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通过在凤台李冲乡魏郢村与新集镇郭郢村两地对古入声字今读音的实地考察,发现凤台方言不像一般的官话方言那样完全没有入声与入声韵,也不像一般的南方方言那样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与入声韵体系。凤台方言还存在入声与入声韵,但出现了分化,其中有一半转化为阴声韵,主要读舒声213调,少量的读24调或52调,一半仍为入声韵,读促声55调,有喉塞音韵尾。入声与入声韵的存在,也使得凤台方言的归属成了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调类这个角度对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状况进行考察,指出辉县方言的入声调不分阴阳,调值为一中短促调,并且正由促声向舒声转化,入声舒化后入声调归平声的较多。并探讨了造成变化的原因,展示了辉县方言入声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3.
属西南官话的贵州都匀方言保存了中古入声调类,但塞音韵尾已消失,调值已舒化。都匀方言入声的分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西南官话"入声归阳"的规律不同。有一些入声字已经完全归入阴平、上声、去声三调,还有部分入声字有入声和非入声两读。另外有少数舒声字有入声化现象,与上古汉语长入字在都匀方言中的遗留有关。  相似文献   

4.
秦岭 《文教资料》2007,(6):98-100
日语促音的产生与中古汉语入声音的借入有关,发生促音便的音节一般都是汉语中入声借音。从中古汉语的角度出发,[-k]、[-t]、[-p]韵尾与相应的日语表记对应非常整齐。从日语角度出发,以[~キ]、[~ク]、[~チ]、[~ツ]、[~フ]结尾入声音与汉语入声韵尾也基本成系统对应。[~キ]、[~ク]对应[-k],[~チ]、[~ツ]对应[-t],[~フ]对应[-p]。而通过对比讨论我们发现,日语的促音化现象与汉语入声辅音韵尾的喉塞音化在原理上有所共通。这一事实对中古汉语的语音流变规律的揭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陕西方言里,无论保留入声的陕北还是不保留入声的关中。“弱着缩”等少数古入声字除了入声或舒声阴声韵的念法,还有[aη]组阳声韵的读音。我们认为,这些药韵、屋韵字的[-η]尾是由古入声韵尾[-k]转化而来。“麻将”来自“麻雀”。“雀”为药韵字,南方“雀”与“将”同音,与陕西药韵的“着弱”读[aη]可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6.
滁州方言隶属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有入声是它的主要特点。《广韵》入声字在滁州方言里不是完整地保留,有个别演变为舒声。滁州方言里的入声字都是喉塞音[?]韵尾,韵母为[?]的入声字在滁州方言入声字中最多。考察滁州方言的入声现象,比较其与《广韵》普通话音类间的对应关系,探求《广韵》入声到滁州方言入声的纵向流变及滁州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横向渗透,展示滁州方言语音演变概貌。  相似文献   

7.
本文调查了《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几乎全部变成阴声韵;入声派入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相似文献   

8.
在陕西方言里,无论保留入声的陕北还是不保留入声的关中,"弱着缩"等少数古入声字除了入声或舒声阴声韵的念法,还有[αη]组阳声韵的读音.我们认为.这些药韵、屋韵字的[-η]尾是由古入声韵尾[-κ]转化而来."麻将"来自"麻雀"."雀"为药韵字,南方"雀"与"将"同音,与陕西药韵的"着弱"读[αη]可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9.
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013图介绍930个汉语方言点保留入声的情况,并绘制必要的方言地图。官话多数方言的入声已消失,但保留入声的方言也超过了四分之一数,主要集中在晋陕官话、江淮官话和部分西南官话。南方方言中,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入声都保留得比较好,赣语和湘语则有所落差。保留入声的汉语方言,多数尚能同时保留入声韵尾,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韵尾的方言已经很少,湘语则完全失落。从入声和入声韵的演变情况看,湘语是南方方言中最为创新的一支,跟西南官话的表现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0.
入声字的演变和消失可以反映出一种方言的发展情况。但是,入声字的消失是缓慢的。汉语七大方言区里除北方方言区以外,其余六种方言都保留着入声,而北方方言的西北方言也还有部分地区有带有喉塞音韵尾的入声字。古入声字在各种方言里的演变速度是不一致的,我们可以从各种方言入声字的读音变化看出它们的演变规律。古入声字的辅音韵尾有[-p]、[-t],[-k]三个塞音(可看为第一阶段),演变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历史比较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晋城方言百年来入声韵的演变作了分析,可以看出晋城方言入声韵顺应着入声舒化这一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总趋势.经过百年的演变,有一些入声字读为舒声或舒入两读.但是最终的舒化,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2.
晋语是北方官话中特殊的一种,它保留了古代的入声调。但发展到今天,不少的入声调正在消失,喉塞尾脱落,变成了舒声调,即"入声舒化"。入声舒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以康保方言点为例,方言内部、方言与共同语、方言与方言之间的接触,为入声舒化提供了社会条件,而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求标准、求文雅的心理则推动了入声舒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与普通话相比后套方音的主要特点是:声母系统多出[v][η][ ]三个声母,零声母音少,韵母系统一是没有en和an系韵母语音变异,yin和ying不分,yan和ye音同,二是保留了入声韵喉塞音韵尾[? ],入声字特别多。  相似文献   

14.
中古入声韵字在《五方元音》中失去入声韵尾,作为一种独立的调类,与相应的阴声韵合流叠置,改变了传统韵书入声韵和阳声韵相配的格局,体现了入声演变的一种格局、趋势。通过对《五方元音》入声韵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讨论入声在近代汉语中的消失归并。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统计古入声字在5代邯郸人方言中的舒化情况,认为邯郸方言的入声舒化主要是受外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刘单单 《文教资料》2010,(25):30-32
杨慎曲是杨慎语言的反映,我们通过对杨慎曲的用韵研究可以较为真实地揭示杨慎语音的实际。杨慎曲中入声韵尾字出现甚少,大多与舒声韵尾相混押。经分析,在杨慎的时音里入声韵已经完全消失,并且消失后并没有在音节的末尾保留一个喉塞音[-?],并不是作为一个入声调类存在。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统计古入声字在5代邯郸人方言中的舒化情况,认为邯郸方言的入声舒化主要是受外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古入声韵尾在湘语中发展渲变的大致轮廓为:最初,湘语有塞音韵尾;接着,塞音韵尾发生合并,由-π,-τ,-κ尾并为-κ尾;然后,韵尾塞音进一步弱化,只剩下音节后的紧喉动作;最后,入声韵的特色逐渐消失,变得同于舒声韵,入声调类这一阵营慢慢地丧失。  相似文献   

19.
修武方言属于晋语获济小片,修武方言保留了入声韵和入声调;调查古入声字在修武方言中的读音,可以看出近三分之二的古入声字在修武方音中还保留入声,保留入声的字中,古清声母字占多数.  相似文献   

20.
河北平山方言声母系统的变化与北方话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精组字保持独立,疑、影两母的今开口洪音字前有辅音[η];韵母系统中入声韵塞音韵尾已经消失,与阴声韵合流,没有形成摄口呼韵头[y];声调系统中平有声不分阴阳,入声基本自成一类,部分入声字按照出现的语音环境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