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活”的氛围,“启”的灵魂,“实”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韩亨发 《陕西教育》2010,(11):27-27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里着重谈语文课堂教学要强调一个“活”字。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要变“活”,变“动”,成为生命课堂。生命的本质在于“动”,要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就要摸准学生的兴奋点,找出学生的动情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让每颗心都有飞翔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活”是艺术的生命,语文课堂艺术也需要“活”。纵观当前一些语文课堂,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我想跟我们某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有余而“活”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5.
张志茹 《新疆教育》2012,(21):142-142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等等理念体现着语文《新课标》的思想,其实,直接点说,就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起来。该怎样“活”呢?我认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功能,建立能力张扬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命体,它不仅需要教师感性的点燃和熏陶,也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教师的理性思维是“经”,让语文课堂立起来,教师的感性思维是“纬”,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经纬交错”,语文课堂才精彩.  相似文献   

8.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有许多现象值得反思。一是:语文课堂“活”,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根本未“潜心会文”,解读杂乱无序,体验浅尝辄止,完全是游离于文本的夸夸其谈;二是:语文课堂“死”,较少关注情感体验,引导“启而不发”,体验无动于衷,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之所以导致上述情况,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富有智慧、蕴含思想,更体现着人文精神。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首先就应该是生动鲜活的语文课堂。生动鲜活的语文课堂需要预设求“新”、思辨出“异”、品评显“活”、拓展促“思”。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的组织应有利于多元解读,有利于多角度的思考,有利于激发讨论,使学生自由畅想、乐于探索、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语文课堂宽松、愉快,成为“开放式”的学习场所,这就要求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2.
王益坚 《成才之路》2010,(21):43-43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觉得拥有这样优化的语文课堂,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感觉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主要是教学氛围的"活泼",教师引导的"灵活”,学生思维的“鲜活”。可以说,语文课堂若具备了这三项“绝活”.那么。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人文精神的关怀,儿童的认知水平、语言文字能力和情感个性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最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充满激情呢?  相似文献   

14.
张二军 《教师》2011,(27):46-46
不少语文教师在一起研讨时,总会谈到教学中一个共性的问题:高年级语文课堂远没有低年级时的气氛活泼、参与度高。其实,高中语文课堂的“沉闷”,不仅与学生的生理和心智有关。还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语文课堂的“沉闷”现象,就必须从源头下手,源头问题解决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有“活水”,才能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6.
周旭玲 《考试周刊》2010,(12):61-61
本文针对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着重从“活”、“实”、“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那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智慧和隋趣的语文课堂呢?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认为,“活”应包括三方面: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空间,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让盲校语文课堂更具活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一种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活”的艺术。其主要内涵有课文基调、课堂节奏、课堂气氛和课堂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