议主持人比其他参会者使用更多的英语附加疑问句;参会者职务的高低与英语附加疑问句使用频率和表达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2.
吴吉松 《时代教育》2010,(7):60-60,62
本文以庭审录音转写为语料,从语用的角度分析附加问话在庭审互动中的语示功能.从使用人使用附加问话的心理态势出发,本文总结出附加问话具有积极语示、中性语示和消极语示功能.作为语言策略,附加问话在庭审中的使用应当恰当.  相似文献   

13.
怀远方言的反复问句是"可VP"式,通过"可"的语音变化来表达动词不同的体貌特征。可1表示未然,可2表示已然,其分布与疑问焦点结合紧密。"可"在各方言的不同语音形式是其语法化过程中语音虚化的体现;怀远话可2的读音是由于类推和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英语附加疑问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句法结构,不同的语调表达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本文通过对比21位本族语者和32位学习者的朗读语音数据,研究中国学习者表达英语附加疑问句的语调特点。研究发现附加疑问句主要体现为降调型和升调型,分别体现说话者的确定和疑问的态度。本族语者和学习者在调群边界特点、调核位置以及调型三个方面都存在异同点。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local cohesion on learning from texts. The study is based on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Participants were 176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ho read a Computer Science text. Half of the participants read a text of maximum local cohesion and the other a text of minimum local cohesion. Afterwards, they answered open-ended and multiple-choice versions of text-based, bridging-inference and elaborative-inference ques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with high background knowledge, reading the low-cohesion text, performed better in bridging-inference and in elaborative-inference questions, than those who read the high-cohesion text. Students with low background knowledge, reading the high-cohesion text, performed better in all types of questions than students reading the low-cohesion text only in elaborative-inference questions. The performance with open-ended and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was similar, indicating that this type of question is more difficult to answer, regardless of the question format.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阅读理解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英语阅读者更好的在阅读中与文本之间发生有效互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阅读理解问题的分类方法能够很好的和提问的形式结合起来,不仅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所提高,阅读教材的设计者还可以通过此种分类法来检验自己设计的阅读理解问题是否恰当,教师也可以借鉴这些分类来自主设计阅读教学中的各类问题,使得英语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另外,这种分类法还可以用来帮助分析教学材料,帮助设计合理的问题,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定量方法对所收集新闻访谈语料中主持人和嘉宾所用问句的数量、不同类型、比例及所含有的不同语用内涵从语音、词汇、句法和会话层面进行分析探讨,揭示了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存在不均衡的权势关系。主持人的提问次数要远远多于嘉宾,并且多次通过重叠和打断嘉宾来控制话轮,此外主持人还在一般疑问句中使用降调,这都说明主持人对嘉宾拥有权势,处于强权势地位。嘉宾通过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来配合主持人完成对话,处于弱势。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是通过问答的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为广大教师所采用,重点分析了课堂提问方式和技巧,并结合课堂实际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庭审问答中,公诉人通常使用预设策略询问证人,以获得对控方有利的推理。公诉人在使用一般疑问句、附加疑问句、信息疑问句和陈述疑问句时带有一定的预设,而预设是否成立取决于证人对含预设问话的回答。是否对公诉人问话中的预设进行确认,取决于公诉人问话的目的与证人的立场是否一致。当双方目的一致时,证人倾向于采取合作态度,承认问话中的预设;当双方目的冲突时,证人倾向于采取不合作态度,否认问话中的预设;当证人对公诉人的问话目的未知时,合作与否是未知的;当证人认为公诉人的问话目的为中性时,合作与否是个变量。  相似文献   

20.
Two classes in Developmental Reading were trained in question-formulation and were then required to ask any number and type of questions based on four texts. Three inter-raters coded the questions for their content and for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e dominance of recognition or retrieval questions, suggesting the students’ proficiency in reading for details and conversely, a deficiency in critical reading. In terms of form, although 57% of the questions were coherent and grammatical, this fact alone may not indicate a high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re were also many instances of the direct copying of phrases from the original text, pointing to the students’ lack of confidence or ability in summarizing and paraphra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