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师数学课本《代数与初等函数》第二册83页例2需要简化。例题是这样的: 求方程407x-2816y=33的一个整数解。解:将方程化简为 37x-256y=3即 37x 256(-y)=3∵ 256=6×37 34 37=1×34 3(1) 34=11×3 1∴ 1=34-11×3 =34-11×(37-34) =(256-6×37) =11×[37-(256-6×37)] =37(-6-11-66) 256(1 11) =37×(-83) 256×12上式各项乘以3得 37×(-249) 256×36=3 原方程的一个整数解是 x_0=-249 y_0=-36 这道题应该怎样简化呢?我认为(1)式以前不变,根据(1)式的特点,我们完全有理由把(1)式直接变成  相似文献   

2.
学习了小数乘除法之后,课本上出现了这类题:根据145×208=30160,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结果:1.45×20.8= 145×2.08=1450×2080= 14500×0.208=或:“根据7884 73=108,写出下列各题的结果:78.84÷73= 78840 730=788.4÷730= 0.788 0.108=许多学生对此类题存有畏惧心理,几题一做,脑子里糊里糊涂。对剩下的题已毫无信心。针对此类情况,我想到了一个办法,一用,嘿,还真不赖,现在,就把它整理出来,与各位老第商讨。我们不妨把它叫做:“箭头分析法”。  相似文献   

3.
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从学校带回一张数学单元测试卷让家长签字,我捧着这张孩子的学习成果认认真真地看了个遍:还好,除了一个鲜红的大大的“”以外,其余的均是“√”。往日,我都是重点看看错题,分析其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辅导。今天也不例外,我就好好看看这道“错题”。谁知看完后,我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孩子,生气的是老师。先请看这道题:四、列式计算3.除数是12,商是26,余数是14,被除数是多少?孩子在这道题下面画了一个“?”,又把比除数还大的余数“14”改为“11”,然后列式计算:12×26 11=312 11=323就是这样一个结果被老师画了一个…  相似文献   

4.
(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23×12后) 师:我们不会计算23×12,但我们可以先来估计一下23×12的结果大约等于多少。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生1:我把23想成20,然后再乘12,20×12=240,所以23×12=240。  相似文献   

5.
我和××     
【思路指点】 根据题意要求,题中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从命题形式看,此题属于补足题目后作文。这是中考作文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命题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写这类作文,首先要在认真审题、弄懂题意的基础上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根据完整的命题作文。根据题意的要求,如果把××写成人,那就成了《我和妈妈》、《我和老师》之类的写人题目了。这类题目同学们练习较多,比较容易写,就不多讲了。如果把××写成物,那就成了《我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古代的数学名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我仔细看了看题目,觉得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鸡兔同笼”的解法———假设法来做,但是想起来好像挺复杂。我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突然,我灵机一动,发现:1个大和尚吃3个馒头,3个小和尚合吃1个馒头,这样加起来不就是一组4个和尚吃4个馒头吗?于是,我用以下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100÷4=25(组)25×1=25(个)……大和尚人数25×3=75(个)……小和尚人数我把我的解题方法告诉老师。老师听后,称赞我肯动脑筋,并让我把思路讲给全班同学听听。听完我…  相似文献   

7.
测试     
今天,老师发了一张测试卷,卷子刚发下来老师就郑重地跟大家讲要求:“请同学们注意两点,一、一定要按题的要求去做;二、只给5分钟时间,两面都有题。”全班哗然,“这么短时间,怎么能写完呢?”唉!还是快点儿写吧!只见第一题的要求是先读一遍所有题的要求,我想时间这么短,哪还来得及呀!于是我赶紧一道题一道题地抓紧时间写,谁知我刚写完第四道题就收卷了。大家都说:“时间也太少了,我们也没答完呀!”可是,老师还是把卷收上去了。收完卷,老师让苏晓涵把做题的要求从第1题读到最后一题,当读到第12题时,同学们全傻了,原来12题的要求是只做第2题和第…  相似文献   

8.
<正>怀特森先生教我们六年级自然课。上课的第一天,他给我们讲了一种适应自然能力极差、夜间出没的叫"卡蒂万波斯"的动物,这种动物在冰河时代就已绝迹了。他边讲边把那种动物的头盖骨传给我们看。我们做了笔记,后来还做了小测验。试卷发回到我手里时,我惊呆了。我做的每一道题的答案后都打了一个红色的大"×",不及格。肯定出了什么错——我把怀特森先生讲的内  相似文献   

9.
(三)代替法在解答计算题时,为了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可以把原式中相同的部分用字母来代替,这样的解题方法叫做代替法。[例1]计算:(1 10 11)×(10 11 12)- (1 10 11 12)×(10 11) [分析与解]仔细观察算式发现,算式中有  相似文献   

10.
换一个思路     
到一家超市去应聘主管。面试以后,只剩下我和小齐两个人了。主考官给我们出了一道实践题:让我们必须通过走访一些家电专卖店讯问出××洗衣机专卖店所在地。也怪,我们到街上卖家电的地方去,只见到小天鹅的、荣事达的、TCL的……就是没见着××的。我的竞争对手小齐首先进了一家  相似文献   

11.
怀特森先生当年教我们六年级自然课。上课的第一天,他给我们讲解一种适应自然能力极差、夜间出没、叫"卡蒂万波斯"的动物,这种动物在冰河时代就已绝迹。他边讲边把这种动物的头盖骨传给我们看。我们做了笔记,后来还做了小测验。试卷发回我手里时,我惊呆了。我做的每一道题的答案后都打着一个红色的大"×",不及格。肯定出了什么错,我把怀特森先生讲过的内容都原原本本地抄写下来并记住了呀!  相似文献   

12.
听了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小数乘法"一课,笔者有一种强烈的感悟——计算课教学同样精彩。【教学片断】师:我们先来口答几道题,热热身。请大家看算式直接说得数。师:0.3×0.3=0.9,犯过这个错的请举手。师:把1.5×6、1.6×5这两题放在一起是因为——(容易混淆),把2.5×4、2.4×5这两题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容易混淆)。师:20×0.5越10,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13.
[案例]“简便计算”的教学片断。教师出示例题:12×25师:这道题,用简便方法应该怎样算?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把你们各自想出的算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激烈的讨论声,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起了手。生1:我是先把12分成3和4相乘,再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将4与25结合相乘得100,最后,100乘以3等于300。生2:我同样把12分成6和2相乘,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将2与25结合相乘得50,最后50乘以6等于300。生3:我是将后面的因数分成5和5相乘,再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将12与任意一个5结合相乘得60,最后,60乘以5等于300…  相似文献   

14.
正昨天批完复习1的测试题,其中计算部分的两道题学生的的解法让我啼笑不得,错误率也是非常高的了。(详见如下)按理说,这样的题难度系数并不大,放在专门的练习中,错误不会这般高。我想,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两:一、数字出示很明显设置了"陷阱"。如(5/12+4/9)×12×9,学生将括号里面的两个分数的分母  相似文献   

15.
神奇的减法     
数学课上,老师给我们出了几道题,题目是这样的: 11-9= 15-9= 16-9= 18-9= 看过这些题目,许多小朋友都很快得出了答案,还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而我在做这些题的时候,还惊奇地发现这四道题都是十几减9,而且计算的结果都正好是这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加1。想到这儿,我迫不及待地  相似文献   

16.
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3×9=(27)4×9=(36)5×9=(45)6×9=(54)7×9=(62)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要求:1.…  相似文献   

17.
<正>今天我看到一道小学奥数题,是求周长。此时我的白人朋友罗伯特欢快地跑了过来,一下就被吸引了。罗伯特抓耳挠腮,大战几何图形。终于,久经计算,他将结果展示了出来。他说,这题好难,是数学几何专业课的吗?我说呵呵,是我们小学水准的题目。罗伯特表示惊讶,说,你们是买不起超级计算机导致需要人脑计算吗?我说,呵呵,只是让我们在智商上碾压你们而已。我11岁时就会用Gaussian Elimination解2×2  相似文献   

18.
【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5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来做。3×9=(27)4×9=(36)5×9=(45)6×9=(54)7×9=(62)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4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要求:1.…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人教版)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111页复习参考题B组:第一题,观察:2×3 1=72×3×5 1=312×3×5×7 1=2112×3×5×7×11 1=23112×3×5×7×11×13 1=300312×3×5×7×11×13×17 1=510511……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利用这个规律  相似文献   

20.
正这一天我讲的是乘法分配律,当讲完例题时,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做书中的简便运算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25×12=?学生埋头练习,我巡视大部分学生的练习情况,完成后我拿其中两位同学做的给大家看。25×12 25×12=25×(10+2)=25×(4+8)=25×10+25×2=25×4+25×8=250+50=100+200=300=300我说:这两位同学算对了,两种算法都可以,你们是这样算的吗?是的请举手。学生们说:是!(学生纷纷举手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