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灭惑论》是除《文心雕龙》、《剡石城寺弥勒石像碑铭》外刘勰现存的重要文章。有关其撰年,学术界有不少不同的说法,论证的思路及依据也多有差异。笔者认为,从《出三藏记集》中十卷本《弘明集》目录,释僧顺《释〈三破论〉》题注中谓《三破论》为道士冒张融名作,齐梁佛、道二教的传布及《三破论》、《灭惑论》的主旨来看,《灭惑论》必定撰成于芬代。笔者不同意先此齐代说的论证,认为从《出三藏记集》、顾欢作《三破论》考订《灭惑论》的撰年是不对的。笔者也不同意梁代说的论证,梁代说在对《灭惑论》、《三破论》主旨的把握上.在联系时风理解《灭惑论》的产生年代上都没能切合实际。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争论是必要的,但不细致利用现存史料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深化龙学的研究是有所帮助的。本文对上述诸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纲领。但是,《龙》学界对《原道》篇的认识分歧很大。有的同志根据篇中“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等语,和刘勰具有的“征圣”、“宗经”观,认为这里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思想。这种看法似乎失之笼统,并且也不符合《征圣》、《宗经》的主旨。另有人根据刘勰所作《灭惑论》、《剡山石城寺石象碑》等文,认定《原道》之“道”是“佛道”、“佛性”。也有人根据篇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3.
试论佛教论争对刘勰折衷方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东晋南朝佛教论争的考察,试图说明自东晋慧远以折衷之法调和佛儒关系后,佛教论争中折衷方法的大量实践,为刘勰以折衷论提供了一份可鉴之资。而刘勰深广的佛学背景,使其在《心雕龙》中吸取这一方法资源成为可能。最后结合刘勰《灭惑论》和《心雕龙》的具体创作,论证刘勰折衷方法在实践上主要借鉴了佛教论争。  相似文献   

4.
刘勰一生始终奉儒家思想为圭臬,出仕入世、为学致用的思想贯穿其一生。《文心雕龙》表明刘勰推崇儒家思想,把儒家经书作为文章的范本,把孔子奉为精神导师,唯物主义的儒家世界观因素主导了他的思想。《灭惑论》表明刘勰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把佛学儒学化,实现了儒佛合流。刘勰的生活历程及其两部主要著作充分证明儒家思想是刘勰世界观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通变”论是《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勰不但在《通变》篇集中阐发这一理论,而且将有关观点贯串于全书。要确切全面了解《文心》理论体系,不可不对“通变”论作认真的探讨。但是过去和现在的不少有关论著把“通变”解释成“继承与革新”;又有人把刘勰的“通变”论持为复古论。窃以为这两种说法有欠切当,值得再行斟酌,故特作此文,稍加辨析,请教方家。  相似文献   

6.
“通变”论是《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勰不但在《通变》篇集中阐发这一理论,而且将有关观点贯串于全书。要确切全面了解《文心》理论体系,不可不对“通变”论作认真的探讨。但是过去和现在的不少有关论著把“通变”解释成“继承与革新”;又有人把刘勰的“通变”论指为复古论。窃以为这两种说法有欠切当,值得再行斟酌,故特作此文,稍加辨析,请教方家。一欲辨“通变”之义,先探“通变”之源,即刘勰所谓“观氵兰以索原”。刘勰把《周易》尊为五经之首,在《文心》中频繁采其哲理以论文学。他的“通变”论也不例外,不少重要观点,本于《周易》。兹举证于下:  相似文献   

7.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关于十二卷《大灌顶经》的形成有各种说法,但从经文本身提供的内证,参酌其它资料,可以考定《大灌顶经》后三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前,前九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后。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被集中编辑为十二卷,《大灌顶经》的作者为刘宋沙门慧简。  相似文献   

8.
我和李振江撰写的《究竟什么是论证》一文(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对刘宗棠,同志《论“承认”》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接着张盛彬、杨世秀同志又分别撰写了《究竟什么是成功的论证》(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关于论证、论据与承认》(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肯定刘宗棠同志的观点,并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了商榷意见.为了对有关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促进我国逻辑界对“论证”的研究,特撰写此文,对张盛彬、杨世秀同志文章(以下简称“张文”、“杨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反驳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陆机的“心游万仞(《文赋》)、刘勰的“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游》)等论述为代表的“神游”论,是我国古代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本文拟对神游论的哲学意蕴、美学内涵及其在美学史、文学史、艺术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试作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刘勰撰写《文心雕龙》时的年龄不是三十多岁 ,而是四十多岁 ;刘勰在刘宋时未出仕的原因是他年未二十 ;梁武帝在天监元年即位之初所颁布的广求贤才的诏旨是刘勰产生撰写《文心雕龙》的动机的诱因 ;由此推出刘勰的生年为宋大明七年 ,其开始撰写《文心雕龙》的时间为天监二年春 ,书成于天监三年夏末至冬初之间  相似文献   

11.
周绍恒先生认为,慧震卒于梁大同三年闰九月至五年七月之间,其还乡国的时间为普通七年九月之前,因而推出刘勰卒于普通四五年间的新说。笔者认为周先生引的史料有误,因而推出的结论不实。慧震与刘勰在定林寺撰经,功毕回乡国的时间应为湘东王第一次任荆州刺史的大同三年闰九月至五年七月之间,其卒年应为湘东王第二次任荆州刺史的太清元年正月至二年十月之间。因而,刘勰应卒于大同三四年间。  相似文献   

12.
刘尚对刘勰影响深远.<文心雕龙·序志>"予生七龄"之梦,是刘勰以隐喻的方式蕴藉着的对刘尚萦怀难忘的情结.刘勰设计的"予生七龄"的梦象,用<易经>解析实乃凶兆,正是刘尚战死的那年(公元474年).刘勰当生于公元468年.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有许多惊人的巧合。本文意在通过对二者的比较 ,找到母语、时代不同的两人在文学风格理论上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体大虑周”的文艺理论巨著,它不仅对文学批评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且还对逻辑学方面的非形式谬误问题有所涉猎。其所论谬误大致可分为四种,即:文浮于理、论证不当、认知不当、用字(词)不当(包括文字误解)。刘勰的谬误思想是受到因明学“过”之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史视野考察《文心雕龙》有其积极意义。首先,历史书写是刘勰的言说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序》可以看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文学简史。以《时序》为中心,再结合其他诸篇,可以看到,刘勰客观上书写了一段从先秦到南朝宋的文学史。其次,历代文学的书写中,对帝王及帝王文学的大力书写是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刘勰的文学理想。第三,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十代文学的发展有高下之分。在刘勰看来,周代及其以前的文学是后代无法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风骨"释义     
刘勰《心雕龙》中提倡的“风骨”,实际是指章的气和力量,是刘勰对当时的风的一种要求。当“风骨”被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而提倡时,它就成为一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对战国诸子的论述是诸子学史中的重要材料,其中蕴含了刘勰对诸子各派的深入认识,这需要结合其对偶的结构才能把握。历来论诸子的材料可分阔论类和简论类两种,刘勰本段以骈文论其学术则兼顾了以上两种体式的长处。另外,刘勰在诸子之学兴起的问题上更倾向于时势说,在分析其学术特色时考虑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具体阐述时称“子”而不称“家”,这是其子学观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概括全面,但在论述五言诗时对魏晋大诗人陶渊明只字未提,其原因是刘勰与陶渊明两人对"自然"有不同理解以及刘勰对玄言诗的误解等。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和刘勰在鉴赏观上的共识是强调以儒家诗教为诗美鉴赏的准则,以及重视发挥情感体验的作用。其相异之处:一是标举读解主张不同.王船山主张“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刘勰主张读者须当作品的“知音”;二是倡导接受方式不同,王船山讲求“涵咏”的功效,刘勰关注“虚静”的心境。两者具有可资比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论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指出了文学想象所达到的境界是“神与物游”。结合《神思》和《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篇目看,刘勰认为想象之物有其容,此观点不符合文学想象乃至下笔成文的实际情况。刘勰又认为想象的前提条件是作家必须扎实地“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对此观点,今人应该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