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斌 《教师》2010,(16):82-82
数学的连续性特点,是数学教学原则的理论支柱之一。对数学连续性的理解与认识,有助于数学教育工作者形成全面、正确的数学教学观,那就是:循序渐进夯实基础,触类旁通拓展能力,同时重视培育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唯其如此,才能使学生从一些比较简单的、具体的事实和道理,逐步推演出比较复杂的、抽象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数学的连续性特点成为数学学习过程中持续的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钻研问题。  相似文献   

2.
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本次高中课改的一个理念.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坚持适度的形式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数学概念的内涵,使他们自觉地将个体思维融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体会菹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教学任务顺利、按时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APOS理论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角度出发,认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心理建构.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运用APOS理论能够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建构起数学概念的体系,真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概念形成自觉意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对数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数学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能够让学生形成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对接"前经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学生自我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  相似文献   

5.
正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那么怎样加强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一、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把握概念如果我们不仅知道数学概念本身,而且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那么我们对数学概念引出的必要性、概念的本质及其功能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数学思维发生和发展的前提,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对概念教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概念联系在促进学生概念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说学生对一个概念理解了,就是指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关于这一概念的比较充分的概念联系,从而使这一概念成为了学生已有知识网络的一部分.这个认识对数学概念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以为,在小学数学中,"概念联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生活概念与数学概念的联系,二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示之间的联系,三是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重视通过概念联系促进概念理解,具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同时,它也是数学教学体系与学生数学认识结构中的最基本元素。因此,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概念,从而生成鲜活的数学概念。  相似文献   

8.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同时,它也是数学教学体系与学生数学认识结构中的最基本元素。因此,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概念,从而生成鲜活  相似文献   

9.
职业中学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存在缺乏兴趣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对数学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数学观。因此,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显得尤其紧迫和必要。对职业中学学生来说,首先要回答好数学是什么,学数学做什么,数学学什么这样三个问题,在教学中要采取恰当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的数学观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数学观。  相似文献   

10.
王书臣  王立冬  张友 《成人教育》2012,32(1):115-116
数学态度包括数学观、数学兴趣和对数学美以及数学中的辩证思想的感受与认识.要使学生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获得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态度,教师就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现身说法,以积极的个人数学情感引领学生的数学态度的形成,并能多角度、全方位促进学生的积极数学态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概念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正确地理解概念是学好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好数学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变迁赋予知识的内涵、性质、价值、功能、分类、评价以全新意蕴.教育与知识密不可分,知识观的更新赋予教育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嬗变的知识观对教育实践提出强劲挑战.要回应挑战,教育观的现代转换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以人类生活实践为中介,人类自然观与自由观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相关性。对这种内在相关性的揭示,不仅将克服理论界对自然观的抽象考察,为我们重新考察自然观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而且必将为环境危机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都需要与时俱进。试从尊重人性、立足个性出发,提出教育必须树立人本教育理念,尊重个体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创建因材施教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主体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产力的定义问题,无论从广义的角度还是狭义的角度都有多种不同观点,这些对生产力的理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发展的认识。而“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一观点则成为我们对生产力概念理解的主流观点。但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我们的发展正陷于一系列的“发展危机”中。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物质力量”的角度来理解“生产力”及“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确立我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从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共同体与现代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广义文化观。从梁漱溟文化中性论和梁启超的民族劣根性、美国传教士的有色眼镜与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批判诸方面评价了狭义文化观。从中国文化生态基本面貌、三种文化形态的局限性、多元文化的价值迷失、弘扬主导文化 ,培育文化合力诸方面探索了价值观的文化困惑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和借鉴外国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理念上的四大变革:从物本主义发展观到以人为本发展观;从唯经济发展观到社会全面发展观;从自发发展观到协调发展观;从不可持续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Critique of the Schema Concep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basic concept in most theori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as well as in many versions of constructivism, is that of the schema. The questions behind this paper concern the nature of schemata and what role the concept plays i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It starts with a brief look a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from Kant to its use in some modern textbooks of psychology. One argument is that during its history the originally hypothetical character of the concept has been forgotten. It is now more or less taken for granted that schemata exist. But there are logical inconsistencies in ap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 and its usefulness within educational theories can be questioned. The concept also lends itself to manipulatory psychological practices, 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a US advertising company. The paper ends with a suggestion that we return to Aristotle and a more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questions of learning and knowledg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9.
利益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上一定的主体对一定对象和条件的拥有关系。主体需要、能实现主体需要的对象及社会认可 ,构成利益的必要条件。单纯的主体需要和客观对象等均不构成利益  相似文献   

20.
哲学宇宙观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形成,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演进。已有的宇宙观理论面临着种种困惑,滞后科学、时代与单维阐发是其主要原因。当代宇宙观应当在关注现代科技的同时确立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