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全东  李超 《视听界》2000,(6):18-18
随着各地非专业报纸的扩版,以及娱乐版面的丰富和向广播电视领域的扩张,城市广播电视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本文结合1999年底徐州广播电视报所进行的读者调查,就城市广播电视报编辑观念的定位与转变进行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徐州广播电视报》创刊于1981年5月1日,原为八开两版,后改为四开四版,现为对开八版。这朵报业园地的新花,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期发行量最大,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综合性专业报纸。她始终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广播电视宣传服务、为广大听,观众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到既有大方向,又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徐州广播电视报》是报业大军中年轻的一  相似文献   

3.
无论何种报纸,都以头版为要。广播电视报当然也不例外。笔者从事《南通广播电视报》头版编辑工作数年,就如何办好广播电视报头版有一点粗浅的体会。一、力求贴近性。“广播电视报”这一名称,就决定了它必须以广播电视为依托,也就是行话所说的必须带“电”。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求广播电视报务必贴近广播电视,如果说广播电视报的其它版  相似文献   

4.
邓国超 《新闻窗》2013,(6):22-25
新媒体时代的报业竞争异常激烈,广播电视报也不例外,这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辉煌的纸媒,21世纪一开始就出现了新的变化,2005年成为拐点,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逐年萎缩,全国大多数广播电视报走向衰落,入不敷出,陷入了困境。创新广播电视报经营,积极探索广播电视报发展新模式,成为当代广播电视报经营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广播电视报的空前繁荣。八十年代末期,广播电视报发展到上百家,期发行量4000余万份,是各类报纸发行量最大、自费订户最多的一种专业报纸。在书山报海的信息时代,广播电视报异军突起,赢得受众青睐,争得了立足之地。广播电视报的兴起,为广播电视事业增添了活力。本文仅就广播电视报在广播电视宣传中的地位和传播特征,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柳杨 《声屏世界》2001,(11):47-48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振东在1998年常务理事会的报告中指出:“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是广播电视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它依附于广播电视又独立于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报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报,广播电视的面儿有多宽,它的面就有多宽。”这一说法。为广播电视报的宣传报道又一次作了界定,打破了广播电视报以前“带电作业”的狭窄理念,为广播电视报指出了以广播电视为中心,在补充中丰富,在延伸中升华的创造天地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阿丙 《新闻天地》2002,(6):19-20
一、现实呼唤新编排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伴生物。这个与广播、电视相伴随的新媒体的兴起、发展,得益于电视节目的日益丰富和电视频道的增多,更得益于电视节目预告表的特殊作用。所以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广播电视报是节目报。尽管这种认识存在偏颇,但还是说明了广播电视报和节目预告表的关系。事实也是如此,广播电视报人一直视节目预告表为广播电视报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但是,广播电视报的节目预告表的编排方式却是几十年一贯制,以电视台为单位,以播出时间和电视节目先后为顺序。这种编排方式在电视频道少、电视节目不车富,观众选择空间不大的时期是可行的,但是随着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观众选择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报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兴起而兴起,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85年,全国仅有46家广播电视报,其中省级广播电视报有二十余家,而城市广播电视报不足二十家,当时的城市电视台也不足五十家。到了1995年,全国计有电视台982家,有线台1202家,教育电视台941家。(据《文汇报》)相应地城市广播电视报也发展到200—300家。 城市广播电视报兴起,打破了省电视报的一统天下,一个省多的拥有城市电视报20多家,少的也有10余家。如某省广播电视报,1985年发行量曾突破130万份,而到了1995年,发行量只剩下了20-30万份;从地域上也相应缩小.原来几乎遍及全省各城镇,如今仅限于省城一带。 城市广播电视报迅速兴起,是有宏观经济基础和主观人为因素的。在经济基础相对贫乏的80年代,文化娱乐活动也相应贫乏,人民群众的业余娱乐生活迫切需要这份报纸,因为那时候,每天晚饭后的时间,绝大多数人都是消磨在电视机前的。作为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作为电视台与观众间的桥梁和向导,广播电视报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报节目版是刊登一周广播、电视节目预告表的专业版面,作为电台、电视台节目播出安排的书面表达形式,在广播电视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节目版直接满足了广大受众订阅广播电视报的第一需要──自主能动地选择收听、收看自己喜欢的声屏节目。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报借助广播、电视节目预告这根"收视拐杖",拥有十分广泛稳定的读者群和可观的发行量.其次,节目版为广播电视报其它版面组织稿件介绍节目内容,进行节目评介提供依据.这是由广播电视报的"带电"属性和引导受众视听的职能决定的.因此,节目版被公认为广播电视报…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大潮和激烈的报业竞争已把广播电视报挟持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报业资源被大量哄抢,报纸发行量严重滑坡便是佐证。然而,广播电视报并非无招架之力。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而要真正使广播电视报走出低谷,重振雄风,必须对广播电视报的属性作出正确的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相应对策。广播电视报的属性界定一、专业报特色广播电视报属于专业报之列。其理由有二:一是所有广播电视报均由广播电视部门创办和主管;二是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的衍生物,系广播电视的延伸和补充,其刊登的内容主要限于广播影视方面。但…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广播电视报是小报。那么,广播电视报这种小报能否作出“大文章”呢?回答是肯定的。早在50年代,伴随着人民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广播电视报的前身——广播节目报应运而生,其宗旨是,依托于广播,服务于广播和听众。这给了广播电视报与生俱来的优势。而今,在广播影视事业如日中天,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应该说,以这样最现代化的传播媒体为依托的广播电视报是有着非  相似文献   

12.
广播电视报属于文化商品,是商品就要投资动作,就要通过市场盈利以维持报社运转和发展,否则就要失去存在的可能——如果说前两年,广播电视报的同仁还在为“带电不带电”、“市场不市场”、“报性变不变”等问题探讨和争论,那么在今天,几乎所有的广播电视报人都清楚,市场的认可才是广播电视报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3.
荆婵 《青年记者》2008,(12):112
广播电视报作为一个边缘媒体,在晚报都市报的挤压下,已经走得步履蹒跚.很多人对广播电视报的生存意义产生了质疑,认为它最终将淡出历史舞台.事实上,广播电视报不仅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广播电视存在一天,广播电视报就有其生存的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广播电视报重新走近百姓,走人家庭.下面我们就从石家庄广播电视报<声屏之友>的改版成功来分析一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1979年中国广告业开始复苏至今已过去了整整二十年。二十年间,广告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深深扎根在受众之中,左右着消费群体、消费指向。其间,广播电视报在报业中异军突起,广告效果非同凡响,每每给广告主带来意外惊喜,经济与社会效益稳步增长。现在,广告主(尤其是私营广告主)在广播电视报的广告投放中占有比例愈来愈大,有的甚至指定广播电视报为广告投放的首选媒体。在竞争愈来愈激烈,有众多媒体可供选择的今天,广告主对广播电视报情有独钟,个中原因值得探究。我们不妨先看几例广告:例一、某期广播电视报出版发…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报在全国报纸系统中,应该说是一枝新绿。广播电视报因其年轻和独有的特性,其发展尚无成熟经验可资遵循,所以它只能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中,在不断地否定自我中前进。大连广播电视报在创办十五年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稳步前进之路,虽说在发展中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引起全国同行的关注,但我们认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大连广播电视报》发展到今天也只能算是初步具备了新型广播电视报的雏形。如何面对实际,适应社会发展,树立崭新媒体形象,提高报纸整体质量,广播电视报行业确实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一、城市广…  相似文献   

16.
苏鹏 《新闻采编》2009,(1):33-34
广播电视报是服务于广播电视系统的行业报,也是服务于家庭的纯个人订阅的娱乐报,伴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报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快速成长和辉煌,由于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也出现了行业性衰退。广播电视报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促进广播电视报的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陆续迎来了复刊1000期纪念日。在“文革”中被迫停刊的广播电视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复兴、壮大。风雨征程千期报,记录着改革开放20年。而改革开放的20年,也是广播电视报不断推进新闻改革的20年。当历史这个真正不沉的“泰坦...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广播电视报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一条冲出“重围”的路,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广播电视报的现状与问题(1)广播电视报固有优势逐渐减弱,受众群体日益萎缩。随着20世纪90年代生活服务类报刊的兴起、电视遥控器的普及、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等新情况的出现,观众对节目表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观众可选择媒介的多样化,导致全国广播电视报的受众数量一年不如一年。(2)广播电视报内容单一雷同、缺乏个性特色,无法满足读者需要。虽然很多广播电视报不断改版、扩版,版面增至24版到40版之间,有些还出版副刊或特刊,但周报的性质限制了…  相似文献   

19.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广播电视宣传延伸和补充的广播电视报也日趋成熟。从过去单一的节目预告单发展成一张立足声屏、辐射社会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家庭服务类综合性报纸,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副刊的崛起。广播电视报副刊的兴办,使之从附属于广播电视的传统定势中解脱出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增强了竞争的活力。在当今越来越多的日报、晚报乃至各种行业报纷纷抢占广播电视园地、广播电视报面临严重挑战的情势下,如何办好广播电视报的副刊,在内容的取舍和版面栏目的设置上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使广播电视报扬长弃短,以其独具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立于不败之地,成了摆在广播电视报编辑记者面前的一大课题。为此,本刊特编发《湖南广播电视报》楚望霓、《江西广播电视报》吴文滨、田海宏三位同志撰写的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广播电视报副刊的特性、地位、功用及发展前景作一番探讨,供从事广播电视报采编工作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20.
葛湘 《视听界》2006,(2):87-88
2001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发行量大幅滑坡,萎缩至10万份左右,广告收入也跌至800多万元,报纸生存陷于困境。困境给人敲响了警钟,要谋求发展,只有“换种活法”,走改革之路。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无锡广播电视报》开始努力寻求变革。2002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开始着手做好“跳出广电,着眼大都市”的准备,尝试推出《无锡新周刊》,以“新闻、娱乐、资讯”为主要框架,以B版的形式与A版——传统的广播电视内容互为补充,且作为《无锡广播电视报》的延伸。三年来,这份附属于广电报的新周刊逐渐被市民接受和认可。2004年下半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又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