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李燕妮 《文教资料》2011,(15):15-17
加拿大籍海外华文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交错的彼岸》以侦探小说的结构讲述了东西方的人向彼岸大陆寻找理想人生的故事,其适彼乐土的行为更具形而上寻觅灵魂栖息家园的意味,形成了一种中西交错的和谐美和洞察人类精神的深邃感。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3.
莫言和爱丽丝·门罗分别是中国和加拿大国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以长篇小说见长,门罗则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他们以讲"故事"人的身份用不同风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表达各自的文学"故事"观。两篇演讲词超越地域界限和性别视角,在母亲主题,成长地域环境的影响,追求独立自我的写作风格,对写作理想的执着追求等四个方面传达出共同的"故事"理想和不同的写作态度,展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表现两位作家对人生共同的追求精神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摆渡》是高晓声一本小说集的‘在言”。“有四个人到了渡0,要到彼岸去。”“彼岸”即“对岸”之意,但其含有特殊的佛教意义,指“超脱生死的美好境界”。仔细品读,(摆渡)整体是篇寓言故事,是借“摆渡”的故事宣讲文学道理,或干脆可看作是高晓声的创作宣言。要说的道理也许不算深奥,只是在回答一个老问题:作家是干什么的?答案已有千百种,同中有异,异中见同,不好统一。高晓声用这个故事做比方,交了自己的答案:作家犹如摆渡人,他以真情实感将读者“渡到前面的彼岸去”。“摆渡”这个比喻看似简单,但它对一个不易说全说透的…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创作中存在一条潜在的"反奥德赛"线索:有的作品是对《奥德赛》故事的"显性"的颠覆;有的作品是从思想内容上对《奥德赛》的倾向性主题进行"隐性"的颠覆和批判。这条线索的形成是阿特伍德对前人创作的"创造性误读"的结果,也与她受弗莱原型批评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1]从女性视角描述了加拿大小镇上的平凡女子的普通家庭和婚姻生活,以及所面对的种种家庭矛盾的烦恼和无奈。基于《逃离》的短篇故事中婚姻形象和特征分析,揭示二十世纪中叶加拿大中下阶层所面临的婚姻困境。  相似文献   

7.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在家族文本中,"围城意识"与叙事形式是一种双向阐释、互相印证的关系.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可分解为三个阐释向度:家族故事的横向组合关系(即故事生成);家族故事的纵向聚合关系(即叙事模式);家族故事的语言构成机制(即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是一位具有生态视野的作家,其早期小说《使女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世界观。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对人与自然、男人和女人的冲突问题进行反思,试图说明人类只有走出征服自然的怪圈,才能重返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莫言把写人作为小说的根本,坚持以"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为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态度,书写民间故事与历史传奇;同时,他认为作家的想象力是作家创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艺术与文体结构的不断创新,从而使自己的故事获得了世界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詹尼斯·菲阿门哥教授是渥太华大学文学院英语系的终身教授,身兼加拿大文学权威期刊《加拿大文学》和《加拿大文学研究》的编委,主要研究加拿大女性作家,尤其是蒙哥马利、爱丽丝·门罗和莎拉·邓肯,以及加拿大文学中重要作家的宗教观。她先后撰写和编著了《女人的一页:加拿大早期新闻学和修辞》(2008.)、《另外的自己:加拿大文学想象中的动物》(2007)、《加拿大剑桥文学史》和《反思加拿大:妇女历史的希望》(2006)等作品。2015年,笔者获得加拿大政府和中国留学基金委的"中加学者交换项目"资助,受大连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委托,在渥太华大学访学期间采访了菲阿门哥教授。访谈中菲阿门哥教授讲解了蒙哥马利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魅力,从女性主义、性别角色、传统型和宗教等视角提出了非传统的独特观点,并简述了蒙哥马利接受到的文学影响,以及她对后来作家的影响。在讨论中,菲阿门哥教授澄清了关于蒙哥马利的女性写作的误解,驳斥了将其定义为女性主义作家的观点。她还强调了蒙哥马利的日记的研究价值,指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好书我来荐     
推荐一:《西顿动物故事》作者:[加拿大]E.T.西顿从小到大,我们读过许多有关动物的故事,通常不是把动物拟人化,就是把动物放在从属地位,总之还是在写人,但《西顿动物故事》却把动物当成真正的主角来写。作者西顿是一位为动物著书立传的作家,也是一位探险家。他把动物放在和人类平等  相似文献   

12.
听一听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写道:“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希望是灯,照亮你前行的路,希望是帆,牵引你奔向彼岸,希望是火,引燃你生命的光芒。没有希望,你会失去前进的勇气,生活的方向,对未来的渴盼。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关于希望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3.
成长关键词:开拓与执着相关链接:作者是加拿大早期拓荒时代著名的女作家。"清晨向长空射出明媚的光,照遍加拿大,把大地展现给上苍;加拿大的衣袍洁白绚烂,海岸边  相似文献   

14.
林卓宇的文学世界是从3岁时,妈妈每晚的故事联播开始的,《杨柳风》《丛林故事》《野天鹅》……妈妈讲得细心,小卓宇听得入迷。有一天,林卓宇捧着故事书,问:"妈,这些故事都是怎么写出来的呀?真是太有意思了!"妈妈回答道:"这些故事都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他们可了不起了……"林卓宇说":那我也想当作家。"  相似文献   

15.
"波罗蜜"是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译为到彼岸。《坛经》对"波罗蜜"的理解是和到彼岸、离生灭联系在一起,这和其他佛教"波罗蜜"的含义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于《坛经》中的"彼岸"在自性之上,所以此"彼岸"不脱离世间,觉悟到自身中本有的真如性,就到达了彼岸。《坛经》以"流水"比喻"波罗蜜",与佛教"五蕴"理论有关,同时代表了动静不二的清净佛性。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黑兹尔飓风》和《美洲红鹮》中体现了作家对自然的双重性态度。阿特伍德把表现自然的破坏力、自然的治愈力以及保护自然的思想融入这两个故事,实现了不同作品中生态内涵的有机互补,体现了其生态思想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盲刺客》中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搭建起错综复杂的叙事迷宫,其中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是作家得以完成该叙事作品的重要手段。从叙事学角度看,可以从叙事结构、视角和声音三个方面对《盲刺客》进行解析。玛格丽特把高超的叙事策略与一贯以来沿用的女性主义题材巧妙结合,揭示了加拿大的现代女性情感、地位和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将<故事新编>文本构成的独特性质"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和"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分别与郭沫若前期历史小说和茅盾历史小说的性质相对比,认为此文本为后二者两重性质的有机融合,体现了<故事新编>对"彼岸"理想世界的超越性追寻和对"此岸"世俗性现实世界的批判性审视.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小说"中的问题女性转化故事是作家在一种"时代共名"日趋强势状态下创作的,但细心解读《铁木前传》、《"锻炼锻炼"》中富有代表性的女性转化故事,可以发现这背后包含着作家思想和观念的真相,感受到"时代共名"状态下透射出的难能可贵的人本光芒。  相似文献   

20.
在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对桥的四次描写是一种深层结构,这种深层结构潜藏在故事的表层结构之中。桥连着人生的两端,从此岸到彼岸。以此表现农村知识青年的觉醒、抗争、何去何从。人们开始朦胧地关注个人的命运和理想,由此引发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